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石家莊:一座“土味”城市的逆襲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石家莊:一座“土味”城市的逆襲

作為省會城市,石家莊這些年的存在感非但沒有增強,反而越來越弱了。

文| 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B站有個著名的“?!?,每當《三國演義》中的趙子龍出場,彈幕就飛過一片充滿戲謔味的“吾乃石家莊趙子龍”……

趙子龍的老家常山郡,正是今天石家莊市正定縣。可似乎只要用“石家莊”替代“常山”,這位三國猛將的氣勢瞬間就矮了一截。

石家莊,這個“土味”的城市,明明是河北省會,還是全國一類城市人口數量排名第十的超大城市,只因周圍北京和天津的光環太過耀眼,只好委屈地隱沒在“最沒存在感的省會城市”的調侃中。

直至近期,經歷太多輝煌和失落后的石家莊因重拾“搖滾之城”的一系列活動,迎來新的城市關注。

1、石家莊歷史上就有“國際范”

石家莊東近渤海,西依太行山,東、南、北均為遼闊的華北大平原,素有“南北通衢、燕晉咽喉”之稱。

從商代到東漢時期,長達1800余年的歲月里,華北平原曾出現過一百多個王國和諸侯國,基本都是集中在以石家莊地區為主的滹沱河中下游地區。

在這大大小小的百余國中,最著名的是中山國、真定國和常山國。自稱“常山趙子龍”的趙云,故鄉就是常山國(后改為常山郡)。

不過,論其對石家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最具深遠影響的,則是號稱“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曾先后定都東垣和石邑(分別位于今天石家莊市北部的靈壽縣、平山縣一帶)。

中山國建國210余年,在春秋十二諸侯、戰國七雄中都曾稱霸一方。國力鼎盛時,今天的石家莊市、保定市大部分地區,都在中山國的統治范圍中。

秦代將中山國之地設為“恒山郡”;漢代,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恒山郡(國)、北部為中山國(郡),恒山郡(國)基本以真定城為中心,中山(國)郡則以定州為中心。

漢至清代初期,這片區域基本以真定古城為行政中心。雍正皇帝即位后,因避其名諱(胤禛),改“真定”為“正定”。

千百年歲月中,中心城池雖然不斷遷徙,但基本集中在石家莊方圓五十公里以內。

既然是華北平原的“咽喉之地”,這片土地自然也是兵家必奪之地。

秦末,韓信就在太行山南麓的井陘關(今屬石家莊市井陘縣),打出了赫赫有名的“背水一戰”。

到了唐代的安史之亂時,井陘關是叛軍與唐軍反復爭奪的要隘,其平山縣也因“平定安祿山”得名。

明初,燕王朱棣出兵靖難的第一戰,發生于正定古城。建文帝用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替換老將耿炳文,最終導致全軍覆沒,燕軍士氣大振。

朱棣即位后,將正定城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鎮加以修建;清代又在正定設立直隸巡撫,與北京、保定一起,號稱北方三雄鎮。

此時,石家莊還只是個小村莊,作為現代城市的出現完全是個意外。

石家莊人經常說,自己的城市是一個“火車搬來的城市”。

沒錯,石家莊的興起離不開近代著名的正太鐵路(石家莊到太原府)的建成。

作為京漢鐵路的一部分,1907年建成通車的正太鐵路,東端起點本應是正定城南,但為了節省開支便將起點南移了一段,移到當時一個僅有600人的石家莊村。

正太鐵路投入運營后,石家莊村開始有了南來北往的客商。隨之而來的還有鐵路帶來的醫院、郵局、商店等新鮮事物,一座新興的市鎮,漸漸有了雛形。

1925年,北洋政府在這個新交通樞紐地區,取石家莊村和附近同樣繁華的休門村的縮寫,設石門市(其實還是村鎮級)。

到1940年,石家莊已從昔日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為人口約20萬人的物資集散市鎮,面積約30平方公里。城內有商號2000余家,銀行8家,銀號、錢莊24家,以及紗廠、鹽務局、面粉公司、鹽店等特種商業數家。

1947年的11月,隨著人民軍隊摧枯拉朽攻勢,石門市成為我黨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一個月后,石門市正式改名為石家莊市。

一個普通的山村,短短20多年時間,不經過鎮、縣,直接三級跳變成了市,可謂神奇。

石家莊城市能夠誕生,離不開正太鐵路的開通,但促使鐵路能將起點設置于此的重要因素,是因為當地的煤礦資源。

2、“由莊向城”的轉變

近代以來,石家莊主要產業是煤礦,產地就在西距石家莊50公里的井陘縣礦區。

1898年,井陘縣紳士張鳳起開辦的井陘煤礦,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煤礦企業,隨后各類煤礦相繼出現。

正太鐵路修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服務石家莊地區的煤炭開采、運輸需求。而煤礦的出現,也成為催生早期石家莊城市形成的不可替代的因素。

井陘礦區因為煤礦林立,競爭也很激烈,礦主為了生存和擴大產業,只能依附有權勢的人。

北洋時期,與井陘煤礦同期起家的華豐煤礦,因得到段祺瑞家族的庇護,逐漸興盛起來,形成與井陘煤礦并立的局面,同為當時全國20大煤礦之一。

源源不斷的井陘煤炭,成為正太鐵路豐富的貨物運輸的主要來源。同時也為石家莊的興起、產業的發展、市民的生活提供了資源保證。

1947年11月12日,以石家莊解放為標志,開辟了這座城市的新紀元。

作為人民軍隊最先解放的大城市,石家莊從新中國“開國第一城”變成了“新中國城市工作的試驗田”,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

1948年9月26日,中央在石家莊的平山縣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為建立新中國探索積累了管理及建設經驗;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創建,人民幣正式開始發行,新中國的財政體系隨之成型。

同一時期,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華北大學在正定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從這里起步。

新中國成立后,“開國第一城”的石家莊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重點建設的城市之一,規劃為紡織工業為主、機械工業為輔的中等輕工業城市。

1955年“一五”期間,國家幾個大型項目紛紛落地石家莊,其中包括蘇聯援建的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華北制藥廠;河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石家莊熱電廠;華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聯合體——14個紡織廠和印染廠,隨著華新紡織廠(即國棉五廠)的新建,與石家莊紡織廠(即國棉六廠)和大興紗廠(即國棉七廠)的擴建,石家莊已是華北乃至全國最重要的棉紡織工業基地。

到第二個“二五”時期,一大批新的工業上馬。其中有全省第一家年產730萬零配件的拖拉機配件廠、年產10萬噸的石家莊鋼鐵廠、年產20萬噸的焦化廠、年產30萬噸的化肥廠,以及后來的動力機械廠、農業機械廠、鍋爐廠等。

