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圖片來源:pexels
前不久,有位粉絲Tanya(化名)留言告訴TOPHER,自己身為老板再次“被整頓”的體驗:前幾日,團隊內部有員工表示對現在的工作不感興趣,想要休息,于是她表示可以休假,員工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Tanya表示如果實在無心工作可以辦理離職,讓其好好調整狀態。該員工表示雖然無心工作,但是要等公司主動辭退拿到補償才會離開,看誰能忍。
隨后,魔幻的操作開始了。第二天,員工臨上班前發來請假短信,收到公司請假違規警告后,當日下午該員工遞交了一份《被迫解除勞動關系通知書》,其中寫明公司需要在三日內完成工作交接。Tanya哭笑不得,誰強迫她了?不知該員工是陷入了某種“惡”心態,還是陷入了某種職業倦怠之中,但嚴重者往往會失去理智及平衡情緒的能力,如今她的一系列行為已然走進思維死胡同,甚至認為自己在嚴格執行“職場整頓”秘籍。
的確,在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人們是會變得力不從心,煩躁易怒,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因此而患上了“精神工傷”。但多數人不會走上極端路徑,而是不斷精神內耗,例如明明什么都沒做,但下班還是感覺被掏空、又或者常常被領導說的某句話而糾結,是不是在暗示自己工作沒做到位……
以上這些問題可能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似曾相識,倦怠的職場人士給這一生活狀態創造了一個新的時髦詞匯,即“班味兒”。何為“班味兒”?顧名思義是指一個人由于上班而具有的獨特疲憊氣質和內耗心理。不管人們多么開朗陽光,一旦開始上班,就會散發出濃厚且揮之不去的“班味兒”。
和怎樣也擺脫不去的打工人身份綁定,“班味兒”的扎心之處就在于,明明已經下班,但它卻讓你不知不覺中將工作的狀態和習慣延續到生活之中,且兩者之間的界限逐漸縮小,最終讓人慢慢喪失對生活的激情。
的確,隨著社會的快速變化,焦慮與迷??倳Ю@著每個人。而我們又因為繁忙的工作、重復的生活不斷感到倦怠,卻又不甘愿放棄,試圖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求確定性以及人生的意義。
對于那些不想躺平,又卷不動的職場人,該怎樣才能尋求破局之道?人們又該如何找到工作的意義?基于此,TOPHER推出本期特別策劃,以此為職場人士帶來最佳解決方案。
PART 1 打工人為何如此倦怠?
21世紀是一個生病的時代:躺平、“喪”,以及現代人在社媒時代的孤獨與迷失等等,都成為了當今社會新的病理形態,這其中包括憂郁癥、注意力缺乏癥、過勞癥等各類型精神疾病。
事實上,它們不是傳染病,而是梗阻癥,同時,這一問題也并非由否定性的、免疫學上的他者導致,而是源于一種過量的肯定性。這種“肯定性”是過度生產、超負荷勞作和過量信息所導致的暴力。
與此同時,21世紀也是新的“倦怠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生命變成了生存,人們從精疲力盡的自我轉向了心靈層面的消耗殆盡。
在人人備感生存艱難和生活壓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標和出路?面對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和疾病,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能否與幸福劃上等號?
