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社會上有關于癌癥發病是不是更加年輕化的討論,應該說癌癥發病是否年輕化不能一概而論。”2023年11月15日,國家癌癥中心黨委書記張勇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說。
張勇指出,不同癌癥發病的年齡分布差異較大,比如男性前列腺癌可能在60歲以后才逐漸發病,但女性乳腺癌從30歲開始發病率就逐漸上升,40-50歲已經是發病的高峰期。“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如果單純從發病平均年齡看,癌癥的平均發病年齡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老年人的癌癥發病在總人口當中的占比越來越多。”張勇說。
他介紹,根據國家癌癥中心部分具有長期連續監測數據的人群腫瘤登記數據來看,如果扣除人口老齡化因素的影響,也就是假定人口結構不變的話,大多數癌癥的發病并沒有呈現出年輕化或者老齡化的趨勢,而是基本保持相對平穩。但是,個別癌癥比如前列腺癌發病的年齡分布確實是逐漸趨向于年輕的,而肺癌的發病年齡分布則逐漸上升。
此前在2022年3月,國家癌癥中心在《中華腫瘤雜志》發布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癌癥死亡率隨年齡增加而逐漸上升,在城市和農村,男性死亡率均較女性更高,但在低年齡段中,男女年齡死亡率接近。死亡率在35歲之前呈現交替上升趨勢,35歲之后男性各年齡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且差異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
“總之,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會發生癌癥,但是兒童和青少年期間發生癌癥的風險是比較低的,不過隨著癌癥相關的診療和檢測技術進步,以往很難被檢測出來的一些癌癥,現在越來越多地被檢測出來,這可能也會導致社會上的一些誤解。”張勇稱。
根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測算,全國每年新發癌癥的病例數約406.4萬例。國家衛健委稱,我國癌癥發病率、死亡率上升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
“我國人群高發的食管癌、胃癌、肝癌標化的發病率逐年下降,經過努力,我國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從2015年的40.5%上升到了2022年的43.7%,如期實現了健康中國行動的階段性目標。”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癌癥發病人數比較高,但是發病率不是世界上最高的,而是處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張勇介紹,我國癌癥正處于發展中國家癌譜,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像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這些年都在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高發的,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等,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
據介紹,我國發病率位居前五位的癌種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男性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女性依次為: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胃癌。
張勇強調,癌癥的形成是多種危險因素長期積累的一個慢性過程,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評定的人類致癌物有127種,可能的致癌物有95種,涉及的致癌物類型非常廣泛。但是,癌癥是一類可防可控的疾病,大約40%的癌癥可以通過控制癌癥危險因素,改變生活方式等得以避免,所以要積極進行癌癥預防工作。
“癌癥篩查是實現癌癥早診早治、提高5年生存率、降低疾病負擔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張勇介紹,近年來,國家通過擴大中央轉移支付等形式,不斷提高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的覆蓋范圍,同時上海、浙江、天津、江蘇等不少地方將重點癌癥篩查納入政府民生項目,免費向居民提供。國家癌癥中心也牽頭制定了7個常見癌種的篩查早診早治指南,癌癥的早診率穩步提升。截止到2022年,我國高發地區重點癌種的早診率已經達到55%以上。
近日,國家衛健委聯合多個部門制定《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的實施方案(2023-2030)》和《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介紹,這兩個方案都進一步明確了到2030年的目標任務,即到2030年30歲以上居民高血壓的知曉率不低于65%,高血壓患者的規范管理率不低于70%,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到十萬分之190.7以下,在癌癥領域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要達到46.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