這些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不僅使石家莊迅速變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奠定了這座城市的產業性質和地位。如今石家莊比較有實力的幾大產業,例如制藥、紡織、機械、化工等,均是那時奠定的基礎。

與此同時,被戲稱為“大村莊”的石家莊開始大力發展城市基建,出現了“由莊向城”的巨變。

石家莊素有“火車拉來的城市”之稱,一座修建于1907年的大石橋將城市一分為二,俗稱“橋東”和“橋西”。

隨著幾個重要工業項目的落戶,從空間上改變了石家莊的城市格局。

根據建廠用地需要,四個棉紡廠和印染廠從地處橋東的建設大街附近開始,沿和平路路北自西向東一字排列;跨和平路南北的華北制藥廠安排在更東邊的位置;為華北制藥廠等工業企業配套建設的石家莊熱電廠則在城市東北位置。

自此開始,石家莊城區開始進入有計劃、有重點的發展時期。

不過,即便石家莊在建國初期就得到中央高度重視,可當時并非河北省會,那時的省會是更具知名度的保定和天津。

其實,石家莊成為河北省省會極富戲劇性,而河北省會城市的變遷次數之多,在全國各省的省會里絕無僅有。

3、幾經反復的河北省會變遷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把北平、天津設為特別市,歸南京政府直管,河北省會定為保定市。

1930年,天津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河北省會由北平遷到天津;1935年,天津市又成為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回保定。

這種變動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因為當時還是河北省轄市的天津經濟表現突出,再次成為省會。

到了中蘇交惡時期,中央顧慮臨海的天津能否應付來自海上的突然襲擊,再次有了調整省會的考慮。

河北省內部也再度熱鬧起來,紛紛希望將省會“搶”到手。

“老省會”保定自不必說,北邊的張家口曾是察哈爾省的省會、承德曾是熱河省的省會,可誰都想再次成為新河北省會。

隨后,河北省會再次內遷保定,天津隨即升格為直轄市。

1968年,由于當時的動亂對保定產生嚴重影響,使得河北省再次動了遷移省會的念頭。

幾經比較后,河北將目光投向了石家莊。

當時的石家莊雖然不如天津富庶,也不如其他城市那么有名,但工業基礎扎實,而且處在鐵路網縱橫交叉點上,是華北鐵路的中心樞紐,方便戰備。

更關鍵的是這座解放最早的城市,群眾基礎好,工人階級力量強,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特別是有包容心,不排斥外來人。

幾經周折后,石家莊成為了河北的省會。

不過,河北省將省會遷到石家莊只是權宜之計,他們內心還是更傾向歷史文化更具知名度,同時多年積累也更雄厚的保定市作為省會。

1971年底,河北省再次動了將省會遷回保定的念頭,請示報到了國務院。

周總理最終一錘定音:河北省省會不要再遷!

9個字的批示不僅讓河北再無省會遷徙的念頭,這場漫長的擊鼓傳花也終于“花落”石家莊。

人們在回憶這段歷史時,開玩笑地說,保定把省委省政府給打跑了,丟了省會;石家莊在不知不覺中“撿”了個省會,獲得重大的發展機遇。

這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早在“一五”期間,河北省就曾考慮將省會搬遷到平漢與正太鐵路交匯的石家莊,但由于涉及搬遷資金費用巨大,最終還是暫定保定市。

石家莊能成為河北省會,關鍵還是解放初期城市工業發展迅速,且極為亮眼。

如果說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建設是石家莊近代發展的第一個轉折點,那么“一五”期間的幾家棉紡企業的落戶,就是石家莊騰飛的第二次大轉折。

1950年,隨著石家莊開始合股籌建“公營石家莊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即棉紡六廠),國營棉紡織廠正式落戶石家莊,這座城市的面貌自此發生巨變。

隨后十年間,石家莊長安區和平中路北側,自西向東形成一片龐大的棉紡生產區域,先后建設起棉一、棉二、棉三、棉四、棉五等棉紡廠和配套企業。

石家莊人習慣將這里稱作“紡織大院”,此地也承載了無數當地人的工作和生活記憶。一系列的棉紡廠宿舍早已成為石家莊各個路段的地標,人們也往往以“棉一的”“棉二的”……作為自我身份的識別標簽。

除了棉紡廠,石家莊還是新中國成立后重要的制藥基地。

1954年,國家投資7000萬建設華北制藥廠,主營青霉素,成功讓這種抗生素的單支價格從“以金價計”跌到了不足一元。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廠,自此在石家莊崛起。

著名的網絡神曲《殺死那個石家莊人》里的一句歌詞,唱出了“藥廠”在城市的重要地位:“傍晚六點下班,換掉藥廠的衣裳”,這正是上世紀90年代石家莊藥廠工人的真實寫照。

時至今日,石家莊制藥行業占河北省制藥行業總量的70%以上,全市共有112家制藥企業,其中包括石藥集團、以嶺藥業、神威藥業這樣的“大牌”。

除了制藥,石家莊還聚集了眾多紡織、化肥、水泥、鋼鐵、煤礦機械工廠,為共和國的“打樁立柱”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石家莊這些建設都太過普通,城市也太過低調,遠不如一首歌給城市帶來的名氣。

4、遠去的搖滾之城

在中國音樂圈,有一首知名度和傳唱范圍遠超趙雷《成都》的民謠作品,由“萬能青年旅店”樂隊創作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

由于名字太過驚悚,以至于很多人很好奇:那個石家莊人到底干了什么,為什么要殺死他?

其實,這就是一首緬懷曾經輝煌卻逐漸落寞的石家莊的作品,被很多石家莊人視為自己的“市歌”。

人們從那些歌詞的片段中,讀出無奈的時代嘆息,那氣息如此鋒利,穿透歲月。

1986年,崔健的《一無所有》點燃了中國搖滾文化的野火,更讓無數年輕人癲狂,發出時代的亢奮喘息。

千古沙場,京畿重地,西倚太行,又受滹沱河的滋養,石家莊人骨子里那股英勇無畏的燕趙俠義之氣終被搖滾樂點燃。

同年,石家莊人邢迪組建地平線樂隊,成為石家莊搖滾史的起點。

1987年,后來被譽為“相當于搖滾樂的九年義務教育”“為搖滾樂的啟蒙和普及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通俗歌曲》雜志在石家莊創刊。

