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李彥慧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為你匯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2023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劍橋詞典年度詞匯“hallucinate(產生幻覺)”表達對人工智能的憂慮等內容。
01 2023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公布,作家共同呼吁加沙地區人道主義停火
當地時間11月15日晚,2023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公布獲獎名單。歷史學家納德·布萊克霍克(Ned Blackhawk)憑借作品《再發現美國:原住民和美國歷史的解構》(The Rediscovery of America:Native Peoples and the Unmaking of US History)獲得非虛構類獎項。該書以美國原住民為中心,重述了從15世紀末到20世紀末的美國歷史。不同于以往認為“北美印第安人迅速成為歐洲殖民者的犧牲品”的觀點,布萊克霍克在書中斷言“北美原住民在美國每個世紀的發展中都處于核心位置”。《紐約時報》評論本書為“將印第安人放在前沿和中心位置”的“全面、重要、修正性的歷史著作”。

作家賈斯廷·托雷斯(Justin Torres)憑借第二部作品《黑幕》(Blackouts)贏得本屆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獎項。該小說基于上世紀30年代真實的醫療記錄創作而成,《衛報》評論稱本書“像從門縫里溜進來的、腳步輕柔的夜行生物”。在中文世界,托雷斯的首作《我們是動物》在2014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譯介出版。
托雷斯在說完十分簡短的獲獎感言后,將麥克風交給了本屆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的決選名單入圍作家阿莉亞·比拉爾(Aaliyah Bilal)。比拉爾在頒獎現場發表了一份聲明,大部分決選入圍者都站在她身后,表達對這份聲明的支持。比拉爾代表本屆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其他決選名單入圍者,共同呼吁加沙地區“人道主義停火”,反對針對該地的持續轟炸,以解決巴勒斯坦平民尤其是兒童的人道主義需求。比拉爾說:“(我們)確信更多的流血事件無助于保證該地區的長久和平。”

據《紐約時報》報道,正式頒獎之前已有傳言稱,今年的入圍決選名單的作家會利用這一機會發表“政治聲明”。得知作家們的計劃之后,本屆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兩家贊助商宣布退出頒獎典禮。其中一家贊助商Zibby Media的創始人齊比·歐文斯(Zibby Owens)在一份聲明中解釋道,公司擔憂作家們的言論和立場,他們“不能參與任何有可能助長歧視的活動” 。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National Book Foundation)則就此事發表了一份聲明,稱“在這個世界充滿痛苦和苦難的時刻,我們相信作家的話——以及它們帶來的洞察力和靈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這不是作家們首次在美國國家圖書獎頒獎典禮上發表政治相關言論。2016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頒獎典禮在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總統后不久舉行,許多獲獎者都談到了生活在“政治和文化兩極分化時代”的挑戰。近年來,作家們借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平臺發表了不少“尖銳”的演講,探討了諸如美國的種族主義、移民待遇以及出版業缺乏多樣性等問題。
盡管頒獎典禮當晚作家們展現了對加沙地區沖突的關注,但大部分探討仍集中在文學相關話題上,包括美國愈演愈烈的“禁書”和審查。本次頒獎禮特邀嘉賓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在現場說:“‘禁書’就是扼殺那些支持我們、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的東西:與人的聯系、同情、同理心和理解。”
除了非虛構和小說獎項外,當晚還公布了今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詩歌、翻譯文學和青少年文學類三個類別獎項的最終得主。詩人克雷格·桑托斯·佩雷斯(Craig Santos Perez)憑借詩集《來自未建制的領土[?mot]》(From Unincorporated Territory [?mot])贏得了詩歌類獎項;巴西作家斯蒂尼奧·加德爾(Stênio Gardel)和譯者布魯娜·丹塔斯·洛巴托(Bruna Dantas Lobato)憑借《剩下的文字》(The Words That Remain)獲得了翻譯文學類獎項;作家兼插畫家丹·桑塔特(Dan Santat)以《凡事都是第一次》(A First Time for Everything)捧得了青少年文學類獎。
美國國家圖書獎成立于1950年,是全球范圍內最知名的文學獎項之一,所有獲獎者都將獲得1萬美元獎金。
02 劍橋詞典年度詞匯“hallucinate”表達對人工智能的憂慮
日前,英國劍橋詞典公布了2023年年度詞匯為“產生幻覺”(hallucinate),并稱受人工智能的影響,這個詞在今年擁有了新的釋義。“Hallucinate”最初被定義為人因生病或服用藥物等原因產生幻覺,“似乎看到、聽到、感覺到或者聞到不存在的東西”,新釋義則指人工智能產出虛假信息。
出于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深遠影響和潛在憂慮的關切,今年的柯林斯辭典也將“AI”選為年度詞匯,劍橋詞典的年度詞匯延續了對人工智能的關注。

劍橋詞典在官網發表聲明稱,之所以選擇“hallucinate”,是因為它的新含義“觸及了人們談論人工智能的核心原因”:人工智能是一種強大但“我們仍在學習如何安全有效地與之互動”的工具,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同時意識到它的潛在優勢和眼下的弱勢”。劍橋詞典的出版經理溫德林·尼科爾斯(Wendalyn Nichols)說:“人工智能會產生‘幻覺’的事實提醒我們:人類在使用這些工具時仍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
劍橋大學人工智能倫理學家亨利·舍夫林(Henry Shevlin)表示,劍橋詞典選擇“hallucinate”為年度詞語是“令人驚訝”的——沒有選擇“故障”(glitches)或“缺陷”(bugs)等計算機專用術語來描述人工智能的錯誤,而是選擇了一個“生動的、描述心理狀況的動詞”,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將這些人工智能系統擬人化,就好像它們有自己的思想一樣”。
據悉,劍橋詞典今年增加了約6000個新詞和釋義,其中許多與人工智能相關,包括大型語言模型(LLM)、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和GPT等。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3/nov/15/hallucinate-cambridge-dictionary-word-of-the-year
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cambridgeshire-67424335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editorial/woty
https://www.nytimes.com/2023/11/15/books/national-book-award-blackouts.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3/11/14/books/israel-gaza-war-national-book-awar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