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經濟e線
11月7日,中銀基金披露關于中銀養老目標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發起式基金中基金(FOF)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稱,根據有關規定,中銀養老目標日期2040可能出現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
新經濟e線獲悉,該基金《基金合同》“第五部分基金備案”規定:“基金合同生效滿3年之日,若基金資產規模低于2億元,基金合同應當終止,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持有人大會的方式延續。若屆時的法律法規或中國證監會規定發生變化,上述終止規定被取消、更改或補充,則本基金可以參照屆時有效的法律法規或中國證監會規定執行。”
若截至2023年11月9日日終,該基金的基金資產凈值低于2億元人民幣,則觸發上述《基金合同》約定的終止情形,《基金合同》自動終止,基金管理人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基金合同等規定對本基金進行清算,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來源:基金公告
公開資料表明,中銀養老目標日期2040成立于2020年11月10日,基金募集規模為2357.41萬元(含公司認購的1000萬元以及內部員工認購的10萬元在內)。從基金業績回報來看,經過長達近三年時間的運作,基金單位凈值仍停留在面值以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份額凈值僅0.9089元。期末基金份額總額為2697.71萬份,對應資產凈值約2451.82萬元。
新經濟e線注意到,公募FOF在2021年創下年度階段新高之后,最近來兩年規模已持續縮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FOF數量從去年年末的379只增加到471只,但合計規模卻從1927億元下降至1677.87億元,環比縮水249.13億元,縮水率超過一成。早在2021年的高峰期,全年240只FOF產品累計資產凈值曾突破2000億元,高達2222.41億元。
FOF爆發生存危機
新經濟e線調查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于,今年來在各家基金管理人在加大布局產品的同時,存續FOF的生存危機卻已爆發。究其原因,三年前為了保成立,部分公募FOF產品采取了發起式基金的方式設立。盡管成立門檻較低,但三年之后卻面臨存續規模能否達到2億元的生存門檻。一旦不能滿足這一條件,到頭來還是難以避免清盤的命運。
Wind統計表明,截至2023年11月7日,年內宣告清盤的FOF產品合計就有10只,其中多達7只為發起式FOF產品。
來源:基金公告
10月28日,長城基金旗下長城恒泰養老目標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發起式基金中基金(FOF)發布基金合同終止與基金財產清算的公告稱,基金《基金合同》生效日為2020年10月27日,《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對應日為2023年10月27日。截至2023年10月27日日終,基金的基金資產凈值低于兩億元,已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基金合同終止事由,基金將根據《基金合同》的約定進行基金財產清算并終止《基金合同》,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基金最后一個運作日為2023年10月27日,自2023年10月28日起,基金進入清算期。
據悉,長城恒泰養老2040最初募集規模約2495.71萬元,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218戶。10月25日,該基金發布的2023年三季度報顯示,報告期末基金份額總額約2752.11萬份,基金資產凈值為2734.99萬元。同樣,經過近三年時間過后,基金凈值仍在面值以下,期末基金份額凈值0.9938元。
報告期末按公允價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基金投資明細情況表明,長城恒泰養老2040前十大重倉基金以ETF產品為主,多達九席。其中,海富通中證短融ETF、國泰納斯達克100(QDII-ETF)、易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50(QDII-ETF)等前三大重倉基金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均超過一成,分別達15.28%、12.83%、12.40%。該基金持倉比例最低的為廣發中債1-3年農發債指數A,也是前十大重倉基金中唯一的一只非ETF產品,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約2.21%。