1999年,在無數搖滾樂迷的千呼萬喚中,《通俗歌曲》的原編輯曉朱自立門戶,在石家莊參與創辦《我愛搖滾樂》雜志。

因為是講究個性的搖滾樂雜志,刊物走的是極其另類的辦刊形式,不僅許多刊登的歌詞十分風騷,甚至還有編輯夾帶“私貨”,在文章中分享自己的騙炮經歷。

在《通俗歌曲》和《愛搖》兩大搖滾刊物的熏陶下,石家莊靠著搖滾氣質贏得了“國際莊”的戲稱,吸引國內多支地下樂隊前來切磋技藝,這座城市也隨即成為無數樂迷心中的“圣地”。

除了兩本足以傲視“滾圈”的雜志,石家莊還曾有一所位于平安北大街的“搖滾樂學院”,召喚著河北及附近省市的樂迷蜂擁而至。

最終這座“野生”音樂學院,由于喝醉酒的學生經常打架,招來警方關注,被迫關閉。

當時國內搖滾圈內,除了京城幾位著名的“搖滾老炮”,石家莊也涌現出不少搖滾樂隊,比如年僅15歲的董亞千和姬賡組建的The Nico(萬能青年旅店的前身),“相對論”以及“地下絲絨”等。

可惜隨著商業化浪潮的沖刷,搖滾樂在石家莊的痕跡越來越淡。

2007年后,伴隨石家莊“三年大變樣”城鎮化改造行動,城市的路變寬了,樓變高了,可躲在車庫里的地下絲絨livehouse,卻消失不見了。

城市中奔騰著浮躁的氣息,精神與水源同樣干旱的石家莊城市名片換成了:劉華強和安徽人都不知道的“安徽板面”。

那些承載過無數年輕人記憶的搖滾樂隊,飄散在風中,蹤跡全無,最后凝成了時代的琥珀。

一切亦如《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吟唱:“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那段充滿激情與榮光的歲月,最后等來的是一場無聲的落幕。

2023年7月,石家莊宣布,將舉辦為期三個月的“Rock Home Town”——中國“搖滾之城”音樂演出季,全面打造中國“搖滾之城”。

10月中旬,隨著滹沱音樂節落幕,歷時3個月的石家莊搖滾音樂演出季圓滿結束。石家莊共計邀請130多支知名搖滾樂隊,開展搖滾音樂惠民演出100多場,舉辦石家莊原創音樂節、滹沱音樂嘉年華、滹沱音樂節等多場大型音樂演出活動。

體量和規模空前的石家莊音樂節究竟影響力和效果如何,這里不作評述。

但石家莊能將極具煽動性和“危險性”的搖滾樂當作城市文化來推廣,重啟“搖滾之城”,根本目的還是希望擴大城市影響力,順便拉動下經濟。

畢竟,作為省會城市,石家莊這些年的存在感非但沒有增強,反而越來越弱了。

5、尷尬的省會城市

2022年,石家莊GDP為7100.6億元,位列全國城市第38名。

經濟總量不高,人均水平則更低。2022年,石家莊人均GDP僅為59645元,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排名倒數第三(僅強于南寧與哈爾濱)。

而且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的“一哥”,其實很難服眾:比經濟,經濟總量不如唐山市;比環境,不如靠海的秦皇島;比古代歷史,不如千年古都的邯鄲;比近代史,不如拱衛京畿重地的保定;比人物,不如名人輩出的滄州。

甚至,石家莊還是全國唯一沒有985與211大學的省會。

事實上,正是源于頻繁更換省會,不僅給河北省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后遺癥,也讓省會的石家莊地位十分尷尬。

有人曾評價:“石家莊是全國唯一一座不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省會城市,僅僅只是一個管理中心?!?/p>

一直以來,河北省的歷史文化中心在邯鄲,全省經濟中心則在唐山。多中心的格局自然讓石家莊作為省會城市的影響力極為有限,更何況還有近在咫尺的北京和天津的強大虹吸效應。

論歷史淵源,邯鄲、邢臺、保定、定州等省內城市都有超過千年的建城歷史,文化資源充沛,而石家莊建市不過百年,無法相提并論。

論經濟和發展,石家莊一直被唐山壓著喘不過氣。

唐山是全國著名的鋼鐵城市,素有“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的美譽,唐山一年的粗鋼產量就占全國產量的10%。

2011年,河北提出向沿海發展,舉全省之力打造唐山曹妃甸新區和滄州渤海新區兩個增長極,獲得國務院批復。

隨即,華電重工、中石化千萬噸級煉油、華潤電廠等一批戰略支撐項目在曹妃甸拔地而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大港口大碼頭在唐山相繼建成。

一系列的傾斜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極大地推動了唐山重工業的發展。這里一年的粗鋼產量超過全國的1/10。

世界鋼鐵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印度以1.18億噸粗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二,約為唐山的八成左右;排名第三的日本粗鋼產量為0.96億噸,僅占同期唐山的73.28%。

2022年,唐山GDP實現8900.7億元,比石家莊高出約1800.1億元。唐山一座城市便占了全省體量的1/5,位居全國第27名,高出石家莊13名。

更讓石家莊黯然神傷的是,中央近年在保定設立的雄安新區。

在政策的傾斜下,大量“國”字頭的央企總部落戶雄安,當地所擁有的央企數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2022年,雄安新區總投資超7000億元,規劃重點項目200個;而石家莊同一時間總投資僅3172.5億元,卻要分給462個重點建設項目……

顯然,歷史上的錯位使得石家莊一直沒能占據C位,更無法享受到政策的惠及。

事實上,石家莊早期的發展并不弱。

1996年,石家莊經濟GDP在全國所有城市排名第17名,在全國省會城市,石家莊排名第11名,緊隨南京之后。

可隨后的石家莊經濟就逐日下滑,伴隨著就是工業制造的逐漸衰敗。

究其原因,很多人歸結于石家莊自身在九十年代市場轉型過程中動作緩慢,落伍于時代。

這確實有很大因素,也不得不提到如今少有人知的“退二進三”政策。

石家莊正是這項政策背后的一座縮影城市。

6、石家莊的發展瓶頸

所謂“退二進三”政策,是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家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鼓勵一些產品沒有市場,或者瀕于破產的中小型國有企業從第二產業中退出來,從事第三產業的一種做法。

再具體點說,就是城市主城區騰退工業企業,發展服務業。城市要將一些污染嚴重、效益很差的二產企業搬到二環以外,“退市進郊”,搬到郊區發展;企業原址則用來開發文化科技、餐飲服務、金融保險、公寓住宅等三產項目。

從理論上說,這個政策沒毛病。

過去大部分城市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生活區和工廠區混雜,不僅污染嚴重,還使得城市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影響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事實上,當時的政策細則不只是鼓勵企業搬走,還提到搬遷企業可以利用地價級差收入,實施技術改造,到二環路以外高標準建設新廠房,開發生產新產品,從而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可幾乎所有城市都在“退二進三”政策實施過程中,根本沒有照顧到搬遷企業的發展,唯獨是房地產最終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角”。

