文|零態LT 吳南南
編輯|胡展嘉
運營|陳佳慧
兩個月后,小鵬汽車收購滴滴智能汽車開發業務資產一事有了新進展,滴滴智能汽車“正式易主”。
11月13日晚間,小鵬汽車(09868.HK)在港交所公告稱,收購滴滴智能汽車開發業務資產的首次交割已于11月13日發生,首次交割后,標的集團各成員公司均已成為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而標的集團的財務業績將被并入本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中。
根據股份購買協議,小鵬汽車已向滴滴配發及發行5816.42萬股A類普通股作為首次對價股份,占小鵬汽車按照經配發及發行首次對價股份擴大后已發行且發行在外的股本約3.25%。
圖:交割前后小鵬汽車股本結構變化
雙方這次交易起始是在8月28日,當時小鵬宣布以最高約58.35億港元的總對價,向滴滴收購旗下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根據合作內容,小鵬將基于滴滴向小鵬出售的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造一款A級智能電動汽車,項目代號“MONA”,首款產品預計2024年量產推出市場。
綜合可得出一個概論,即雙方達成了一場都沒花錢卻都獲得了“收益”的交易。可見此次雙方攜手,本身就不是沖交易去的,核心目標更像是彼此抱團取暖。
01 滴滴割舍造車,明智之舉
實際上,滴滴一直對新能源汽車這塊蛋糕存有“野望”,如今的合作似乎更像是歷時多年的艱苦探索后,不得不調轉了方向。
2015年,彼時滴滴擁有2.5億用戶和1000萬注冊司機,首次提出了“洪流戰略”;三年后,滴滴正式聯合31家汽車產業鏈上游企業共同成立了“洪流聯盟”,立足于建立一個共享汽車運營平臺。當時,滴滴董事長、CEO程維還在會上表示:“滴滴堅決不造車”。
但話雖如此說,實際則不然。滴滴早在2017年就與理想汽車達成過合作,雙方共同投資4億元創立桔電出行(滴滴持股51%)。
據“晚點 LatePost”報道稱,滴滴和理想合作開發了一款純電動 MPV,內部代號 D01,和理想One采用同一個底盤,為滴滴“優享”和“拼車”業務量身定制,本計劃于2020年量產,但由于雙方都沒有意向追加投資,最終此車未能順利進入市場。
“桔電出行”未順利成行后,滴滴還在一直加碼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投入。2019年,滴滴宣布旗下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專注于自動駕駛研發;2020年,滴滴發布了與比亞迪聯合開發的首款網約車D1,據悉滴滴還深度參與了部分核心部位的設計生產。
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滴滴曾信心滿滿規劃將在未來5年投放近百萬臺的D1,2021年的銷量僅僅10176輛,2022年更是下滑至994輛,其中3月份銷量僅為39輛。
2021年,兩次“創業未半”的滴滴親自下場,4月宣布正式啟動造車項目,項目內部代號為“達芬奇”。據傳該團隊規模高達1700人,為了夯實技術,滴滴甚至不惜漲薪五成,在各大整車廠挖人;且按照原計劃,滴滴造車預計會在今年年中交付新車。但從合作小鵬的實際結果來看,滴滴終于還是徹底割舍了造車業務,把專業的事留給了專業的人去做。
從躬身入局到賦能產業,做如此轉變的滴滴實則也有著諸多的無奈。
首當其中就是巨大的財務壓力。據公開信息分析,自 2012 年成立以來,滴滴已虧損超過千億元。招股書顯示,2018 年至 2020 年,滴滴凈虧損分別為 150 億元、97 億元和 106 億元;滴滴宣布退市后的首份財報亦顯示,2022 年滴滴營業收入為 1408 億元,同比下降 19% ,凈虧損達 238 億元。
在此情況下,造車業務還在讓滴滴不斷失血,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根據公告,2021年滴滴造車業務虧損7.63億,占比滴滴年虧損額的1.5%,但到了2022年滴滴造車業務虧損已經來到26.38億,虧損同比擴大了245%。
其次是要實現戰略聚焦的目標。通過多年的“沉浮”,滴滴或許也看明白了自身品牌在汽車的心智并不強,親自下場造車并不符合滴滴的基因,與比亞迪合作的D1的“試水”失敗,其實已經足夠證明問題所在?!跋M者為什么要買滴滴造的車”,這一疑問難以解答。
但把造車業務轉給小鵬,滴滴就可以相對“輕裝前行”了。據11月13日滴滴披露的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其三季度實現總收入514億元,同比增長25%,創歷史新高。利潤方面,三季度滴滴經調整EBITA(息稅前利潤)虧損3億元,其中,中國出行經調整EBITA盈利15億元。
由此可見,作為網約車市場的頭部玩家,滴滴還是聚焦自己的主業更靠譜。與其辛辛苦苦造車,不如主力做好出行市場,并在自動駕駛主要做技術賦能的方向。如上半年,滴滴自動駕駛先后與法雷奧、廣汽埃安合作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和量產。
由此更可以說明——技術與服務是滴滴更擅長的事。
02 靠MONA再提銷量,小鵬找了個好伙伴
對滴滴來說,割舍造車等于完成了對自己的“松綁”,那么,對于小鵬來說,又在這次合作中獲得了哪些加持?
