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贛鋒鋰業
鋰價的新一輪下行,很可能會在今年的最后兩個月上演。
11月17日,電池級碳酸鋰最新報價14.7萬元/噸,創出了兩年新低。
拉長周期來看,從年初50萬元/噸到如今不足15萬元/噸,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最近一年里跌幅已經超過了70%,即便是和年中的31.5萬元/噸相比,現在鋰的價格也已經“腰斬”。
伴隨著鋰價的暴跌,作為行業巨頭之一的贛鋒鋰業也受到巨大的沖擊。從最新披露的三季報來看,今年前三季度贛鋒鋰業的營收和凈利潤均有所下滑——營收為256.8億,同比下滑6.99%;凈利潤為60.1億,同比大幅下滑了59.38%。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贛鋒鋰業的營收仍增長了25.63%。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爆發的那幾年,作為“鋰王”的贛鋒鋰業可謂吃盡了行業紅利,營收從2020年的55.24億攀升至2022年的4182億,短短兩年時間營收就翻了約8倍。然而,伴隨著行業步入下行周期,贛鋒鋰業也受到了反噬。從目前來看,在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手握巨大產能的贛鋒鋰業風險劇增。
難逃周期規律
萬物皆有周期,作為重要礦產資源之一的鋰自然也會有周期規律。
鋰的周期規律和供需有很大聯系。當行業步入上行周期,鋰的價格會飆漲,隨之吸引許多的資金“入市”,行業整體的產能會迅速擴張,而后供需逐漸走向平衡,鋰價也來到頂峰;后面,隨著越來越多資金加速“入市”,行業整體供過于求,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下,鋰價開始迅速下行,行業開始進入下行周期。
最近幾年,在新能源汽車爆發的大背景下,鋰也經歷了兩輪周期變換。第一輪是2016年之前,當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方興未艾,鋰價最低不過3萬元/噸,后面在補貼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爆發,鋰價也開始飆漲,從最低的3萬元/噸漲到了最高15萬元/噸,直到2018年才開始“熄火”。
第二輪周期是從2020年開始。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逐漸成熟,新能源汽車需求再度激增,再加上特殊環境下鋰電供給減少,鋰價再次迎來了爆發。根據媒體統計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年初鋰價不過4萬元/噸,到了2022年鋰價就已經飆升到了最高60萬元/噸,短短兩年時間鋰價就翻了15倍。
不過,在各大鋰電巨頭大幅擴充產能的背景下,鋰價在短期沖高后便開始大幅回落。根據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電池級碳酸鋰最新報價14.7萬元/噸,創出了兩年新低。拉長周期來看,從年初50萬元/噸到如今不足15萬元/噸,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最近一年里跌幅已經超過了70%。
在周期的影響下,鋰電巨頭贛鋒鋰業的業績也出現了明顯的波動。以上面提到的第一輪周期變換為例,在2015年時贛鋒鋰業的營收為13.54億,凈利潤為1.252億;到了2018年鋰價來到頂峰,贛鋒鋰業的營收則增長至50.04億,凈利潤也增長至13.41億,3年時間營收翻了接近4倍,凈利潤則翻了10倍。
在2019和2020年,贛鋒鋰業的業績也開始陷入瓶頸。
近兩年,贛鋒鋰業的營收增速分別為6.75%和3.41%,凈利潤增速分別為-8.7%和-73.3%。雖然贛鋒鋰業已經是行業龍頭,但從業績的變化中不難看出,贛鋒鋰業依舊沒能逃出周期性規律。
背后的風險
受到周期下行的影響,贛鋒鋰業交出了一份并不好看的三季報。
除了上面提到的前三季度營收、凈利潤“雙降”之外,單季度方面,贛鋒鋰業三季度實現營收為75.37億,增速為-42.77%;實現凈利潤為1.597億,增速為-97.88%,這樣的業績可以用“暴雷”來形容了。
從利潤率數據來看,三季度贛鋒鋰業的毛利率為4.94%,凈利率為0.43%,要知道去年三季度,贛鋒鋰業的毛利率可是高達50.86%,凈利率則達到了58%,可見鋰價下行對贛鋒鋰業形成的沖擊有多大。
實際上,除了業績下滑之外,本輪下行周期對贛鋒鋰業的影響可能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一方面,本輪鋰價下行才剛剛開始,根據中金研報的分析顯示,其預測2023年開始全球鋰供需格局將迎來反轉,預計2023—2025年全球鋰價或將呈現震蕩下行的走勢,換而言之,贛鋒鋰業的業績還有繼續下行的可能。
另一方面,目前贛鋒鋰業在前面幾年擴充大幅的產能還沒有落地,未來大概率將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贛鋒鋰業的在建工程為140.5億,而其固定資產為78.39億;若這140.5億的在建工程完工,贛鋒鋰業的產能必將再上一個臺階,但由于需求方面的確實,這些產能很可能成為負累。
正如上面內容中提到的周期規律那樣,伴隨著越來越多資本涌入鋰電池行業,現在整個行業已經明顯供大于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公開表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為1000GWh~1200GWh,但目前行業產能規劃已經達到4800GWh,可見現在的動力電池行業已經是明顯供過于求了。
或許是鋰行業前景確實不樂觀,近兩年贛鋒鋰業的股價表現也不甚理想。截至11月17日收盤,贛鋒鋰業股價報收44.05元/股,總市值為889億。和2021年6月份的最高點159.06元/股相比,不過兩年多時間,贛鋒鋰業的股價便已經跌去超過了70%,市值則蒸發超過了2300億。
“一體化”會是最好出路嗎?
從目前來看,由于產能并沒有完全釋放,鋰行業最悲觀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在這種情況下,等待下一輪上升周期到來顯然不現實,所以贛鋒鋰業也選擇轉型,走“一體化”路線。
在三季報發布當晚,贛鋒鋰業同步公告,已與南昌市新建區人民政府達成投資協議,擬在南昌市新建經開區投資建設鋰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其中一期規劃用地約150畝,建設年產5GWh儲能PACK電池生產基地,計劃投資金額不超過20億元,二、三期將根據市場情況適時投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生產基地。
此外,贛鋒鋰業還宣布,已經和安達科技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以投資建設年產2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制造項目;注冊資本5000萬元人民幣,贛鋒鋰業持股40%,安達科技持股60%。
其實,最近一年來,發展“一體化”業務已經成為贛鋒鋰業的核心,尤其是電池業務方面。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贛鋒鋰業鋰電池系列產品實現營收40.85億元,同比增長117.31%,占總體營收的22.51%,較去年同期提升9.49個百分點;板塊毛利率為19.41%,同比提升4.14個百分點。
誠然,從鋰巨頭向一體化巨頭轉型確實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減少鋰價下行所帶來的風險。
不過,目前鋰電池也是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而且如果想要向一體化轉型,那么贛鋒鋰業就需要和寧德時代這樣的電池巨頭相競爭,這對于贛鋒鋰業而言并不容易,今年前三季度贛鋒鋰業在研發上已經投入了9.416億,去年的研發費用為10.07億,可見要完成轉型,贛鋒鋰業需要付出不少的代價。
從目前來看,贛鋒鋰業一邊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壓力,另一邊鋰價持續下行也對贛鋒鋰業造成巨大的沖擊,贛鋒鋰業已經陷入“兩難”的局面,雖然一體化確實是不錯的出路,但在鋰電池同樣供過于求的情況下,贛鋒鋰業想要走出當下的困境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