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妤涵
11月8日下午,路透社發布的一篇關于“中國監管機構要求平安保險集團控股碧桂園”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
受此消息影響,中國平安A股、港股股價雙雙跳水,其中,中國平安港股一度跌超5%。而碧桂園港股尾盤則直線拉升,一度漲超16%,截至收盤漲幅為12.16%。
中國平安此后對外回應稱,公司注意到路透社發布的一篇有關本公司被有關政府部門/機構要求收購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并承繼其債務的新聞報道。公司嚴正聲明,該報道完全與事實不符,公司從未收到任何有關政府部門/機構的相關要求。
中國平安還表示,在收到相關問訊時,已書面向路透社作出澄清,但路透社仍執意發布相關的不實報道,中國平安對此深表遺憾。
對于被收購的市場傳聞,碧桂園方面截至發稿還未有回應。
在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期,中國平安曾入股過數家地產公司,其中就包括碧桂園。
2015年4月,中國平安以63億港元收購碧桂園9.9%的股份,每股收購價為2.816港元,成為碧桂園的第二大股東。此后,碧桂園與中國平安在土地投資、營銷、金融及社區服務等方面進行合作。
但在地產行業進入調整周期后,中國平安開始不斷減持地產股。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平安仍為碧桂園第二大股東,但持股比例已下降至5.37%。
中國平安是在碧桂園股價位于16港元/股的高點時開始減持,到今年8月持股比例已低于5%。僅從股權投資角度而言,中國平安投資碧桂園還有浮盈。
今年8月10日,碧桂園發布“盈利警告內幕消息公告”,稱預計2023年上半年的凈虧損將介乎450億-550億之間。
次日(8月11日),據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平安資產管理在場內出售碧桂園1409.4萬股,每股平均價0.98港元,套現1381.21萬港元,完成交易后,平安資產管理持有的碧桂園股權由5.04%降至4.99%。
隨后中國平安及其下屬公司又繼續減持了碧桂園股份。
據21財經報道,中國平安透露,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國平安已不再持有碧桂園的股份。
市場傳出中國平安要收購碧桂園并承接其債務,與碧桂園自下半年以來遇到的流動性危機相關。
今年10月10日,碧桂園公開宣布將尋求境外債務整體解決方案,碧桂園在公告中透露,未支付某債務項下本金金額為4.7億港元的到期款項。
對于境外債務問題,碧桂園稱,公司已啟動境外債務重組,聘請中金公司和華利安諾基(中國)擔任財務顧問,協助評估公司的資本結構及流動性狀況,并制定整體的解決方案。
10月17日,“碧桂園N20250917”票息在寬限了30天后,也到了最后兌付期,但有投資人表示,到期當天仍未收到“碧桂園6.15% N20250917”的票息。
目前,碧桂園存續的公開美元債共有15支,存續規模93億美元,今年內沒有美元債本金到期,其中一年內到期規模有15.5億美元。
從今年8月份開始,碧桂園已經先后完成了9筆境內公司債券的展期,涉及到的本金共計約147億元。
在境內和境外債務相繼公開進行重組后,碧桂園的銷售狀況并無明顯改善。
10月中旬,碧桂園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數據,今年1-9月,碧桂園實現權益銷售金額約1549.8億元,同比下降43.9%,較2021年同比下降65.4%。
其中,9月單月實現權益銷售金額約61.7億元,連續第六個月環比下降,同比下降80.7%,較2021年下降了86.5%。
碧桂園對此表示,在行業銷售環境未明顯得到改善的形勢下,公司面臨資產處置出售的重大不確定性,預計碧桂園的流動性在中短期內仍將持續緊張。
從城市布局來看,上半年在碧桂園布局的城市中,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僅分別占3%和28%,三線城市則占比69%之多。
房地產行業仍處于調整之際,一二線高能級城市的抗風險能力較強,大部分優質房企也都將布局調整至此;而低能級城市目前面臨需求透支、仍面臨去化壓力,將重心放在低線城市也意味著碧桂園未來還將面臨風險。
在面臨債務危機后,碧桂園開始把重心放在保正常運營和保交付方面。
據碧桂園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31日,今年已累計交付約46萬套,累計交付面積約5506萬平方米。交付項目涉及31個省,237個城市,部分項目實現提前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