或許在韓炳哲所撰寫的《倦怠社會》中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韓炳哲是“哲學界新星”,他回歸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數字媒體時代照察社會情況和人類心靈,被譽為“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
在《倦怠社會》一書中,韓炳哲強調,我們的競爭性、效績主導的社會正在影響著每個人。較之于提高生命質量,多任務處理、用戶界面友好的技術正在制造混亂,從抑郁癥,到注意力分散,再到人格分裂,社會中蔓延著一種普遍的不安情緒。這種態度一度導致人們變得焦慮和歇斯底里,大家不僅沒能實現自由,反而喪失了沉思的幸福。
韓炳哲通過本書告訴我們,可以訴諸文學、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來發掘一種新的可能,以求在令人疲憊不堪的信息時代里開辟一隅風景。另外,作者主張從面對世界的倦怠回歸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獨和精神尋求中,為自我重建一個閑適空間,一個人們相互關注,彼此親密的友鄰社會。
與此同時,他還呼吁重建節日和假日的神圣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人們可以感受到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閑暇,而不只是物質性存在和消費的層面。因為,對于生病的社會而言,只有逃離百貨商店式的世界,重建節日慶典般的場所,生命才能獲得應有的意義。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倦怠社會》
作者:[德] 韓炳哲
譯者:王一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見識城邦
PART 2 學會傾訴人生煩惱
對于無數個打工人而言,“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保禾幚聿缓萌穗H關系;工作到了瓶頸期;越想休息越輾轉反側睡不好覺……生而為人,許多的煩惱總是層出不窮。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當人們深陷煩惱,焦慮不安卻又急切想要知道答案時,《人生煩惱咨詢室》可以為你帶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
本書由日本備受推崇的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所著,他運用15年臨床經驗,歷時三年收錄整理了50萬粉絲的高頻煩惱咨詢主題,提出55個煩惱課題,從心理學、腦科學、醫學、社會學出發,帶你處理人際、打理生活、應對職場焦慮、守護身心健康,并為你提供諸多解決妙計,用實際行動迅速終結內耗。
在快速奔跑的時代,自我內耗甚至比瘋狂內卷更加可怕。尤其是在過去一年,內外交困之下,裁員行動此起彼伏。諸多打工人陷入了無限的自我懷疑的消耗狀態中。
不可否認,這種精神壓力讓當代青年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他們無法控制地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看不到自我優點,甚至認為自己無法完成任務,沒有成就和天賦。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下,人的身體和心理自然進入了一種亞健康態勢。
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排解壓力,重新找回身心健康。在《人生煩惱咨詢室》一書中,作者在每一項“事實”后面緊接著介紹如何“行動”,讓讀者隨時受益。
在提到如何“自我接受”時,作者提到了4行日記的小方法:第一步先寫1行負面內容,比如今天工作出現了錯誤,遭到領導的批評;第二步,寫出反饋,比如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我出錯也很正常;第三步,寫1行積極內容,比如我今天下班去健身房鍛煉了1小時,感覺十分暢快;第四步,寫1行積極內容收尾,如“今天也是快樂的一天”。
通過羅列自我接受日記,一步步提高自我肯定感,使自己變得更加自信,自我價值感也會隨之提升。長此以往,在這個快速奔跑的時代,你的人生將會更輕松、更簡單。
圖片來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薦書:《人生煩惱咨詢室》
作者: [日] 樺澤紫苑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3 向心尋求內生動力
在《愛麗絲夢游仙境》中,愛麗絲問柴郡貓:“你能告訴我該走哪條路嗎?”柴郡貓回答:“這得看你要去哪兒。”轉換到職場環境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提前選好指明方向的目標,那么行為就會毫無目的性。
很多人常常會設定目標,比如一天要背100個單詞,1個月要減10斤,要快速找到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工作….但往往總是停留在設定階段,卻止步于行動。
為什么有的人殺伐決斷,行動力爆表?但輪到自己時卻總是無法堅持?從想到做真的那么難嗎?我們如何才能科學有效激發自驅力,把手頭的事情一件一件做成?這一切恐怕都要依賴于內生動力。
作者艾利特·菲什巴赫基于近20年的動機學研究成果,提出【內生動力】這一概念,他強調唯有調用內生動力,我們才能不費力地獲得行動力。本書提出具體實操方法,帶領我們一步一步掌握“成事”的科學法則。
作者認為,目標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工具,它不僅指引著具體的方向,而且會拉動我們朝這一方向去努力。正如老話說的“眼睛要看著方向”,設定目標應該是種抱負而非苦差。
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我們需要根據最終收益而不是付出的成本去鎖定目標,比如把目標設為“找到工作”而不是“申請工作”,“買房子”而不是“攢首付”。 找到工作和買房子都是期望的結果,填工作申請表和攢首付則是實現這些結果的必要手段。 實現目標讓人興奮,而實現目標的手段讓人感覺只是苦差。
其次,設定抽象目標。想象下你正在努力找一份新工作。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把目標說成是 “探索職業機會” 或 “讀招聘啟事提交申請”,這是對同一目標的兩種不同說法:“讀招聘啟事” 具體在說你如何尋找職業機會,而 “探索職業機會” 則抽象解釋了你為什么要讀招聘啟事。 雖然都是同一目標,但第一種說法顯然比第二種更有驅動力,因為抽象描述強調的是行動背后的意義。
最后,你需要分清楚趨向型目標和回避性目標。“做什么”的目標叫“趨向型目標”,因為它明確了努力接近的理想狀態,“不做什么”的目標叫“回避型目標”,因為它促使我們遠離希望避免的狀態。在不同的情境中,趨向型目標和回避型目標各自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通過以上小tips,職場人士可以根據自身狀態,及時調整目標的設定,從而讓自己迅速調整狀態,更好的實現目標。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社
薦書:《內生動力》
作者:【美】艾利特·菲什巴赫
譯者:馮曉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PART 4 橫向培養團隊領導力
與人合作絕對是世界上難度爆表的事情之一,時間往往在摩擦中白白消耗,分配到與自身能力不相稱的任務,或是由于某種差異而沖突不斷,長達數小時但結果欠奉的會議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如果上級影響下級都難,父母影響孩子都難,更別提要去影響匯報線之外的人。
但是否只有“一把手”才能領導呢?不是主管就只能被動接受現狀?不是主管就只能對團隊的低效視而不見,或者牢騷滿腹?錯!其實這是職場的致命誤區和陷阱!
