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為什么疼痛是一種文化現象?| 一周新書推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為什么疼痛是一種文化現象?|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梁曉聲、基辛格、費曼、后真相、美國、疼痛……

圖片來源: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人活著》

梁曉聲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3-10

本書為長篇小說《人世間》作者梁曉聲的新作,談論關于生活的意義與方法。“人活著”既是哲學的基本命題,也是現實的根本問題。本書在平凡之中發掘實用的生活之道,關注居住難題、“經濟泡沫”等當下的熱門話題,也納入了對于人生心態的論述,例如“平常心”“人性似水”“苦行文化”等等。

梁曉聲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曾基于知青生活寫下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與《暴風雪》,也曾根據對90年代社會現狀的觀察出版過專著《中國各社會階層分析》,重點闡述了當代的農民工、中產階層、知識分子、“資產者”等群體特點。對于前作《人世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繁華評價道,它刻畫了城市平民近五十年來生活的巨大變遷,將人性的善、人心的單純刻畫得入木三分。《人活著》無疑接續了《人世間》的關切,而進一步講述人生需要哲學,生活需要方法。

《狐貍的灼心》

[法]妙莉葉·芭貝里 著 張姝雨 譯 
中信·無界 | 中信出版集團 2023-10

這是一部設定奇特的小說。懷著對藝術的熱忱,主角走出了故鄉的大山,成為京都知名的藝術品商人。在徹夜笙簫的聚會之后,他總會孤身回到自己的宅院。直到他的女兒在法國的某處出生。女兒成為他的秘密、真相,乃至靈魂的歸所。透過私人攝影師的鏡頭,主角收藏著女兒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用他的一生注視、觀察、陪伴女兒的成長。

妙莉葉·芭貝里是《刺猬的優雅》原著作者。她于1969年生于摩洛哥,第一部小說《終極美味》獲得2000年最佳美食文學獎以及2001年酒神巴庫斯獎,《刺猬的優雅》是她的第二部作品,榮獲法國書商大獎,并改編為同名電影。芭貝里原先的職業為哲學教授,在寫小說時也將人生哲學的討論融入其中。她曾于2008年于京都的關西日法交流會館進行駐地交流,這也解釋了此部新作的日本風格。

《費曼傳:天才的人生與思想世界》

[美]詹姆斯·格雷克 著 高爽 趙曉蕊 譯
圖靈新知 |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3-10

費曼是誰?奧本海默這樣評價他:“出色的理論家,最堅定、最負責任和最熱情的人,頭腦清晰的好老師。我認為他是無價的。” 費曼的身份是多重的:好奇的大男孩、多情的愛人、諾貝爾獎得主、原子彈制造者、“挑戰者號”事故調查委員、邦戈鼓手與開鎖大師,他為20世紀的物理學開辟了一條非凡的道路。在本書作者格雷克的筆下,費曼的思想世界與他的人生一樣精彩。費曼留給世人的遺產不僅是知識的,更是思想的: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真正需要了解什么?我們該如何去了解?了解世界的意義何在?

本書作者格雷克曾憑借《牛頓傳》《費曼傳》《混沌》三次入圍普利策獎,他的《信息簡史》榮獲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和中國文津圖書獎。此前讀者或許對于費曼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印象深刻,此番可以從他人的角度了解這位科學頑童。

《基辛格談基辛格:關于外交、大戰略和領導力的省思》

[美]溫斯頓·洛德 著 吳亞敏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10

直面資深外交官溫斯頓·洛德的提問,基辛格探討了他和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在一系列關鍵事件中采取的策略。 作為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改變了美國對中國、前蘇聯、越南和中東的外交方式,為我們今天所知的地緣政治奠定了基礎。在對談中,他講述了對自己在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所面臨的具體挑戰的思考,如中美建交、1972年與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峰會、與前蘇聯的首次軍備控制談判,展現了戰略思維在指導和應對全球事務方面的重要性。

基辛格為此書親自作序,寫道“這是我唯一的口述歷史……然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重大事件的回憶。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與尼克松總統的關系,了解領導藝術、談判藝術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藝術。”讀者將在本書中和基辛格一起思考何為“戰略”,何為“領導力”,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正如前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所言:“《基辛格談基辛格》將為當代甚至后代持續帶來啟迪和鼓舞。”

《后真相》

[美]李·麥金太爾 著 張美華 相欣奕 譯 
風之回響RESONANCE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3-10