就在今年10月,博時金福安一年持有混合(FOF)和中加安瑞平衡養老目標三年等2只發起式FOF也相繼披露了清算報告。
10月25日,博時金福安一年持有混合(FOF)正式發布了清算報告。基金基金合同生效日為2020年9月7日,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對應日為2023年9月7日。經確認,截至2023年9月7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兩億元,已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基金終止條款。基金自2023年9月8日起,進入清算程序。
最初,博時金福安一年持有混合(FOF)募集份額為22181.97萬份,截至最后運作日基金份額總額約6911.92萬份。其中,A類基金份額凈值0.9732元,基金份額6901.53萬份;C類基金份額凈值0.9615元,基金份額10.38萬份。
另據中加安瑞平衡養老目標三年于10月18日披露的清算報告稱,基金合同于2020年8月27日生效,募集規模為1001.1萬份,基金最后運作日為2023年8月27日。截至最后運作日基金份額總額1020.77萬份,基金份額凈值僅為人民幣0.9422元。
截至11月7日,在今年來宣告清盤的10只FOF中,除了以上3只外,大成興享養老三年持有、嘉合永泰優選三個月、摩根錦程積極成長養老目標五年、泰達養老2040三年等4只產品均為發起式FOF,僅鵬華聚合多資產、長信穩利資產配置一年、中融量化精選等3只產品為普通FOF產品。
首發規模大幅下降
此外,新經濟e線注意到,盡管今年來FOF發行數量仍處于相對高位,但首發規模卻出現大幅下降。Wind統計表明,按成立日期統計,截至11月7日,年內新成立FOF數量達101只,合計募集規模大幅下降至221.59億份,較去年同期的395.09億份,同比降幅超過四成,達43.91%。而平均發行份額更是僅錄得2.19億份,這一數字已創下2017年以來的新低。
自2017年以來,按年度發行規模從高到低進行統計,2021年為年度最高,全年新成立FOF募集規模曾突破千億份,高達1194.86億份。按全年新成立FOF數量94只計算,平均發行份額高達12.71億份,僅次于2017年27.73億份的平均發行份額。2022年居次,全年募集規模合計為426.96億份,年內新成立產品139只,為迄今首發產品數量最多的一年,但平均發行份額卻大幅下降至3.07億份,為年度第二低的年份。
截至今年前10月,按月度發行規模進行排序,僅5月的首發規模超過50億份,為年內募集份額最多的一個月。當月,新成立FOF平均發行份額約3.18億元。今年2月,當月FOF募集規模也接近50億份,為48.92億份,該月平均發行份額達4.89億份,為年度最高。今年3月和8月募集規模均超過20億份,分別為20.59億份和23.79億份。最低的當屬今年1月,當月FOF募集規模僅有3.86億份,平均發行份額低至0.48億份。其余月份中,每月募集份額也都在20億份以下。
具體到單只產品的話,在年內新成立的101只FOF中,募集規模超過10億份僅有4只(份額合并計算),分別為南方浩穩優選9個月持有、鵬華易誠積極3個月持有、興證全球優選積極三個月持有、南方浩祥3個月持有,各募集了25.27億份、12.90億份、10.76億份、10.10億份。
而募集份額在5億份以上至10億份以下的也僅有4只,分別是易方達穩健騰享六個月持有、華夏聚銳優選三個月持有、易方達優選星匯六個月持有、東方紅欣和積極3個月持有,其募集規模分別達9.08億份、7.89億份、7.48億份、6.98億份。
與此同時,今年來多達50只FOF募集規模均不到一億份,占比約一半。其中,共計有27只FOF募集規模更是低于2000萬份,占比近三成。如募集規模最低的英大延福養老2055三年持有、英大延福養老目標2050三年持有、英大延福養老2060三年持有、英大延福養老2035三年持有等4只產品分別僅有約1000萬份。
同樣,其申購贖回情況也表明,今年來FOF整體面臨凈贖回的態勢。即使凈申購規模靠前的FOF,產品的凈申購額普遍在3億元以下。如今年三季度,單只基金凈申購金額最高值估算為5.98億元,為金鷹穩進配置六個月持有;其他基金凈申購額普遍在三億元以下;同時,部分基金的凈申購額源于Y份額的申購,如華夏養老2040三年、興全安泰積極養老目標五年等。
不僅如此,大多數FOF頭部管理人的規模都有縮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FOF合計規模排名前15家管理人中,交銀施羅德基金、興證全球基金等管理人規模下降最為顯著,第三季單季規模分別縮水25.2億元和18.77億元。值得關注的是,規模的縮水并不完全與管理人的業績表現相關,有基金管理人旗下固收+、平衡型FOF整體維持正收益,但今年三季度規模仍出現下降。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按全部管理規模從大到小排序,前十大FOF管理人分別為興證全球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華夏基金、中歐基金、民生加銀基金、浦銀安盛基金。其中,前四家管理規模均超過百億元,合計達617.2億元,占比接近四成。
*微信號:netfin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