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曉云
11月6日,匯豐發布為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特別定制的《海外企業看中國2023》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受中國疫后經濟復蘇的鼓舞,超過八成(87%)受訪海外企業表示將拓展中國業務布局。中國的制造業優勢、消費市場規模以及數字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機遇,是吸引海外企業加大布局的主要動力。
調查顯示,海外企業將供應鏈、技術和創新、數字化能力和平臺作為未來一年在中國市場的三大投資重點。此外,開辟新的產品線或升級現有產品線、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以及增聘人手和提升員工技能等,也是受訪企業的重點投資方向。
“在全球經濟復雜多變的當下,通脹高企、增長乏力和供應鏈風險仍是海外企業普遍擔憂的問題。而中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其超大規模市場和深度整合的供應鏈等基本面優勢,使得中國市場繼續吸引著全球企業的關注。”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王云峰表示。
他表示,未來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推進,尤其是新經濟產業與低碳轉型所釋放的巨大潛力,更多全球企業將會從中國市場的增長機遇中獲益。
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仍保持核心地位,大多數受訪海外企業對擴大中國供應鏈布局表現出積極態度。超七成(73%)受訪企業預計未來三年將加大中國供應鏈布局,其中,四分之一的企業預計會大幅增加。東南亞企業對增加中國供應鏈尤其感興趣,特別是印尼企業(92%)、越南企業(89%)和菲律賓企業(87%)。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業企業對拓展中國供應鏈布局尤為積極,約四分之三(74%)的企業計劃未來三年內增加在華供應鏈布局,其中食品和飲料業受訪企業的比例最高(86%)。此外,服務業、采礦及石油行業、建筑業以及批發和零售貿易等行業也都紛紛表示有此計劃。
在加大中國供應鏈布局的同時,海外企業表示未來三年還將不斷提升供應鏈管理,其中提升供應鏈流程的數字化是其首要計劃。
與此同時,中國在技術領域的實力受到海外企業的認可。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在電子商務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另外,也有相近比例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數字支付領域保持領先。
中國市場的規模也使其成為很多海外企業開發和測試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理想市場,近四成(39%)受訪海外企業表示,他們之所以選擇中國作為新產品的推出地,是因為中國市場規模龐大,可以進行大規模推廣。此外,超過八成(88%)受訪企業表示,中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為他們開啟了新的業務機遇。
此外,中國近年來快速興起的綠色產業也吸引了海外企業的關注。
調查顯示,受訪企業普遍認為可再生能源(42%)、電動汽車(41%)和節能產品(40%)是中國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中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法國企業則最看好可持續廢物管理和清潔交通。
除了看好中國的綠色產業外,各受訪企業也在積極推動其中國業務的可持續發展。超過一半(55%)的受訪企業計劃在中國市場提供更為綠色低碳的產品,另外,分別有近一半的企業計劃提升其生產設施或辦公樓的節能減排(49%)或提升自身運營的可持續發展(48%)。
具體到未來12個月內提供哪類綠色低碳產品,受訪企業普遍表示側重提供環保節能產品(52%)、可回收產品(45%)和使用可持續原材料的產品(44%)。美國和德國的受訪企業則更傾向于對消費者行為的引導,通過提供激勵促進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和服務。
據了解,此次調查面向全球16個主要市場的3300多家企業進行,涵蓋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目前已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或計劃開拓中國市場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