究竟何為后真相?是自說自話的觀點、多數民眾的錯覺,還是政治操縱的工具、明目張膽的謊言?我們還能相信什么?本書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基本通識”叢書,著眼于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安的趨勢之一:對科學、證據、事實和真理本身的日益否定。

從否認關于吸煙、疫苗、進化論和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到認知偏差的心理根源,從社交媒體塑造的信息孤島,到后現代主義的哲學觀點,作者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結合大量現實案例,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后真相的本質:它是一種信念至上的斷言,其危險之處在于,制造者迫使他人接受觀點而無視證據,使人們陷入脫離現實的風險。當有人試圖蒙騙眾人,我們仍可以決定如何應對,能否及時明察真相,也取決于我們自己。

作者李·麥金太爾,波士頓大學哲學與科學史中心研究員,哈佛拓展學院倫理學講師。

《儒法道:早期中國的政治想象》

包剛升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10

在研讀幾種流行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專著時,包剛升發現,許多研究都是在探究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古跡”,而難以融入現代政治議題,或者難以實現跨越古今的思想對話。因此,他想要借用本書試圖超越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傳統研究路徑(以思想家的著述為主,根據主題分門別類進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與評論),以一種全新的路徑和方法來重新理解中國軸心時代的政治理論。基于經典文本,本書結合政治史,借鑒社會科學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較的視角,用新方法來對中國軸心時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論進行全新解讀。

本書反思的問題包括,無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與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與韓非,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與莊子,在提出問題、提供理論解釋、提出政治解決方案,以及構想理想社會模型時, 是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闡述或呈現的嗎?還是說,他們的政治理論本身就存在著許多邏輯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這些理論本身存在較多的邏輯問題,那么我們又憑什么相信這些理論呢?

包剛升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比較政治與政治史。對于本書作者,學者葛兆光如此評價道,“我最看重的,是他以現代的政治學眼光,介入傳統的思想史問題。”

《美國的內戰與重建:1830-1910》

[美]史蒂文·哈恩 著 方宇 譯 
天喜文化 | 天地出版社 2023-10

本書描述了1830年至1910年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美國以及和它聯系得越來越緊密的世界的歷史。在此期間,人們的生活、工作、自我認知、維持生計和爭奪權力的方式均發生了巨大變化。19世紀到20世紀,美國從一個中央政府軟弱的農業社會,變成了一個逐漸城市化的工業社會,政府在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框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美國的帝國屬性卻從未改變。本書回答了美國是如何跨越漫長的19世紀,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同時,本書也揭露了美國內戰與重建過程中的黑暗歷史和遺留問題。

書中指出,種族歧視、暴力執法、政治撕裂、社會騷亂、政黨對立、空頭民主等社會痼疾,都與19世紀美國的內戰和重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這些困境的根源所在。作者拋棄了以白人為中心的研究視角,從美國黑人奴隸爭取自由、原住民遭受的驅離和苦難入手,同時也描寫了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戰爭,以及美國吞并夏威夷和菲律賓的過程。

《疼痛的故事》

[新西蘭]喬安娜·伯克 著 王宸 譯 
光啟書局 2023-11

從牙痛、頭痛、痛經、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個人都為疼痛所擾,都試圖用各種形象的隱喻來描述它。從“積極的情感體驗”到需要戰勝的“邪惡”,人們對于疼痛的認知和講述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有些人借此展現英雄氣概,有些人則無權喊疼;有些人被認為對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則似乎特別耐疼……是什么造成了這些差異?人們在痛苦時如何自處?

本書講述了18世紀以來關于疼痛的故事,橫跨醫學、文學、宗教、生物等各領域,考察人們對疼痛的講述發生了哪些變化,信仰、性別、種族、階級等意識形態因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展現了身體、意識、文化、語言之間的動態聯系。作者喬安娜·伯克為倫敦大學歷史學教授,英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戰爭史、軍事醫療史、情感史等。在如今這個充斥著積極心理學、保健品與鎮痛藥物的時代,疼痛被看作虛弱的象征,需要被掩蓋和克服,本書讓我們重識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義。就像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所說的,這本書會告訴人們為什么“疼痛是一種文化現象”。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為什么疼痛是一種文化現象?|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梁曉聲、基辛格、費曼、后真相、美國、疼痛……

