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無需過于擔心,市場的事盡可能交給市場辦,政府適當引導。”
11月14日,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針對當前光伏行業出現的問題作出表示。
當天,2023第六屆中國國際光伏產業大會在成都開幕,會間簽約項目總金額累計超過500億元,涉及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全產業鏈,意味著清潔能源的市場熱度仍在持續。
但熱鬧之下,近年來行業也暴露了諸多隱患,例如產能過剩危機、企業同質化競爭激烈等。
今年以來,硅料價格持續下跌,單晶致密料成交均價已跌破7萬元/噸,較去年高點跌去近八成,這也帶動硅片、電池、組件環節進入下降通道。
劉漢元認為,30年能源轉型需要光伏產業的支撐,產業潛力需求巨大。在此背景下,市場條件下所有投資和需求行為,都是不斷再平衡、再過剩等周而復始、螺旋式地前進運動。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發現需求、平衡需求,減少投資、擴大投資,如此反反復復,所以目前的行業發展態勢很正常。
“在行業中,各個環節企業多增加對彼此的支持,相互有所差異、側重,互相成全、彼此兼顧,這是最好的生態。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內卷,這樣行業生態將很難維持。”劉漢元對界面新聞等媒體稱。
作為印證之一,當日天合光能(688599.SH)和通威股份(600438.SH)簽署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規劃,2024年在光伏組件、硅料及電池片產業鏈合資合作等方面,進一步展開深度合作。
光伏制造環節可大致分為硅料、電池、硅片和組件。通威股份目前是全球最大硅料及電池企業,天合光能是老牌組件龍頭企業,兩者產業鏈互補。
在國內光伏市場之外,近年來與海外市場有關的貿易壁壘話題甚囂塵上。
劉漢元對此表示,歐盟、美國等地區在能源轉型、碳中和的時間壓力下,想要離開或是拒絕使用中國制造的組件,這對他們、對中國來說都是雙重傷害。
面對產品海外銷售可能遇到的風險,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當地設廠,推動供應鏈全球化布局。目前,多家中國頭部光伏企業都已經“走出去”,如TCL中環(002129.SZ)、隆基綠能(601012.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等企業均有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設廠;國內前五大組件廠也均在歐美等地有所布局。
劉漢元稱,眾多國內光伏公司都在保持研究海外建廠事宜。目前,全球能源轉型仍主要依靠中國制造,中國制造在不同的環節占到行業全世界份額的80%-95%。
“在此過程中,各家企業以適當的節奏、形式走出去,在世界條件優勢的地方就近生產、就近使用,是全球視角下更好的生態,也能夠使中國的資本、技術、產業真正參與全球更為均衡的能源轉型過程。”劉漢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