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11月7日,中基協公布2023年三季度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前100強的保有規模。總體來看,前100強的股票+混合型基金的保有規模為5.31萬億元,相比二季度環比減少5%;非貨保有規模為8.41萬億元,相比二季度環比減少10.58%。
分機構類別看,前百強中銀行仍然是獨大局面。其中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2.46萬億元,非貨保有量更是達到3.68萬億,占據較大優勢。
隨著三季度ETF產品的大發展,券商系的保有規模突飛猛進。券商權益類基金保有量達到1.17萬億元,逼近第三方的權益基金保有量,即將與第三方機構正面抗衡。
從增速來看,相比二季度,100強中有50家銷售機構的主動權益保有規模環比增加,其中有42只是券商。
其中,華寶證券三季度主動權益基金的保有規模達到了153億元,相比二季度環比增加37%,增速排名第一位;財通證券、國海證券、國元證券、天風證券、東興證券等多家券商的環比在10%以上。
以螞蟻基金、天天基金、騰安基金、盈米基金為代表的的第三方銷售機構,三季度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1.26萬億,非貨保有規模為2.72萬億元。
從單家機構的排名來看,截至三季度末,招商銀行股票+混合公募保有規模5481億元,仍位居行業第一,但相比二季度減少了7%;螞蟻基金以5069億元緊隨其后,權益類基金保有量也守住了5千億關口,同樣相比二季度,規模縮水了9%。
從規模變化情況看,由于權益類基金凈值下跌,多家公募代銷機構的權益基金保有量出現下滑,前十強中,只有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的權益類基金規模實現了逆市增長,同比增長10%、4%。
“三季度券商系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多數出現明顯增長,主要是因為ETF成為券商擴大股混保有規模的抓手。而銀行、第三方股混產品居多,權益類基金凈值下跌,也拖累了這類機構的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有券商渠道人士表示。

相比主動權益基金的縮水,非貨保有量規模則比較平穩。其中,螞蟻基金非貨保有規模1.25萬億元,仍是唯一一家保有規模超萬億的銷售機構。不過,同比二季度則縮水0.99%。招商銀行的非貨保有規模是7858億元,相比二季度減少2.31%。
在前100強的名單中,三季度新增了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江海證券兩家機構,主動權益保有規模分別為34億元、33億元,非貨規模為57億元、36億元。
“三季度,股市低迷期間,基金凈值下跌,導致銷售機構保有量數據的下行。固收+、FOF等債券類基金成為熱銷的投資門類,可以和權益類基金規模萎縮形成對沖,因此,非貨的總體規模變化幅度并不大。”上述渠道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