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郁娟
11月15日上午,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和美國政府發言人辦公室網站消息,中美兩國聯合發布新的氣候聯合聲明,并宣布啟動“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
中美兩國在該份名為《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下稱《聲明》)上承諾,從現在到2030年,將在2020年水平上加快各自的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氣發電的替代。兩國預期電力行業排放在達峰后,可實現有意義的絕對減少。
“在21世紀20年代這關鍵十年,兩國支持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宣言所述,努力爭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中美兩國表示。
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數據,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規模約為3371 GW,同比增長9.6%。
受上述《聲明》影響,今日同花順碳中和板塊中超七成股票收盤飄紅。其中,英科再生(688087.SH)漲超10%,雪迪龍(002658.SZ)漲停,龍源技術(300105)、冰輪環境(000811.SZ)等漲超5%。
“《聲明》給中美下一步的氣候減排工作提出了方向,也給中美整體的氣候合作打下了強心劑。”能源基金會(北京)戰略規劃主任傅莎對界面新聞表示,兩國重申了此前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確立的“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的目標,并明確了行動的時間是從今年開始,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候任總監李碩對界面新聞表示,從政治角度看,《聲明》的主基調是中美在氣候方面恢復了商談,包括建立雙邊氣候工作組及一些議題上的會晤或討論,符合當前兩國關系緩和的趨勢。兩國加強對話溝通,對解決氣候問題至關重要。
在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領域,中美兩國表示,將在未來向聯合國提交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制定、納入甲烷減排行動/目標。
《聲明》稱,上述甲烷減排行動/目標將在各自國家甲烷行動計劃的基礎上制定。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傅莎認為,目前中國對于甲烷減排還缺乏中長期的量化目標。
11月7日,中國生態環境部聯合外交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發布了中國首個《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界面新聞此前報道,該《方案》在中美關系趨穩之際發布,并為中美兩國發布新的氣候聯合聲明奠定了基礎。
《聲明》還表示,中美將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協同控制,推動政策措施和技術部署。
針對將于本月底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中美在《聲明》中表示,將敦促發達國家締約方將其提供的適應資金至少翻倍。
中美兩國還承諾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將會是全經濟范圍、包含所有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且兩國還將在COP28大會向各國呼吁采用這一減排原則。“這完全符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要求。”傅莎稱。
此外,《聲明》涵蓋中美兩國在多個領域的合作,或利好兩國可再生能源、CCUS、建筑、交通等行業。
中美兩國宣布,爭取到2030年,將在工業和能源等領域推進至少五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的大規模合作項目。
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處長張賢向界面新聞表示,中國在2030年前還處在達峰期,對CCUS技術的定位短期內還是推進示范為主,同時超前部署技術研發。
據張賢分析,中美達成的CCUS合作,將從四個方面推動中國CCUS的發展。一是加速工業源難減排領域CCUS技術大規模示范;二是促進與大規模項目配套的管網和基礎設施建設;三是CCUS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的初步探索;四是激勵CCUS技術發展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
在電力、交通、建筑和廢棄物等領域,中美兩國將推動地方省市、州政府、企業、智庫多方的交流和合作。
兩國還宣布將重啟中美能效論壇,加強在工業、建筑、交通和設備等領域的節能降碳政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最新《聲明》中并未涵蓋國際期待已久的中國淘汰煤電的時間表。
“從實際內容方面看,雙方的合作未出現特別重大的突破,這也符合中美目前關系的現實。”李碩認為,因為雙邊關系仍存在局限和挑戰,不能對中美兩國達成的氣候行動成果,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
“這份《聲明》像是給即將召開的COP28大會、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上了一個保險。”李碩稱,如果說中美十年前的氣候合作設定的是“天花板”,現在的合作成果可能算是“地板”,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地板”的價值。
2014年,中美兩國元首在北京發表了歷史性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美國首次提出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28%;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國碳排放有望達到峰值,并將于2030年將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此次《聲明》發布后,兩國塑料、制冷設備生產行業或面臨更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
《聲明》稱,“中美決心終結塑料污染”,兩國將與各方制訂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環境塑料污染)國際文書。
在基加利修正案下,兩國還將確保生產的所有制冷設備采用有力度的最低能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