由談判、溝通領域久負盛名的專家羅杰·費希爾編撰的《橫向領導力:人人都能復制的領導力》一書,為人們推出了一部人人都能復制的領導力經典。
羅杰認為,領導力從來都和頭銜、職稱無關,且只知道發號施令是最平庸的領導方式,用影響力法則影響團隊成員才是最有效的。未來,誰能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使更多的同事、資源參與協作,誰就是這個團隊事實上的領導者。
與此同時,羅杰指出,只懂自己帶人可以維持團隊績效,讓每個員工都懂得帶人才能成倍提升團隊執行力!就算是神一樣的管理者,也帶不好豬一樣的員工。一定要培養員工的橫向領導意識,促使員工主動參與團隊建設,才能把整個團隊擰成一股繩,爆發驚人的戰斗力。
本書通過三大策略、五大步驟,為團隊溝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了大量的管理工具和解決方案,還通過大量的案例予以講解。羅杰希望通過本書告訴普通員工,只要跟著做,不是主管的你也能帶好團隊!
圖片來源: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薦書:《橫向領導力:人人都能復制的領導力》
作者:[美]羅杰·費希爾 [美]艾倫·夏普
譯者:劉清山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PART 5 勇敢向上一步
1976年,瑪格達琳娜·耶希爾懷揣43美元和兩箱行李來到美國。作為硅谷女性和土耳其移民,她的職業生涯起步于美國風險投資公司(US Venture Partners),隨后在雙重挑戰中勇毅進取,她成為了美國500強企業賽富時(Salesforce)的第一位投資人和創始董事會成員。
與此同時,身為科技行業先驅,瑪格達琳娜·耶希爾一手創辦了三家公司,致力于互聯網接入、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和電子支付的商業化。在職場奮發向上的同時,她更兼顧平衡了圍困所有女性的家庭與事業的難題。
為了鼓勵所有職場女性,瑪格達琳娜·耶希爾以自己的傳奇經歷為線索撰寫《向上一步:硅谷創投女王的精神和物質雙獨立法則》一書,以一眾硅谷精英女性的真實案例為論據,為全世界的女性分享如何在物質與精神領域皆實現獨立的不二法則。
本書涉及性別歧視、男女薪酬差異、事業與家庭、人脈圈建立、創業、管理團隊等方方面面,大到創業、小到穿著,瑪格達琳娜·耶希爾針對各類問題誠懇、樸實地分享經驗,為讀者提供了更具實用性和極具敏銳洞察力的建議和指導。
瑪格達琳娜·耶希爾在書中寄言所有女性要像水一樣柔韌,以自我強大為要務。她將經驗和意識完美結合,告訴大家如何擺脫內耗,如何應對性別差異,如何在既定規則內走出自己的路,如何在失敗后振作并翻盤,成功啟發讀者在這些方面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向上一步”。
圖片來源:九州出版社
薦書:《向上一步:硅谷創投女王的精神和物質雙獨立法則》
作者:[土]瑪格達琳娜·耶希爾(Magdalena Yesil)
譯者:王含章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尾
韓炳哲曾寫道:
“人要做的就是在尋常的重復中,
看到不尋常之古老。
重復的時間作為無煩的時間,
帶來了‘好時節’?!?/p>
對于職場人士而言,
日復一日的工作的確過于反復,
但我們可以試著調整心態,
為生活和工作設定明確邊界,
重新找回秩序。
此外,TOPHER也建議所有職場人士,
可以試著培養自己對工作的掌控力及領導力,
從而更好地握緊人生之舵。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