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硬糖 劉小土
編輯|李春暉
“四柱易學,命理大師授課!1200元/8節,預付定金進群!!剩余兩個早鳥位置,私!!!”
硬糖君的朋友圈,又一位玄學從業者張貼出誘人文案。神仙配置,抄底價格,搭配滿屏紅色感嘆號,無不使人夢回九塊九小課席卷互聯網的2020年。(《“買課”,當代青年的新迷信》)
何況,這可是2023年全新升級的線下夜校。九塊九的線上課買過等于學過,只能算賽博燒香。夜校的學習價值、社交價值、情緒價值……總之各種價值,那可是正受熱捧。
此前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招生,最高峰65萬人在線蹲守,所有課程被一搶而空。沒報上名的又跑去社交媒體求名額,搞得黃牛趁機四處回收課程,溢價三五倍轉讓。
這年頭出個消費熱點可不容易,各方自然要一擁而上。杭州、廣州、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迅速跟進夜校文化,喊出“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有些街道、村鎮都設立了教學點,開設的還是頌缽、即興戲劇等頂時髦的課程。
不過壞消息是,那種政府組織、具有公益性的高性價比夜校,大概率是僧多粥少。加之招生名額、上課時間、教學地點等多有限制,也令大量想上夜校的人望而卻步。
但既然年輕人的“夜校熱情”已被喚醒,自然有人趕來滿足——大批商業性夜校在城市各處拔地而起,用新的招生方式、新的運營思路、新的變現形式給夜校市場億點小小刺激。
夜校學什么?
很長時間里,夜校主要面向中老年群體,算是退休人員的一種消遣。2016年,上海市民藝術夜校創立之初,只有中國畫、書法、聲樂、剪紙等七門課程,并沒什么非比尋常的標桿意義。
直到2018年,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把課程細分為生活時尚和傳統文化兩個板塊,增設橋牌、花藝、非洲鼓、紅酒品鑒等新課程,這才逐漸吸引到年輕人的注意力。從今年秋招看,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最火爆的三門課程是皮具體驗、烘焙和滬語,手碟、香道、即興表演等新奇課程則成為熱點話題。
以此為起點,新一批夜校的課程設計邏輯基本相似:或迎合當代年輕人的興趣審美,或與城市文化和專業院校緊密相連。這也是讓全國夜校形成差異和特色的關鍵。
比如在電商之都杭州,直播、攝影、服裝設計等夜校課程頗受歡迎,很多項目都有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高校參與。到了網紅、自媒體扎堆的成都,剪輯、化妝等夜校課熱度更高,甚至編劇課都細分為短劇、短視頻、Vlog等等。
9月以前,絕大多數夜校還是地方政府牽線搭橋,社區、村委、文化館、培訓機構、藝術團隊等合作共創。夜校的數量和內容確實大幅增加,但在地點、時間、授課方式等方面仍需學員做出配合。據硬糖君了解,常規夜校會在晚上七八點開始上課。而這個時間,很多打工人還在加班。
顯然,相關文化單位還沒有追上年輕人愛學習的腳步。硬糖君懷著強烈求知欲搜索“長沙夜校”,看到的卻是滿屏美食,智能推薦還特意糾正:為您顯示“長沙夜宵”的搜索結果。
傳統專業機構的反應遲緩,正是催生新模式的機會。一批商業夜校迅速出現在市場,其運營模式高度雷同:“校長”從社交媒體吸引流量,通過私聊、社群等方式沉淀用戶,再根據學員的具體需求設計課程、聘請老師、展開后期工作。
這些商業夜校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正滲透到合肥、西安、南京、大理、寧波等城市。硬糖君跟各地的“校長”聊過,商業夜校目前在一線和新一線比較容易存活,在二三線城市的開課率遠比想象中低。說來說去,還是空虛寂寞冷、有勁兒沒處使的都市青年能以更快速度、更高熱情消費網紅文化、流行文化。
商業夜校也進一步拓展了夜校課程的廣度和深度。據硬糖君了解,北京夜校已有盤串、療愈、電競、寵物社交、人工智能等更新穎的課程出現。如人工智能板塊,竟能細分出十個課時的“AI教人做自媒體”,主打一個愿者上鉤。
誰來教夜課?