圖片來源: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人活著》

梁曉聲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3-10

本書為長篇小說《人世間》作者梁曉聲的新作,談論關于生活的意義與方法。“人活著”既是哲學的基本命題,也是現實的根本問題。本書在平凡之中發掘實用的生活之道,關注居住難題、“經濟泡沫”等當下的熱門話題,也納入了對于人生心態的論述,例如“平常心”“人性似水”“苦行文化”等等。

梁曉聲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曾基于知青生活寫下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與《暴風雪》,也曾根據對90年代社會現狀的觀察出版過專著《中國各社會階層分析》,重點闡述了當代的農民工、中產階層、知識分子、“資產者”等群體特點。對于前作《人世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繁華評價道,它刻畫了城市平民近五十年來生活的巨大變遷,將人性的善、人心的單純刻畫得入木三分。《人活著》無疑接續了《人世間》的關切,而進一步講述人生需要哲學,生活需要方法。

《狐貍的灼心》

[法]妙莉葉·芭貝里 著 張姝雨 譯 
中信·無界 | 中信出版集團 2023-10

這是一部設定奇特的小說。懷著對藝術的熱忱,主角走出了故鄉的大山,成為京都知名的藝術品商人。在徹夜笙簫的聚會之后,他總會孤身回到自己的宅院。直到他的女兒在法國的某處出生。女兒成為他的秘密、真相,乃至靈魂的歸所。透過私人攝影師的鏡頭,主角收藏著女兒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用他的一生注視、觀察、陪伴女兒的成長。

妙莉葉·芭貝里是《刺猬的優雅》原著作者。她于1969年生于摩洛哥,第一部小說《終極美味》獲得2000年最佳美食文學獎以及2001年酒神巴庫斯獎,《刺猬的優雅》是她的第二部作品,榮獲法國書商大獎,并改編為同名電影。芭貝里原先的職業為哲學教授,在寫小說時也將人生哲學的討論融入其中。她曾于2008年于京都的關西日法交流會館進行駐地交流,這也解釋了此部新作的日本風格。

《費曼傳:天才的人生與思想世界》

[美]詹姆斯·格雷克 著 高爽 趙曉蕊 譯
圖靈新知 |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3-10

費曼是誰?奧本海默這樣評價他:“出色的理論家,最堅定、最負責任和最熱情的人,頭腦清晰的好老師。我認為他是無價的。” 費曼的身份是多重的:好奇的大男孩、多情的愛人、諾貝爾獎得主、原子彈制造者、“挑戰者號”事故調查委員、邦戈鼓手與開鎖大師,他為20世紀的物理學開辟了一條非凡的道路。在本書作者格雷克的筆下,費曼的思想世界與他的人生一樣精彩。費曼留給世人的遺產不僅是知識的,更是思想的: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真正需要了解什么?我們該如何去了解?了解世界的意義何在?

本書作者格雷克曾憑借《牛頓傳》《費曼傳》《混沌》三次入圍普利策獎,他的《信息簡史》榮獲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和中國文津圖書獎。此前讀者或許對于費曼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印象深刻,此番可以從他人的角度了解這位科學頑童。

《基辛格談基辛格:關于外交、大戰略和領導力的省思》

[美]溫斯頓·洛德 著 吳亞敏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10

直面資深外交官溫斯頓·洛德的提問,基辛格探討了他和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在一系列關鍵事件中采取的策略。 作為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改變了美國對中國、前蘇聯、越南和中東的外交方式,為我們今天所知的地緣政治奠定了基礎。在對談中,他講述了對自己在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所面臨的具體挑戰的思考,如中美建交、1972年與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峰會、與前蘇聯的首次軍備控制談判,展現了戰略思維在指導和應對全球事務方面的重要性。

基辛格為此書親自作序,寫道“這是我唯一的口述歷史……然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重大事件的回憶。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與尼克松總統的關系,了解領導藝術、談判藝術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藝術。”讀者將在本書中和基辛格一起思考何為“戰略”,何為“領導力”,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正如前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所言:“《基辛格談基辛格》將為當代甚至后代持續帶來啟迪和鼓舞。”

《后真相》

[美]李·麥金太爾 著 張美華 相欣奕 譯 
風之回響RESONANCE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3-10

究竟何為后真相?是自說自話的觀點、多數民眾的錯覺,還是政治操縱的工具、明目張膽的謊言?我們還能相信什么?本書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基本通識”叢書,著眼于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安的趨勢之一:對科學、證據、事實和真理本身的日益否定。