“這次我們和滴滴的合作的核心,在于他們有一個完成度非常高的準量產的A級智能電動汽車轎車車型,前期已經投入大幾十億人民幣開發,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資產。”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在官宣后的媒體溝通會上解釋道。
據小鵬的說法,它們看上的是滴滴花重金所打造的A級車平臺,買來了一個完成度非常高的車型,在上面引入XNGP和扶搖架構,就可以快速面向普通消費者推出了。但從綜合信息來看,“MONA”的未來規劃實際有兩個版本,不僅面向普通用戶,還有面向滴滴的出行版。
等于對小鵬而言,它們想要拿到的還有滴滴背后的B端市場。
據交通運輸部數據,截至去年底,全國共有509萬人取得了網約車駕駛證,共有211.8萬臺車輛取得了網約車車輛運輸證。尤其近幾年,一些城市開始推行網約車全部采用新能源車,甚至部分市場對新申請的網約車也做出要求,必須為全新的新能源車,這都為網約車市場成為新能源汽車主要銷售陣地提供了條件。
網約車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不容小覷,而滴滴恰恰在網約車市場處于領軍地位。所以,小鵬“接盤”滴滴智能汽車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據8月28日的公告,小鵬汽車和滴滴的合作中有對賭協議的存在,除了即時發生的股權兌對方資產的交割,后續滴滴需要完成SOP、年銷量目標,才能獲取進一步的股份,且最多不超過5%。
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宏地當時就解釋稱,MONA的銷量能夠在滴滴出行體系中達到10萬輛,才能獲得更多的股份。如果連續兩年能達到18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就拿到最高激勵股份,能拿到5%的總對價。
18萬輛是什么概念?據2022年1-12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18萬輛可以排名第8位了,而小鵬去年的總銷量也不過12萬出頭。
從各大新勢力品牌對外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交付量來看,小鵬的表現也不太盡如人意。上半年,理想汽車依然位居榜首,累計交付量已超2022年全年;而小鵬汽車同比下滑39.99%,由去年同期的銷冠變為墊底。
11月15日,小鵬汽車發布三季度財報,財報數據顯示,小鵬汽車三季度總交付40008輛智能汽車,營收超85億元,環比增長68.5%,同比增長25%。
雖然汽車銷售和營收都在增加,但小鵬汽車第三季度毛利率為-2.7%,較上年同期下降16.2個百分點;汽車毛利率(即汽車銷售毛利潤或虧損占汽車銷售收入的百分比)為-6.1%,較上年同期下降17.7個百分點。
在凈利潤方面,小鵬汽車第三季度普通股股東應占凈虧損達到38.9億元,同比增加63.6%,環比增加38.6%;普通股股東應占綜合虧損達到40.1億元,同比增加481.1%,環比增加107.9%。
顯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拉升銷量的訴求,小鵬“接盤”滴滴智能汽車,為自己創造一個面向B端市場的銷售機會,是非常明智的。何況滴滴在金融保險服務、充電設施建設、Robotaxi以及國際市場等方面,滴滴均有廣泛的布局,而這也都是未來雙方在智能電動汽車方向合作后,可以進一步形成合作和挖掘的部分。
03 一場沒有輸家的交易
總的來說,雙方走到一起的效果更像是“抱團取暖,熱力加倍”。業內也有較多聲音對雙方合作非常看好,MONA成功了,對兩家公司都是有利的,雙方都獲得了收益;即使沒有取得極好的市場效果,也沒有關系,雙方也都不虧。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滴滴不僅卸下了“擔子”,還靠合作為自己在智能電動車的未來留下了一個伏筆;而對于小鵬來說,也非常需要一個15萬級別的車出來,不僅承載小鵬智能化的基因,還能在核心市場提振銷量。
在二季度的財報會議上,何小鵬就曾說道:“兩年前我曾經提過一個觀點,因為成本原因,沒有車企能夠在 15 萬級別推出有競爭力的全自動駕駛汽車。但隨著我們死磕技術創新和全流程降本,當前我的觀點改變了?!彼€進一步表示:“我已經明確看到了清晰可實現的路徑和時間表。這讓我們很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萬級別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薄霸谧钪髁鞯?5 萬級別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是小鵬的目標,但也是非常難的目標。數據顯示,從2020年開始往后入局造車的新勢力超過100家,而過去幾年倒閉的廠商已經有一半以上。
當下,整個市場在瘋狂地向頭部靠攏,比亞迪、特斯拉、埃安前三名幾乎占據了整個行業過半的銷量。在15萬級別這一檔,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更是非常激烈,埃安、比亞迪、吉利有很多優勢車型都是在這一檔,并且已經用突出的銷量驗證過市場認可度。
對于滴滴和小鵬而言,強強聯合一定比孤軍奮戰更好,但MONA要想贏得普通消費者市場的認可依然非常不容易。
首先,即使MONA能做到低價格、高水準結合的全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新品牌大眾對它的認知仍需要時間。
其次,目前市場上主流消費者對全自動駕駛的需求并不高,汽車的功能性、保值率、性價比依然是他們看重的要素,這就導致MONA在C端不一定能激起太大的水花,想要成功還要依賴滴滴的網約車體系,甚至是Robotaxi。
先前合作大眾,現在合作滴滴,小鵬短短一個月內兩次合作,業界普遍都是支持之聲。但回歸長期價值,小鵬似乎應該更多地挖掘放大自身技術力的途徑,塑造自己的優勢產品,以創造激烈市場環境下的競爭錨點,畢竟自研永遠是王道,自己有的永遠是最可靠的。
總體而言,滴滴已經“解套”,小鵬還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