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不是不想發展制造業,可現代工業制造需要大量土地和財力支持,但獲利緩慢,利潤率還不到10%,純屬“出力不討好”。

搞房地產等三產就不一樣了,來錢快還省事,相比制造業實在是太香了。

石家莊正是如此情況,大部分陷入困境的棉紡廠、藥廠等響應政策進行了大搬遷,可隨后并沒有如愿獲得復蘇,基本都是搬到哪就癱在哪。

市內的工廠原址卻拔地而起一棟棟寫字樓、住宅小區,制造業逐漸萎縮,讓失去產業平衡的石家莊經濟開始搖搖欲墜。

更令石家莊有些郁悶的是,腰包本不富裕,可還要肩負起省內“老大”的責任。

2005年,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首鋼搬遷到唐山的曹妃甸,其中需河北省資金進行配套,石家莊為此掏了一大筆錢配合,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更令石家莊郁悶的是,首鋼搬遷以及曹妃甸建設讓唐山經濟迅速飆升,自己的經濟卻在全國排名直線下滑,直至被唐山超越。

對于石家莊來說,越急就越容易忙中出錯,事與愿違。

2010年,看到經濟下滑嚴重,“壓力山大”的石家莊趕緊“抄作業”,跟隨全國新建經濟新區的熱潮,掀起城市新區建設。

最開始,石家莊是在距離城市不遠的正定縣城東側,在滹沱河北岸建設滹沱新區。但后來為了拓展更大的城市發展面積,又跳過滹沱河在遠離主城區的地方打造正定新城。

一系列耗資巨大的新區規劃和建設,不僅消耗了石家莊并不厚實的家底,由于遠離老城區,缺乏配套設施,這些新區也始終沒能發揮出經濟效益。

偏偏這時,隨著河北環境問題越發嚴重,石家莊又在中央和河北指令下認真執行新環保標準,既沒有先引進再關停,也沒有嘗試將原企業進行升級改造,盲目一刀切關停并轉了當地許多有實力的傳統行業。

如此一來,石家莊所剩無幾的制造業和傳統行業優勢蕩然無存,再沒有什么可以拿出手的制造業領軍企業。

產業結構偏重,產業鏈偏低端,產業規模偏小的問題日益成為石家莊高質量發展的嚴峻挑戰。

也是從這時期開始,在制造業發力的西安、長沙、合肥、昆明、福州等省會城市紛紛超過了石家莊。

石家莊產業“低小散”,讓不少高端人才在石家莊難有“用武之地”,城市影響力自然不足,只能眼看大量人口逐漸被北京、天津等地吸走。

石家莊其實很清楚,靠搖滾樂是無法真正實現城市經濟提升,也不可能吸引人才留下的,唯有扎實的制造業,才能讓這個“國際莊”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吸引力。

7、新的特大城市

2021年7月,河北出臺《關于大力支持省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石家莊要“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緊密對接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當好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排頭兵和領頭雁”。

這是河北歷史上首次提出“強省會”的戰略方針,也算是對石家莊多年的付出和困境的一份安慰。

對比這些年城市的發展,各省的發展重點都是打造一個強有力的省會城市中心。

盡管這種“一城獨大”的政策對省內其他城市來說,有些不公平。可站在全省經濟發展背景來看,只有省會城市的能級提升,才有可能在越來越“卷”的城市競爭中卡位,為全省爭取到更多優勢資源。

這點其實對比河南鄭州和安徽合肥,這兩座省會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和對全省經濟提升作用都得以體現。

退無可退的石家莊也直面矛盾,定下發展產業的基調,打造“五個千億產業”,提出堅持“房地產開發為產業發展讓路,插花式開發為集中開發讓路,土地供應優先保障產業所需”的產業優先戰略等。

對于石家莊來說,相比省內其他城市,各方面優勢并不明顯,但其土地規??芍^異常強大。

石家莊目前行政區域為6個區、12個縣、5個縣級市,合計23個區縣,總面積約1.58萬平方公里。

而北京市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石家莊管轄的面積,相當于北京的95%,在全國省會及以上城市中排第6名,前五位是重慶、哈爾濱、長春、北京、杭州。

截至2022年,北京常住人口2000多萬,石家莊常住人口1078萬,人口密度是北京的1/2。

城市面積盡管并不代表城市綜合實力,但廣闊腹地和人口數量,是城市發展和潛力的必要條件。

在河北“強省會”政策的鼓勵下,石家莊也積極配套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設立200億元的主導產業發展基金和每年10億元的主導產業專項資金;加強人才支撐引領,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建立實訓中心等,推動主導產業建鏈集群上規模。

如今,石家莊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業,同時開展裝備制造業與現代商貿物流、現代食品等新型產業,逐漸形成了五大千億級產業,向世人發出了石家莊重振產業的信號。

“強省會”政策帶來的效果也很明顯,2022年全年,石家莊包攬主要城市中GDP增速第一寶座,年GDP增長6.4%,超過全國平均增速3.4個百分點,比排在第二名的長沙高出1.9個百分點。

固定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均達到了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0.1%、10.6%、13.6%。

今年上半年,石家莊的GDP為3481.4億,同期增長6.6%。

產業提振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提升,更扭轉了石家莊一直以來的人口流失局面。

9月25日,石家莊正式對外官宣,石家莊城區常住人口為540萬人,已達到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這意味著石家莊繼蘇州晉級之后,正式晉級為特大城市,成為全國第15個、北方第8個特大城市。

石家莊也“意猶未盡”,在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列為首要任務之后,又提出兩個新目標:GDP 2025年超萬億,2027年超1.2萬億。

在此之前,河北共青團發布了一部石家莊的宣傳短片《殺不死的石家莊》。

宣傳片講述了石家莊近代以來的發家史、輝煌史,以及后來的大廈傾覆,但主題不是吹噓自己,而是將巨大的現實反差與無力改變的現狀,化為一句句戲謔的自黑與調侃。

用搖滾反擊平庸,自嘲撫慰失落,這座被忽視許久的城市能否真正站到歷史舞臺的中央,或許還有待時間檢驗。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石家莊:一座“土味”城市的逆襲

作為省會城市,石家莊這些年的存在感非但沒有增強,反而越來越弱了。

文| 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B站有個著名的“梗”,每當《三國演義》中的趙子龍出場,彈幕就飛過一片充滿戲謔味的“吾乃石家莊趙子龍”……

