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與美國相比,我們的優勢在于產業結構,”11月18日,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在北京的一場會議上說,“美國除了尖端產業(已經)沒有傳統產業,而中國還能保留大量傳統產業。尖端技術和傳統產業相結合的結構是我們的優勢,也是中美兩國間極大的不同點。”
黃仁偉是在2023年科技強國與中國式現代化學術大會的演講中作出上述表述的。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與會專家從安全發展、新發展格局、國際競爭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等角度進行了交流。
而對于部分中國制造業轉向越南、墨西哥等國家,黃仁偉在會議期間對界面新聞說:“這對我們來說也沒什么”。他解釋稱,中國制造業自身也在升級轉變的過程中,成本和人民幣匯率都正在升高,在這個意義上的部分轉移是自然和符合規律的。但是問題在于,在這個自然轉移的過程中,某些外部力量可能想要那些不合理的也都一并轉移出去,這一部分轉移是人為扭曲的。不過,對于這些違背市場規律的轉移,一些企業已經發現當地的配套、勞動力質量不夠,或者規模不行,對這些企業本身來說,“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黃仁偉在演講中稱,中國式世界強國是基于二元結構的國情,不是美國的世界強國標準。傳統上,中國是以城鄉、工農、東西部的不平衡為特征的二元結構,而現在已經出現新的二元結構,比如,產業的高端和低端,陸路和海路的地緣通道。而舊的結構并沒有完全退場,新舊二元結構是并存的,并將長期并存。
他認為,中國式世界強國的發展方向就是把新舊這兩個二元結構結合起來、轉化為戰略優勢,從而形成具有以下特征的經濟結構:尖端技術和傳統產業結合的產業結構,以巨額儲蓄為基礎的大規模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結合的資金流,人民幣國際化與數字貨幣結合的國際貨幣體系,高素質勞動力與人工智能結合的人力資源,企業、高校、院所三結合、國際化的基礎科研和應用科研系統。
以海陸通道這個二元結構為例,需要將其發展成全球的互聯互通。“美國的東西海岸都很暢通,所以它不會出現中國西部的問題。中國西部的對外通道是不暢通的,因而發展受阻”。而通過“一帶一路”合作,中國西部通道被打通后,烏魯木齊、蘭州或者昆明、成都這樣的城市都可能成為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他們將比上海這樣的中心城市更接近歐亞大陸,也就不再有邊緣和中心城市之說了。
關于對外投資和吸引外資的二元結合,黃仁偉表示,現在我們已經走到這個階段了,“我們的對外投資的數量和吸引外資的數量幾乎是相當的”,以后,對外投資也將會越來越多。
而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目前來看,最大的阻礙在科技領域。黃仁偉表示,此外還有3個相對次要但仍有重要意義的領域:金融、人才和軍事,不過他們最終都將取決于科技能否突破“被卡脖子”這一現狀。
除此之外,一些偶發的“黑天鵝”或者“灰犀牛”外部事件也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俄烏、巴以沖突這樣的偶然因素可能產生的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