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盡管創新藥板塊依舊“低迷”,但是行業“底部”已經基本上確立。
對于創新藥板塊來說,持續的加息周期中最為難熬,隨著行業“擠泡沫”逐漸接近尾聲,行業也開始進入復蘇階段。
尤其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緩和,創新藥最艱難的階段也即將過去。
11月10日,百濟神州公布了2023年三季度業績報告,作為三地上市的創新藥龍頭企業,過去一年里表現可謂比較強勁。
這種強勁不僅體現在營收上,還體現在股價表現上,尤其是在港股市場。
業績方面,根據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營業總收入為128.75億元,同比增長87.4%;虧損為38.78億元。據悉,這也是其前三季度營收首次突破百億。
具體到第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56.24億元,同比增111.5%。而這主要得益于核心產品的強勁需求,所以三季度產品收入保持高速放量,收入達到42.87億元,同比增長79.2%。
這一水平,明顯超過了去年同期的水平。
眾所周知,過去三年,由于外部因素,醫藥行業受到了資本的追捧。
在一輪又一輪的加碼之下,醫藥行業走出了結構性行情,其中不少公司創出了歷史新高,但隨著風口的消散,企業的盈利能力顯然沒有辦法匹配股價,于是抱團的醫藥股投資者的信心開始“潰散”,于是醫藥行業開始了長達近兩年的下跌。
例如,當時因為重倉醫藥被捧上“神壇”的幾個基金經理,在下跌周期里,挨罵最多的也是他們。
當然,整個醫藥領域也并非泥沙俱下,有一些行業也是走出了獨立行情,比如中藥領域。統計顯示,有一些中藥領域的企業,一年以內股價創出了新高,其并不受醫藥大環境的影響。但除了中藥領域,其他領域的日子就沒那么好過了,比如創新藥行業。
此前,港交所曾實施了“18A”上市規則,一些創新藥、罕見病治療、高科技醫療器械等領域的企業陸續赴港上市,港股市場生物科技板塊迎來大繁榮。但隨著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之后,這些嚴重依賴外部資金的“18A”公司,股價跌去80%、甚至90%以上的比比皆是,在融資不暢的情況下,不少“18A”公司開始收縮戰略,甚至有些還賣掉了部分管線,以求熬過寒冬。
當下,隨著過去一段時間的持續暴跌,港股創新藥市場已經跌出價值,看多醫藥產業的內資正在持續加倉。尤其是跌幅較深、公司管線優勢明顯的新興公司,更是獲得了大量內資青睞,例如百濟神州、維亞生物、金斯瑞生物科技等頭部生物醫藥企業。
以百濟神州為例,自今年年初以來,其美股下跌幅度不到10%,港股下跌幅度為12.82%,相較于其他創新藥公司,支撐百濟神州的除了資本的青睞,就是自身硬核的產品。
從百濟神州財報中不難看出,百濟神州目前營收支撐就是百悅澤和百澤安這兩款產品,具體來看,2023第三季度,百悅澤全球銷售額總計25.71億元,去年同期為10.65億元。其中,在美國,百悅澤銷售額總計19.3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40億元增長161.76%。而在中國,百悅澤的銷售額也達到3.44億元,較去年同期2.70億元增長37%。
也就是說,對于創新藥企業來說,只要有一款能撐得起銷量的產品推向市場,那么創新藥企業都將賺的盆滿缽滿,而百濟神州就是其中最好的案例之一。據悉,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百濟神州也都是高瓴資本美股第一大持倉股,這也反應了投資機構對于好的創新藥企業的態度。
綜合而言,侃見財經認為,隨著加息周期進入尾聲,創新藥已經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段,而且經過長時間的下跌,部分管線儲備豐富的創新藥企業也已經跌出了價值,預計未來隨著加息預期緩和或進入下降通道,創新藥將重新進入估值上升通道,其股價也可能進入修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