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勇
儲能賽道火熱,千億市場可期,但當下仍面臨諸多矛盾與問題亟待解決。
“儲能產業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連接點。”在11月9日舉辦的2023世界儲能大會上,工信部裝備一司一級巡視員苗長興表示。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蘇波也指出,新能源快速發展對儲能產業加快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發展新型儲能對于消納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強電網穩定性,以及提升能源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綜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過去數年,儲能行業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階段。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在會上發布的《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17.33 GW/35.8 GWh,平均儲能時長約2小時。今年1-6月,新投運裝機約8.63 GW/17.72 GWh,相當于此前歷年累計裝機容量總和。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國內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25.3 GW/53.4 GWh,同比增長超過80%;1-9月新增裝機是12.3 GW,基本達到去年全年新增裝機量。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預測,未來五年,新型儲能裝機將維系50-60%的復合增長,2027年保守估算場景為裝機97 GW,樂觀場景為138 GW。
為推動儲能產業發展,國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包括儲能的總體規劃、新能源強制配儲、電力市場改革、補貼政策、電價機制完善等系列政策,奠定了儲能行業的發展基調。
在行業對儲能產業景氣度和重要性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業內也在思考儲能行業目前存在的困境。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副秘書長陳永翀在解讀上述報告時指出,“行業競爭加劇,產業鏈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突出;資本市場儲能失寵,部分上市公司利潤下降,行業內卷嚴重,洗牌的危機已若隱若現。”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增注冊儲能企業有3.7萬多家,今年以來再次新增5萬余家。
從投資情況看,據粵開證券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一季度,300余家儲能企業獲得融資,涉及投融資事件900余件、已披露融資金額近2000億元;二級市場方面,近三年儲能相關公司IPO多達97家,占儲能指數(885921.TI)比重達24.8%。
“近幾年不單消費、汽車電池企業開始做儲能,其他行業也紛紛跨界做儲能。行業百花齊放是好事,但是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風險。”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表示。
除了行業競爭層面外,儲能的商業模式、電網適配等問題也是業內關心的重點。
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劉法旺指出,能源行業面臨三個較為重要的矛盾亟需解決。一是能源需求持續增長,新能源快速發展對電網帶來沖擊;二是應用場景的多樣性和技術路線多元化之間存在適配的問題;三是安全可靠性和經濟可行性之間的矛盾。
他認為,第一個問題決定儲能存在的必要性,第二和第三個矛盾可以用于證明儲能產品和方案是否能落地及是否具備可行性。“只有進一步明確儲能的發展定位,尤其是核心需求,探索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萬億賽道才能真正落地照進現實。”
對于商業模式問題,陳永翀認為,新能源側、電網側的儲能市場基準和盈利機制還不建全,成本疏導存在困難;容量租賃率和租賃價格也偏低。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多家能源電力公司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要因地施策,推動儲能多場景優化布局。”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樞剛表示,“在充分挖掘電力系統現有靈活性資源的基礎上,根據電力系統運行的實際調節要求,合理選擇儲能類型與儲能市場,以市場化方式引導各類主體投資建設,統籌考慮電源特性,優化儲能配置的規模、形式,提高儲能利用率,發揮最佳調節能力。”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煒表示,國家電網將積極支持政府開展儲能管理,全力服務各類儲能發展,大力支持電源側儲能發展,提供優質并網服務,做好儲能的調度運行,以及推進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
針對行業層面,他提出,要進一步健全市場機制和價格政策,堅持市場化方向,完善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準入標準以及注冊、交易、結算等實施細則,健全儲能參與市場機制,推動電網功能替代性儲能價格的政策落地。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傅振邦也建議道,“要加大鼓勵新型儲能商業化運行的政策力度,建議國家進一步明確儲能定位,加快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推動電力體制改革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完善新型儲能投資回報和成本疏導機制。”
“以目前的儲能規劃產能來建設,到2025年產能利用率將存在問題。怎樣能夠統籌發展安全,有效調動整個行業,避免進入惡性競爭,有效協調經濟成本和產品可靠性,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劉法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