趙子龍的老家常山郡,正是今天石家莊市正定縣??伤坪踔灰谩笆仪f”替代“常山”,這位三國猛將的氣勢瞬間就矮了一截。

石家莊,這個“土味”的城市,明明是河北省會,還是全國一類城市人口數量排名第十的超大城市,只因周圍北京和天津的光環太過耀眼,只好委屈地隱沒在“最沒存在感的省會城市”的調侃中。

直至近期,經歷太多輝煌和失落后的石家莊因重拾“搖滾之城”的一系列活動,迎來新的城市關注。

1、石家莊歷史上就有“國際范”

石家莊東近渤海,西依太行山,東、南、北均為遼闊的華北大平原,素有“南北通衢、燕晉咽喉”之稱。

從商代到東漢時期,長達1800余年的歲月里,華北平原曾出現過一百多個王國和諸侯國,基本都是集中在以石家莊地區為主的滹沱河中下游地區。

在這大大小小的百余國中,最著名的是中山國、真定國和常山國。自稱“常山趙子龍”的趙云,故鄉就是常山國(后改為常山郡)。

不過,論其對石家莊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最具深遠影響的,則是號稱“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曾先后定都東垣和石邑(分別位于今天石家莊市北部的靈壽縣、平山縣一帶)。

中山國建國210余年,在春秋十二諸侯、戰國七雄中都曾稱霸一方。國力鼎盛時,今天的石家莊市、保定市大部分地區,都在中山國的統治范圍中。

秦代將中山國之地設為“恒山郡”;漢代,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恒山郡(國)、北部為中山國(郡),恒山郡(國)基本以真定城為中心,中山(國)郡則以定州為中心。

漢至清代初期,這片區域基本以真定古城為行政中心。雍正皇帝即位后,因避其名諱(胤禛),改“真定”為“正定”。

千百年歲月中,中心城池雖然不斷遷徙,但基本集中在石家莊方圓五十公里以內。

既然是華北平原的“咽喉之地”,這片土地自然也是兵家必奪之地。

秦末,韓信就在太行山南麓的井陘關(今屬石家莊市井陘縣),打出了赫赫有名的“背水一戰”。

到了唐代的安史之亂時,井陘關是叛軍與唐軍反復爭奪的要隘,其平山縣也因“平定安祿山”得名。

明初,燕王朱棣出兵靖難的第一戰,發生于正定古城。建文帝用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替換老將耿炳文,最終導致全軍覆沒,燕軍士氣大振。

朱棣即位后,將正定城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鎮加以修建;清代又在正定設立直隸巡撫,與北京、保定一起,號稱北方三雄鎮。

此時,石家莊還只是個小村莊,作為現代城市的出現完全是個意外。

石家莊人經常說,自己的城市是一個“火車搬來的城市”。

沒錯,石家莊的興起離不開近代著名的正太鐵路(石家莊到太原府)的建成。

作為京漢鐵路的一部分,1907年建成通車的正太鐵路,東端起點本應是正定城南,但為了節省開支便將起點南移了一段,移到當時一個僅有600人的石家莊村。

正太鐵路投入運營后,石家莊村開始有了南來北往的客商。隨之而來的還有鐵路帶來的醫院、郵局、商店等新鮮事物,一座新興的市鎮,漸漸有了雛形。

1925年,北洋政府在這個新交通樞紐地區,取石家莊村和附近同樣繁華的休門村的縮寫,設石門市(其實還是村鎮級)。

到1940年,石家莊已從昔日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為人口約20萬人的物資集散市鎮,面積約30平方公里。城內有商號2000余家,銀行8家,銀號、錢莊24家,以及紗廠、鹽務局、面粉公司、鹽店等特種商業數家。

1947年的11月,隨著人民軍隊摧枯拉朽攻勢,石門市成為我黨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一個月后,石門市正式改名為石家莊市。

一個普通的山村,短短20多年時間,不經過鎮、縣,直接三級跳變成了市,可謂神奇。

石家莊城市能夠誕生,離不開正太鐵路的開通,但促使鐵路能將起點設置于此的重要因素,是因為當地的煤礦資源。

2、“由莊向城”的轉變

近代以來,石家莊主要產業是煤礦,產地就在西距石家莊50公里的井陘縣礦區。

1898年,井陘縣紳士張鳳起開辦的井陘煤礦,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煤礦企業,隨后各類煤礦相繼出現。

正太鐵路修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服務石家莊地區的煤炭開采、運輸需求。而煤礦的出現,也成為催生早期石家莊城市形成的不可替代的因素。

井陘礦區因為煤礦林立,競爭也很激烈,礦主為了生存和擴大產業,只能依附有權勢的人。

北洋時期,與井陘煤礦同期起家的華豐煤礦,因得到段祺瑞家族的庇護,逐漸興盛起來,形成與井陘煤礦并立的局面,同為當時全國20大煤礦之一。

源源不斷的井陘煤炭,成為正太鐵路豐富的貨物運輸的主要來源。同時也為石家莊的興起、產業的發展、市民的生活提供了資源保證。

1947年11月12日,以石家莊解放為標志,開辟了這座城市的新紀元。

作為人民軍隊最先解放的大城市,石家莊從新中國“開國第一城”變成了“新中國城市工作的試驗田”,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

1948年9月26日,中央在石家莊的平山縣成立華北人民政府,為建立新中國探索積累了管理及建設經驗;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創建,人民幣正式開始發行,新中國的財政體系隨之成型。

同一時期,中國人民大學前身華北大學在正定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從這里起步。

新中國成立后,“開國第一城”的石家莊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重點建設的城市之一,規劃為紡織工業為主、機械工業為輔的中等輕工業城市。

1955年“一五”期間,國家幾個大型項目紛紛落地石家莊,其中包括蘇聯援建的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華北制藥廠;河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石家莊熱電廠;華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聯合體——14個紡織廠和印染廠,隨著華新紡織廠(即國棉五廠)的新建,與石家莊紡織廠(即國棉六廠)和大興紗廠(即國棉七廠)的擴建,石家莊已是華北乃至全國最重要的棉紡織工業基地。

到第二個“二五”時期,一大批新的工業上馬。其中有全省第一家年產730萬零配件的拖拉機配件廠、年產10萬噸的石家莊鋼鐵廠、年產20萬噸的焦化廠、年產30萬噸的化肥廠,以及后來的動力機械廠、農業機械廠、鍋爐廠等。

這些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不僅使石家莊迅速變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奠定了這座城市的產業性質和地位。如今石家莊比較有實力的幾大產業,例如制藥、紡織、機械、化工等,均是那時奠定的基礎。