傳統夜校主打一個便宜,講師隊伍卻絕不含糊。協會會長、大學教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臥虎藏龍,個個都是相應領域的大佬。就說上海藝術夜校的京劇藝術課,是由得過戲劇梅花獎的國家一級演員王玉蘭授課。
相比上海,其他城市的夜校師資或許稍弱,但絕大多數也是高校退休老師、協會老干部等等。尤其是攝影、書法、國畫、古琴一類傳統文化課程,授課老師幾乎都是“稱霸地方協會”的資深會員。
他們業余時間充足,不在乎仨瓜倆棗的課時費,趁著退休用愛發電。這也是上海藝術夜校受到年輕人追捧的一大原因。普通課程定價500元/人,平均下來不過60元/課時。哪怕品茶、面塑、鉤針等項目要交一些課程材料費,也不過兩三百塊。
地方夜校也有按入門、中級、大師開班的,不同級別對應不同價格,但頂格也就千把塊,甚至能夠做到包教包會。有些考證項目,學員如果第一年沒通過,甚至還能免費再學第二年。因此,翻閱上海藝術夜校的好評,便宜、高性價比是最常見的字眼。
而商業夜校的講師主要分為三類:第一就是失業已久的教培人員,主攻英語、播音、舞蹈等常規項目。他們擅長系統性安排課程,能夠按入門、進階、高階逐級收費。
第二是知識付費的過氣網紅或創作者,他們已經很難在線上尋求流量增長,只能順著風口轉戰線下。這些人自帶粉絲基本盤,開課率相對較高。
第三則是副業玩家,自學或消費過心理學、音樂療愈、劇本殺表演等內容。可謂“久病成醫”,轉眼便能以講師自居、帶班賺錢。
相同之處是,這些講師可沒有傳統夜校老前輩的松弛感,他們必須極力包裝、抓緊變現。硬糖君翻看了十多家北京夜校的資料,發現其講師介紹用的大概是相同模版,話術必有師從XX、經驗豐富。
如果非要較真查實,便會知道那一長串身份含金量幾何。比如一位編劇講師自我介紹是:參與編寫重要電影學術著作,操盤播放量十幾億的人氣短劇,孵化數十個百萬粉短視頻賬號。硬糖君翻譯一下:讀研時給導師寫過電影詞條,給快手短劇寫過腳本,平時在網紅MCN機構做文案。
這好歹還只是“簡歷美化”,有些電競、修圖、寵物社交的夜校課,硬糖君真有了我行我上的勇氣。大量商業夜校的“校長”先在社交媒體發帖,把那些迫切希望解鎖新體驗的學員引到社群,造出一些假課表預測報名人數。而只有等到學員達到一定數量,他們才開始琢磨去哪兒找老師,也算是教育領域的C2B業務拓展了。
據硬糖君了解,有些人甚至只負責發帖引流,再把粉絲打包賣給夜校或講師,售價在百元左右。聽著錢不多,但就怕積少成多。發一句“北京夜校火熱進行”就能到手萬把塊,是不是挺有誘惑力。
只可惜韭菜生長需要時間,上茬已被收完,一時半會兒我們也沒辦法再割一茬。
上夜校的人
據說有些夜校課程還要簽到,要考核。這些流程擱上學那會兒大家避之唯恐不及,離開了校園的年輕人竟然搶著要上。我們有理由相信,第一批走進夜校的人心很誠,確實想從那里學到點什么。
但隨著上夜校成為新風尚,夜校已經變成一種體驗、一種社交、一種“富養自我”的方式,上夜校的人心態也在發生變化。最明顯的表現是,夜校附加體驗的吸引力正在被放大,至少商業夜校如此。
在節衣縮食的新常態下,年輕人對夜校這種單價低、熱度高的“新”消費難免好奇。從社交媒體來看,大量網友是被上海藝術夜校的新聞吸引,了解到原來花很少錢也能培養興趣,于是開始跟風報名。
上一輪互聯網學習熱中,廣大網友也曾打開各種課程,將其認真添加到收藏夾。而今那些內容或許已經落灰,很多知識博主、學習博主的熱度也大不如前。相較線上學習,夜校聽起來無疑更正式、更勵志,它能讓年輕人假裝自己還在撲騰、沒有掉隊,從而緩解一些現實焦慮。
也有不少人想通過夜校獲得發展副業的技能。在傳統培訓市場,剪輯、拍攝、情感培訓等課程動輒上萬元。夜校價格則大大降低,雖然他們多數情況下只能獲得基礎知識,但先摸到門檻再自學,也要容易些。
目前的狀況是,傳統夜校的課程仍側重在藝術和生活,商業夜校則更加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工具性。事實上,大量培訓機構無非是換了一張夜校的皮,用低價入門班先吸引學員,再引導他們購買高客單價的課程和服務。比如硬糖君報名的夜校寫作課原價是500元/12課時,但老師一直在推薦購買8888元的大師課。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上夜校能學到什么倒是其次,他們只希望多一些輕松的社交機會。互聯網正變得空前無聊,人們的公開表達顯著收縮。而回歸現實,不少年輕人又跟同事、家人、朋友保持著一定距離,難以在貧瘠的熟人社交里得到滋養。
跟夜校的同學閑聊,硬糖君發現他們身上存在某種共性:更年輕時沒有心思挖掘和保護自己的興趣,學習只是為了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行動指向的總是某種功利。他們早早就直接投奔現實陣營,現在卻又早早厭倦了,覺得生活好乏味,也意識到當年把愛好通通割舍,那樣努力追求高性價比的學習,其實也沒占到多少便宜。
“想開了,想玩、想盡興了。”這是很多人上夜校的心理,更準確說是當下年輕人普遍的心理寫照。
上夜校的年輕人多了,也難免有圍觀者發來嘲笑,覺得很裝、很跟風、很智商稅。但根據硬糖君的體驗,打完工還要專門跑去上一堂夜課,真的很累。如果還要打卡、發朋友圈、交三五好友,更是難上加難。至少我這種懶人,對那些一直跟風甚至追著風跑的人,永遠心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