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因拿不回信托貸款,近期,金谷信托通過司法拍賣,被動當上了上市公司*ST凱撒(000796.SZ)的第二大股東。
11月3日,*ST凱撒發(fā)布《簡式權益變動書》,控股股東凱撒世嘉旅游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撒世嘉)持有的9300萬股*ST凱撒股份被執(zhí)行抵償給金谷信托后,金谷信托持有*ST凱撒股權占比升至11.58%,晉升后者第二大股東。
而控股股東凱撒世嘉及其他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的*ST凱撒股票在被抵償后僅剩7749萬股,占*ST凱撒總股本的9.65%。
追溯事情起因,2020年11月13日,*ST凱撒召開第九屆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向中國金谷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申請信托貸款的議案》。*ST凱撒向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委托金谷信托設立的單一資金信托申請不超過3.5億元的紓困信托貸款,期限為36個月,款項用于“17凱撒03”債券的回售兌付工作。
針對上述貸款,*ST凱撒控股股東凱撒世嘉以其持有的*ST凱撒股票提供場外質押擔保,經多次追加股票后,質押擔保股票數量累計為9300萬股。
2023年8月1日,*ST凱撒收到金谷信托的《貸款提前到期通知書》,因公司觸及債務提前到期的相關條款,金谷信托宣布貸款合同項下貸款本息于2023年7月27日提前到期,要求公司歸還貸款合同項下未償還債務,即債務本金3.5億元及貸款利息、違約金等。
10月19日,凱撒世嘉持有的9300萬股*ST凱撒股份被海南省三亞城郊法院掛上阿里巴巴司法拍賣平臺進行公開拍賣,但于10月20日流拍。三亞市城郊法院遂將凱撒世嘉持有的上述9300萬股股票執(zhí)行給了金谷信托所有,用以抵償被執(zhí)行人凱撒世嘉對申請執(zhí)行人金谷信托所負債務3.79億元。
抵債價格為上述股票第一次拍賣價格3.79億元(該價格為2023年9月18日前20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均價每股4.07元,乘以股數9300萬股),并經金谷信托于2023年10月26日出具的書面材料同意。
金谷信托出具的承諾函顯示,上述抵債部分對應的債權,金谷信托將不會再向上市公司主張清償,但不排除未來12個月內在合法合規(guī)且不違背相關規(guī)則和承諾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時機減持或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截至11月7日收盤,*ST凱撒股價報收3.86元/股。
此外,*ST凱撒當前還面臨退市風險,且正處于破產重整階段,存在因重整失敗被人民法院宣告破產,繼而被終止上市的風險。
金谷信托若后期采取減持操作,最終能拿回多少信托貸款尚未可知。
而眼下,金谷信托與另一退市房企四川藍光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藍光發(fā)展)還有一筆超16億元的金融借款糾結也亟待解決。
10月18日,藍光發(fā)展發(fā)布《四川藍光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涉及重大訴訟的公告》,近期,藍光發(fā)展新增訴訟案件26項,涉案金額累計34.43億元。其中,最大一筆既為與金谷信托的這筆16.71億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公告顯示,藍光發(fā)展連同其他20位被告于2023年8月30日收到金谷信托作為原告提起的起訴狀,金谷信托請求法院判令被告一(成都浦興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向金谷信托給付債券本金15.28億元及利息1.24億元以及逾期違約金,藍光發(fā)展作為被告四,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涉案金額合計16.71億元,案件受理法院為北京金融法院,目前處于一審待開庭階段。
作為四大AMC之一的中國信達(1359.HK)旗下重要信托子公司,中國信達持有金谷信托93.75%股權,為絕對控股股東。
2022年,金谷信托實現營業(yè)收入7.86億元(母公司報表,下同),凈利潤1.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19%和13.09%。
從信托資產結構看,金谷信托在房地產板塊投資相對克制,近三年投向房地產領域的信托資金占比已降至6%左右,而在2017年到2019年,投向房地產業(yè)務尚的信托資金占比則均在10%之上。

但在自營板塊業(yè)務上,近幾年,金谷信托卻加大了房地產板塊投資。截至2022年末,公司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自營資金已達20.83億元,占比34.88%,為僅次于金融機構的第二大自營資金投放領域。

信托專家廖鶴凱向界面新聞記者分析,金谷信托在自營板塊上加大房地產領域布局或與母公司中國信達主業(yè)從事不良資產處置有關。房地產領域為近年來不良資產風險高發(fā)地帶之一,金谷信托與中國信達可以圍繞不良資產主業(yè)形成業(yè)務協(xié)同,參與問題企業(yè)的救助、資產剝離與盤活。
“具體還要看資產情況和交易結構的情況,房地產也不是完全不可做的業(yè)務。”在廖鶴凱看來。
2022年報披露,截至2022年末,金谷信托不良率1.78%,較期初下降了4.84個百分點,為近五年最低水平。
但企查查方面還顯示,截至目前,金谷信托涉及的司法案件已達594件,其中,56.9%的案件身份為原告,14.48%的案件案由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作為原告的涉案金額已累計達到39.91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