與此同時,被戲稱為“大村莊”的石家莊開始大力發展城市基建,出現了“由莊向城”的巨變。

石家莊素有“火車拉來的城市”之稱,一座修建于1907年的大石橋將城市一分為二,俗稱“橋東”和“橋西”。

隨著幾個重要工業項目的落戶,從空間上改變了石家莊的城市格局。

根據建廠用地需要,四個棉紡廠和印染廠從地處橋東的建設大街附近開始,沿和平路路北自西向東一字排列;跨和平路南北的華北制藥廠安排在更東邊的位置;為華北制藥廠等工業企業配套建設的石家莊熱電廠則在城市東北位置。

自此開始,石家莊城區開始進入有計劃、有重點的發展時期。

不過,即便石家莊在建國初期就得到中央高度重視,可當時并非河北省會,那時的省會是更具知名度的保定和天津。

其實,石家莊成為河北省省會極富戲劇性,而河北省會城市的變遷次數之多,在全國各省的省會里絕無僅有。

3、幾經反復的河北省會變遷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把北平、天津設為特別市,歸南京政府直管,河北省會定為保定市。

1930年,天津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河北省會由北平遷到天津;1935年,天津市又成為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回保定。

這種變動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因為當時還是河北省轄市的天津經濟表現突出,再次成為省會。

到了中蘇交惡時期,中央顧慮臨海的天津能否應付來自海上的突然襲擊,再次有了調整省會的考慮。

河北省內部也再度熱鬧起來,紛紛希望將省會“搶”到手。

“老省會”保定自不必說,北邊的張家口曾是察哈爾省的省會、承德曾是熱河省的省會,可誰都想再次成為新河北省會。

隨后,河北省會再次內遷保定,天津隨即升格為直轄市。

1968年,由于當時的動亂對保定產生嚴重影響,使得河北省再次動了遷移省會的念頭。

幾經比較后,河北將目光投向了石家莊。

當時的石家莊雖然不如天津富庶,也不如其他城市那么有名,但工業基礎扎實,而且處在鐵路網縱橫交叉點上,是華北鐵路的中心樞紐,方便戰備。

更關鍵的是這座解放最早的城市,群眾基礎好,工人階級力量強,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特別是有包容心,不排斥外來人。

幾經周折后,石家莊成為了河北的省會。

不過,河北省將省會遷到石家莊只是權宜之計,他們內心還是更傾向歷史文化更具知名度,同時多年積累也更雄厚的保定市作為省會。

1971年底,河北省再次動了將省會遷回保定的念頭,請示報到了國務院。

周總理最終一錘定音:河北省省會不要再遷!

9個字的批示不僅讓河北再無省會遷徙的念頭,這場漫長的擊鼓傳花也終于“花落”石家莊。

人們在回憶這段歷史時,開玩笑地說,保定把省委省政府給打跑了,丟了省會;石家莊在不知不覺中“撿”了個省會,獲得重大的發展機遇。

這其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早在“一五”期間,河北省就曾考慮將省會搬遷到平漢與正太鐵路交匯的石家莊,但由于涉及搬遷資金費用巨大,最終還是暫定保定市。

石家莊能成為河北省會,關鍵還是解放初期城市工業發展迅速,且極為亮眼。

如果說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建設是石家莊近代發展的第一個轉折點,那么“一五”期間的幾家棉紡企業的落戶,就是石家莊騰飛的第二次大轉折。

1950年,隨著石家莊開始合股籌建“公營石家莊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即棉紡六廠),國營棉紡織廠正式落戶石家莊,這座城市的面貌自此發生巨變。

隨后十年間,石家莊長安區和平中路北側,自西向東形成一片龐大的棉紡生產區域,先后建設起棉一、棉二、棉三、棉四、棉五等棉紡廠和配套企業。

石家莊人習慣將這里稱作“紡織大院”,此地也承載了無數當地人的工作和生活記憶。一系列的棉紡廠宿舍早已成為石家莊各個路段的地標,人們也往往以“棉一的”“棉二的”……作為自我身份的識別標簽。

除了棉紡廠,石家莊還是新中國成立后重要的制藥基地。

1954年,國家投資7000萬建設華北制藥廠,主營青霉素,成功讓這種抗生素的單支價格從“以金價計”跌到了不足一元。亞洲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廠,自此在石家莊崛起。

著名的網絡神曲《殺死那個石家莊人》里的一句歌詞,唱出了“藥廠”在城市的重要地位:“傍晚六點下班,換掉藥廠的衣裳”,這正是上世紀90年代石家莊藥廠工人的真實寫照。

時至今日,石家莊制藥行業占河北省制藥行業總量的70%以上,全市共有112家制藥企業,其中包括石藥集團、以嶺藥業、神威藥業這樣的“大牌”。

除了制藥,石家莊還聚集了眾多紡織、化肥、水泥、鋼鐵、煤礦機械工廠,為共和國的“打樁立柱”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石家莊這些建設都太過普通,城市也太過低調,遠不如一首歌給城市帶來的名氣。

4、遠去的搖滾之城

在中國音樂圈,有一首知名度和傳唱范圍遠超趙雷《成都》的民謠作品,由“萬能青年旅店”樂隊創作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

由于名字太過驚悚,以至于很多人很好奇:那個石家莊人到底干了什么,為什么要殺死他?

其實,這就是一首緬懷曾經輝煌卻逐漸落寞的石家莊的作品,被很多石家莊人視為自己的“市歌”。

人們從那些歌詞的片段中,讀出無奈的時代嘆息,那氣息如此鋒利,穿透歲月。

1986年,崔健的《一無所有》點燃了中國搖滾文化的野火,更讓無數年輕人癲狂,發出時代的亢奮喘息。

千古沙場,京畿重地,西倚太行,又受滹沱河的滋養,石家莊人骨子里那股英勇無畏的燕趙俠義之氣終被搖滾樂點燃。

同年,石家莊人邢迪組建地平線樂隊,成為石家莊搖滾史的起點。

1987年,后來被譽為“相當于搖滾樂的九年義務教育”“為搖滾樂的啟蒙和普及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通俗歌曲》雜志在石家莊創刊。

1999年,在無數搖滾樂迷的千呼萬喚中,《通俗歌曲》的原編輯曉朱自立門戶,在石家莊參與創辦《我愛搖滾樂》雜志。

因為是講究個性的搖滾樂雜志,刊物走的是極其另類的辦刊形式,不僅許多刊登的歌詞十分風騷,甚至還有編輯夾帶“私貨”,在文章中分享自己的騙炮經歷。

在《通俗歌曲》和《愛搖》兩大搖滾刊物的熏陶下,石家莊靠著搖滾氣質贏得了“國際莊”的戲稱,吸引國內多支地下樂隊前來切磋技藝,這座城市也隨即成為無數樂迷心中的“圣地”。