從否認關于吸煙、疫苗、進化論和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到認知偏差的心理根源,從社交媒體塑造的信息孤島,到后現代主義的哲學觀點,作者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結合大量現實案例,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后真相的本質:它是一種信念至上的斷言,其危險之處在于,制造者迫使他人接受觀點而無視證據,使人們陷入脫離現實的風險。當有人試圖蒙騙眾人,我們仍可以決定如何應對,能否及時明察真相,也取決于我們自己。

作者李·麥金太爾,波士頓大學哲學與科學史中心研究員,哈佛拓展學院倫理學講師。

《儒法道:早期中國的政治想象》

包剛升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10

在研讀幾種流行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專著時,包剛升發現,許多研究都是在探究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古跡”,而難以融入現代政治議題,或者難以實現跨越古今的思想對話。因此,他想要借用本書試圖超越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傳統研究路徑(以思想家的著述為主,根據主題分門別類進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與評論),以一種全新的路徑和方法來重新理解中國軸心時代的政治理論。基于經典文本,本書結合政治史,借鑒社會科學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較的視角,用新方法來對中國軸心時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論進行全新解讀。

本書反思的問題包括,無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與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與韓非,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與莊子,在提出問題、提供理論解釋、提出政治解決方案,以及構想理想社會模型時, 是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闡述或呈現的嗎?還是說,他們的政治理論本身就存在著許多邏輯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這些理論本身存在較多的邏輯問題,那么我們又憑什么相信這些理論呢?

包剛升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比較政治與政治史。對于本書作者,學者葛兆光如此評價道,“我最看重的,是他以現代的政治學眼光,介入傳統的思想史問題。”

《美國的內戰與重建:1830-1910》

[美]史蒂文·哈恩 著 方宇 譯 
天喜文化 | 天地出版社 2023-10

本書描述了1830年至1910年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美國以及和它聯系得越來越緊密的世界的歷史。在此期間,人們的生活、工作、自我認知、維持生計和爭奪權力的方式均發生了巨大變化。19世紀到20世紀,美國從一個中央政府軟弱的農業社會,變成了一個逐漸城市化的工業社會,政府在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框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美國的帝國屬性卻從未改變。本書回答了美國是如何跨越漫長的19世紀,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同時,本書也揭露了美國內戰與重建過程中的黑暗歷史和遺留問題。

書中指出,種族歧視、暴力執法、政治撕裂、社會騷亂、政黨對立、空頭民主等社會痼疾,都與19世紀美國的內戰和重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這些困境的根源所在。作者拋棄了以白人為中心的研究視角,從美國黑人奴隸爭取自由、原住民遭受的驅離和苦難入手,同時也描寫了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戰爭,以及美國吞并夏威夷和菲律賓的過程。

《疼痛的故事》

[新西蘭]喬安娜·伯克 著 王宸 譯 
光啟書局 2023-11

從牙痛、頭痛、痛經、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個人都為疼痛所擾,都試圖用各種形象的隱喻來描述它。從“積極的情感體驗”到需要戰勝的“邪惡”,人們對于疼痛的認知和講述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有些人借此展現英雄氣概,有些人則無權喊疼;有些人被認為對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則似乎特別耐疼……是什么造成了這些差異?人們在痛苦時如何自處?

本書講述了18世紀以來關于疼痛的故事,橫跨醫學、文學、宗教、生物等各領域,考察人們對疼痛的講述發生了哪些變化,信仰、性別、種族、階級等意識形態因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展現了身體、意識、文化、語言之間的動態聯系。作者喬安娜·伯克為倫敦大學歷史學教授,英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戰爭史、軍事醫療史、情感史等。在如今這個充斥著積極心理學、保健品與鎮痛藥物的時代,疼痛被看作虛弱的象征,需要被掩蓋和克服,本書讓我們重識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義。就像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所說的,這本書會告訴人們為什么“疼痛是一種文化現象”。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塘沽区| 安龙县| 剑阁县| 九龙县| 罗田县| 日照市| 西城区| 顺平县| 卫辉市| 淳安县| 千阳县| 扶风县| 石首市| 许昌市| 胶州市| 焦作市| 玉田县| 澜沧| 峨山| 监利县| 晋中市| 平山县| 拉萨市| 绥棱县| 融水| 宽甸| 会宁县| 兴义市| 郴州市| 桃江县| 铁岭市| 宽甸| 象山县| 云南省| 汝南县| 灵璧县| 阿巴嘎旗| 策勒县| 兴文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