除了兩本足以傲視“滾圈”的雜志,石家莊還曾有一所位于平安北大街的“搖滾樂學院”,召喚著河北及附近省市的樂迷蜂擁而至。

最終這座“野生”音樂學院,由于喝醉酒的學生經常打架,招來警方關注,被迫關閉。

當時國內搖滾圈內,除了京城幾位著名的“搖滾老炮”,石家莊也涌現出不少搖滾樂隊,比如年僅15歲的董亞千和姬賡組建的The Nico(萬能青年旅店的前身),“相對論”以及“地下絲絨”等。

可惜隨著商業化浪潮的沖刷,搖滾樂在石家莊的痕跡越來越淡。

2007年后,伴隨石家莊“三年大變樣”城鎮化改造行動,城市的路變寬了,樓變高了,可躲在車庫里的地下絲絨livehouse,卻消失不見了。

城市中奔騰著浮躁的氣息,精神與水源同樣干旱的石家莊城市名片換成了:劉華強和安徽人都不知道的“安徽板面”。

那些承載過無數年輕人記憶的搖滾樂隊,飄散在風中,蹤跡全無,最后凝成了時代的琥珀。

一切亦如《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吟唱:“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那段充滿激情與榮光的歲月,最后等來的是一場無聲的落幕。

2023年7月,石家莊宣布,將舉辦為期三個月的“Rock Home Town”——中國“搖滾之城”音樂演出季,全面打造中國“搖滾之城”。

10月中旬,隨著滹沱音樂節落幕,歷時3個月的石家莊搖滾音樂演出季圓滿結束。石家莊共計邀請130多支知名搖滾樂隊,開展搖滾音樂惠民演出100多場,舉辦石家莊原創音樂節、滹沱音樂嘉年華、滹沱音樂節等多場大型音樂演出活動。

體量和規??涨暗氖仪f音樂節究竟影響力和效果如何,這里不作評述。

但石家莊能將極具煽動性和“危險性”的搖滾樂當作城市文化來推廣,重啟“搖滾之城”,根本目的還是希望擴大城市影響力,順便拉動下經濟。

畢竟,作為省會城市,石家莊這些年的存在感非但沒有增強,反而越來越弱了。

5、尷尬的省會城市

2022年,石家莊GDP為7100.6億元,位列全國城市第38名。

經濟總量不高,人均水平則更低。2022年,石家莊人均GDP僅為59645元,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排名倒數第三(僅強于南寧與哈爾濱)。

而且石家莊作為河北省的“一哥”,其實很難服眾:比經濟,經濟總量不如唐山市;比環境,不如靠海的秦皇島;比古代歷史,不如千年古都的邯鄲;比近代史,不如拱衛京畿重地的保定;比人物,不如名人輩出的滄州。

甚至,石家莊還是全國唯一沒有985與211大學的省會。

事實上,正是源于頻繁更換省會,不僅給河北省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后遺癥,也讓省會的石家莊地位十分尷尬。

有人曾評價:“石家莊是全國唯一一座不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省會城市,僅僅只是一個管理中心?!?/p>

一直以來,河北省的歷史文化中心在邯鄲,全省經濟中心則在唐山。多中心的格局自然讓石家莊作為省會城市的影響力極為有限,更何況還有近在咫尺的北京和天津的強大虹吸效應。

論歷史淵源,邯鄲、邢臺、保定、定州等省內城市都有超過千年的建城歷史,文化資源充沛,而石家莊建市不過百年,無法相提并論。

論經濟和發展,石家莊一直被唐山壓著喘不過氣。

唐山是全國著名的鋼鐵城市,素有“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的美譽,唐山一年的粗鋼產量就占全國產量的10%。

2011年,河北提出向沿海發展,舉全省之力打造唐山曹妃甸新區和滄州渤海新區兩個增長極,獲得國務院批復。

隨即,華電重工、中石化千萬噸級煉油、華潤電廠等一批戰略支撐項目在曹妃甸拔地而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大港口大碼頭在唐山相繼建成。

一系列的傾斜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極大地推動了唐山重工業的發展。這里一年的粗鋼產量超過全國的1/10。

世界鋼鐵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印度以1.18億噸粗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二,約為唐山的八成左右;排名第三的日本粗鋼產量為0.96億噸,僅占同期唐山的73.28%。

2022年,唐山GDP實現8900.7億元,比石家莊高出約1800.1億元。唐山一座城市便占了全省體量的1/5,位居全國第27名,高出石家莊13名。

更讓石家莊黯然神傷的是,中央近年在保定設立的雄安新區。

在政策的傾斜下,大量“國”字頭的央企總部落戶雄安,當地所擁有的央企數量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2022年,雄安新區總投資超7000億元,規劃重點項目200個;而石家莊同一時間總投資僅3172.5億元,卻要分給462個重點建設項目……

顯然,歷史上的錯位使得石家莊一直沒能占據C位,更無法享受到政策的惠及。

事實上,石家莊早期的發展并不弱。

1996年,石家莊經濟GDP在全國所有城市排名第17名,在全國省會城市,石家莊排名第11名,緊隨南京之后。

可隨后的石家莊經濟就逐日下滑,伴隨著就是工業制造的逐漸衰敗。

究其原因,很多人歸結于石家莊自身在九十年代市場轉型過程中動作緩慢,落伍于時代。

這確實有很大因素,也不得不提到如今少有人知的“退二進三”政策。

石家莊正是這項政策背后的一座縮影城市。

6、石家莊的發展瓶頸

所謂“退二進三”政策,是指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家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鼓勵一些產品沒有市場,或者瀕于破產的中小型國有企業從第二產業中退出來,從事第三產業的一種做法。

再具體點說,就是城市主城區騰退工業企業,發展服務業。城市要將一些污染嚴重、效益很差的二產企業搬到二環以外,“退市進郊”,搬到郊區發展;企業原址則用來開發文化科技、餐飲服務、金融保險、公寓住宅等三產項目。

從理論上說,這個政策沒毛病。

過去大部分城市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生活區和工廠區混雜,不僅污染嚴重,還使得城市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影響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事實上,當時的政策細則不只是鼓勵企業搬走,還提到搬遷企業可以利用地價級差收入,實施技術改造,到二環路以外高標準建設新廠房,開發生產新產品,從而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可幾乎所有城市都在“退二進三”政策實施過程中,根本沒有照顧到搬遷企業的發展,唯獨是房地產最終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角”。

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不是不想發展制造業,可現代工業制造需要大量土地和財力支持,但獲利緩慢,利潤率還不到10%,純屬“出力不討好”。

搞房地產等三產就不一樣了,來錢快還省事,相比制造業實在是太香了。

石家莊正是如此情況,大部分陷入困境的棉紡廠、藥廠等響應政策進行了大搬遷,可隨后并沒有如愿獲得復蘇,基本都是搬到哪就癱在哪。

市內的工廠原址卻拔地而起一棟棟寫字樓、住宅小區,制造業逐漸萎縮,讓失去產業平衡的石家莊經濟開始搖搖欲墜。

更令石家莊有些郁悶的是,腰包本不富裕,可還要肩負起省內“老大”的責任。

2005年,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首鋼搬遷到唐山的曹妃甸,其中需河北省資金進行配套,石家莊為此掏了一大筆錢配合,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更令石家莊郁悶的是,首鋼搬遷以及曹妃甸建設讓唐山經濟迅速飆升,自己的經濟卻在全國排名直線下滑,直至被唐山超越。

對于石家莊來說,越急就越容易忙中出錯,事與愿違。

2010年,看到經濟下滑嚴重,“壓力山大”的石家莊趕緊“抄作業”,跟隨全國新建經濟新區的熱潮,掀起城市新區建設。

最開始,石家莊是在距離城市不遠的正定縣城東側,在滹沱河北岸建設滹沱新區。但后來為了拓展更大的城市發展面積,又跳過滹沱河在遠離主城區的地方打造正定新城。

一系列耗資巨大的新區規劃和建設,不僅消耗了石家莊并不厚實的家底,由于遠離老城區,缺乏配套設施,這些新區也始終沒能發揮出經濟效益。

偏偏這時,隨著河北環境問題越發嚴重,石家莊又在中央和河北指令下認真執行新環保標準,既沒有先引進再關停,也沒有嘗試將原企業進行升級改造,盲目一刀切關停并轉了當地許多有實力的傳統行業。

如此一來,石家莊所剩無幾的制造業和傳統行業優勢蕩然無存,再沒有什么可以拿出手的制造業領軍企業。

產業結構偏重,產業鏈偏低端,產業規模偏小的問題日益成為石家莊高質量發展的嚴峻挑戰。

也是從這時期開始,在制造業發力的西安、長沙、合肥、昆明、福州等省會城市紛紛超過了石家莊。

石家莊產業“低小散”,讓不少高端人才在石家莊難有“用武之地”,城市影響力自然不足,只能眼看大量人口逐漸被北京、天津等地吸走。

石家莊其實很清楚,靠搖滾樂是無法真正實現城市經濟提升,也不可能吸引人才留下的,唯有扎實的制造業,才能讓這個“國際莊”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吸引力。

7、新的特大城市

2021年7月,河北出臺《關于大力支持省會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石家莊要“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緊密對接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當好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排頭兵和領頭雁”。

這是河北歷史上首次提出“強省會”的戰略方針,也算是對石家莊多年的付出和困境的一份安慰。

對比這些年城市的發展,各省的發展重點都是打造一個強有力的省會城市中心。

盡管這種“一城獨大”的政策對省內其他城市來說,有些不公平??烧驹谌〗洕l展背景來看,只有省會城市的能級提升,才有可能在越來越“卷”的城市競爭中卡位,為全省爭取到更多優勢資源。

這點其實對比河南鄭州和安徽合肥,這兩座省會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和對全省經濟提升作用都得以體現。

退無可退的石家莊也直面矛盾,定下發展產業的基調,打造“五個千億產業”,提出堅持“房地產開發為產業發展讓路,插花式開發為集中開發讓路,土地供應優先保障產業所需”的產業優先戰略等。

對于石家莊來說,相比省內其他城市,各方面優勢并不明顯,但其土地規模可謂異常強大。

石家莊目前行政區域為6個區、12個縣、5個縣級市,合計23個區縣,總面積約1.58萬平方公里。

而北京市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石家莊管轄的面積,相當于北京的95%,在全國省會及以上城市中排第6名,前五位是重慶、哈爾濱、長春、北京、杭州。

截至2022年,北京常住人口2000多萬,石家莊常住人口1078萬,人口密度是北京的1/2。

城市面積盡管并不代表城市綜合實力,但廣闊腹地和人口數量,是城市發展和潛力的必要條件。

在河北“強省會”政策的鼓勵下,石家莊也積極配套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設立200億元的主導產業發展基金和每年10億元的主導產業專項資金;加強人才支撐引領,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建立實訓中心等,推動主導產業建鏈集群上規模。

如今,石家莊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業,同時開展裝備制造業與現代商貿物流、現代食品等新型產業,逐漸形成了五大千億級產業,向世人發出了石家莊重振產業的信號。

“強省會”政策帶來的效果也很明顯,2022年全年,石家莊包攬主要城市中GDP增速第一寶座,年GDP增長6.4%,超過全國平均增速3.4個百分點,比排在第二名的長沙高出1.9個百分點。

固定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均達到了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0.1%、10.6%、13.6%。

今年上半年,石家莊的GDP為3481.4億,同期增長6.6%。

產業提振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提升,更扭轉了石家莊一直以來的人口流失局面。

9月25日,石家莊正式對外官宣,石家莊城區常住人口為540萬人,已達到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這意味著石家莊繼蘇州晉級之后,正式晉級為特大城市,成為全國第15個、北方第8個特大城市。

石家莊也“意猶未盡”,在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列為首要任務之后,又提出兩個新目標:GDP 2025年超萬億,2027年超1.2萬億。

在此之前,河北共青團發布了一部石家莊的宣傳短片《殺不死的石家莊》。

宣傳片講述了石家莊近代以來的發家史、輝煌史,以及后來的大廈傾覆,但主題不是吹噓自己,而是將巨大的現實反差與無力改變的現狀,化為一句句戲謔的自黑與調侃。

用搖滾反擊平庸,自嘲撫慰失落,這座被忽視許久的城市能否真正站到歷史舞臺的中央,或許還有待時間檢驗。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定南县| 柘荣县| 新竹市| 上虞市| 琼结县| 海林市| 金阳县| 九龙城区| 平山县| 德兴市| 阿尔山市| 田东县| 温宿县| 南陵县| 静安区| 女性| 彭阳县| 咸丰县| 古蔺县| 马山县| 泽普县| 富蕴县| 民乐县| 汶川县| 宿松县| 平武县| 仙桃市| 高唐县| 福安市| 上思县| 西吉县| 永新县| 乐至县| 胶南市| 额尔古纳市| 甘泉县| 阜平县| 揭东县| 正宁县|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