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News 曹雙濤
編輯 | 楊博丞
自研大模型+自研手機系統,正成為當前國產手機角逐的下一個賽場。
繼8月份華為正式發布Harmony OS4系統,并將華為盤古大模型能力搭載到華為Mate60后,10月份,小米官宣自研澎湃OS系統,逐步取代此前的MIUI系統。同時,新發布的小米14 Pro支持終端側AI大模型圖像處理能力。
在日前vivo舉辦的開發者大會上,vivo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藍心大模型BlueLM、全新操作系統OriginOS 4,以及自主研發的藍河操作系統BlueOS。
vivo副總裁、OS產品副總裁周圍稱,vivo未來將構建“1+2+N”的智能系統體驗。
其中,“1”指的是vivo自主研發的通用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BlueLM。“2”代表的是系統全局智能輔助應用“藍心小V”和以公版APP形式推出的自然語言對話機器人“藍心千詢”。而“N”則代表開發者借助vivo業界首家開源的70億藍心大模型以及對應的微調框架和開發套件BlueKit打造的高效、低成本的專屬大模型。
OPPO也宣布將在11月16日舉辦Color OS14發布會,同時還基于Andes GPT大模型打造的新版 AI 助手——新小布1.0開啟第一輪公測。
雖說在今年6月底舉辦的上海MWC會議上,榮耀CEO趙明指出,手機端側的個人大模型是未來探索方向,這也是榮耀的計劃。但相較于其他廠商而言,目前市場暫未流出關于榮耀大模型和自研系統的信息。
那么,為何當前手機紛紛推出自研系統以及自研大模型?vivo又能否在自研系統和自研大模型雙層buff加持下,持續打開高端市場呢?
一、加強自主可控、提前布局萬物互聯
當前國產手機紛紛去“安卓化”,實則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來自國內一家互聯網大廠安卓開發工程師張奇(化名)告訴DoNews,MIUI、Color OS、Origin OS等國產手機廠商操作系統雖叫法不同,但本質上均是基于谷歌安卓開源,廠商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堆自身的東西,最終形成自身的操作系統。
二次開源后的系統雖具有博采眾長、幫助互聯網廠商節約人力成本等優勢。廠商僅需打造出一個安卓APK安卓包,基本能整個安卓系統上使用。
但一旦谷歌底層安卓系統出現漏洞和BUG后,廠商只能等待谷歌官方更新,自身無法修改,極大地影響了用戶體驗。但IOS底層和上層架構均是蘋果自己的,并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如張奇所言,庫克時代的蘋果被外界詬病最多的就是擠牙膏式的創新,甚至今年新發布的iPhone15全系在多家電商平臺上價格已經跳水。但蘋果相對封閉的系統,保證了其系統的流暢性、穩定性,其對果粉形成了較高的黏性。這種粘性不但讓蘋果在高端手機市場上的份額相對穩定,而且也是蘋果對互聯網廠商收取30%支付分成的底氣。
除張奇所說的風險外,手機廠商二次自研系統本質上就相當于租房東門面,二次裝修后做生意,最擔心的問題自然是房東不續租。
華為任正非早在2012年就指出,“我們現在做終端操作系統是出于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們用了,Windows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任正非的擔憂,后來也成為現實。當年谷歌禁止華為使用谷歌底層架構,壓力之下,華為只能突破層層封鎖,不斷在自研系統上突破。考慮到當前國際關系以及國產手機紛紛出海,沒有哪家廠商敢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華為”?基于此,通過自研系統降低外界的不確定,進而保證供應鏈的絕對安全,自然是手機廠商努力的方向。
同時,從智能家居,到兩輪電動車智能化,再到新能源汽車智能化,5G+AI+物聯網時代正在到來。國產手機自研系統的背后,實則是廠商提前布局萬物互聯時代。并希望打造出具備競爭力的生態系統,不斷夯實自身競爭力,進而提高自身市場份額。
但仍需指出的是,手機廠商自研系統也面臨著不少現實挑戰。一是新老機型系統的兼容性問題。去年vivo發布Origin OS 3.0系統后,vivo很多老機型出現軟件無法使用、系統卡頓等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老機型和新系統無法適配。
甚至在不少社交媒體平臺上用戶更是吐槽稱,Origin OS 3.0有些大雜燴,1.0的層級 ,2.0的原子套件和3.0的大文件夾,整個系統有些強行組合,而且系統不是基于最新的安卓13。
面對用戶大量的吐槽,vivo給出的解決方案為,保證Origin OS大版本與安卓大版本同步;老機型保持系統更新3—4年,覆蓋至少3個安卓大版本;以及明年會有洗心革面的大升級。
二是自研系統對廠商資金和技術要求極高。以華為鴻蒙系統為例,余承東在2021年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曾指出,鴻蒙系統研發和推廣費用已經超過500億元。
雖說當前OV、小米等廠商不缺現金流,但在當前智能手機行業仍未真正走出行業寒冬,OPPO選擇解散自研芯片團隊,vivo合并子品牌iQOO,廠商紛紛追求降本增效下,其后續是否愿意持續給自研系統團隊大量資金支持呢?更現實的問題時,相較于華為而言,其他手機廠商技術內驅力本就不足,后續又要如何持續補齊自身技術短板呢?
三是如何保證生態合作伙伴的穩定?仍以華為鴻蒙系統為例,因鴻蒙系統為全新平臺,需APP廠商全部重新開發,整個開發過程中,既需考慮到系統的兼容性,又需不斷解決各種BUG,其工作量遠比想象中的還要大。
面對終端合作伙伴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手機廠商自然需投入技術人員持續跟進。不僅如此,萬物互聯時代,APP數量自然會呈井噴式爆發增長,這就要求手機廠商需投入大量商務和技術持續跟進。但由此所帶來過高的人力成本,不知手機廠商是否愿意接受?
二、到底是大模型,還是小模型?
雖說本次vivo發布的藍心大模型包含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共5款,全面覆蓋核心場景。但vivo若想在自家終端產品上搭載這一大模型,后續也需對大模型瘦身。
對標ChatGPT來看,OpenAI訓練GPT-3時,參數數量和數據訓練量分別為1750億和45TB,GPT-4的訓練參數量更是高達1.6萬億。但類似于ChatGPT這樣百億、千億級別的訓練參數,對應上萬張GPU的硬件需求,想要完整裝入終端產品上并不現實。
一方面,參考華為Mate60圍繞大模型推出的各類功能來看,這些功能必然會產生海量數據,以及牽扯到用戶大量敏感信息,這讓本就GPU硬件吃緊的手機廠商們帶來進一步的網絡帶寬、存儲等各方面硬件上的壓力。
高通高級副總裁Alex Katouzian指出,“隨著連接設備和數據流量加速增長,疊加數據中心成本攀升,(我們)不可能將所有內容都發送到云端。”
針對這一問題,手機廠商給出的解決方案為,云端和終端進行分層,且實現協同處理。
小米技術委員會AI實驗室大模型團隊負責人欒劍指出,模型訓練需要巨大的算力,一定都會在云端進行。而手機端的應用,其實是推理。在推理的時候,模型可以只激活一部分的模塊、一部分的神經元來計算。
如欒劍所言,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上,對如寫作、建議、文生圖等簡單大模型能力,可在智能手機終端上完成。對于訂票、訂酒店等需借助大模型推理的功能,借助云端推理完成。
另一方面,雖說當下Soc芯片、處理器正在升級。其中,新發布的驍龍8Gen3支持百億參數的模型,OV深度合作的聯發科,在其即將推出的天璣9300芯片上也集成了新的AI處理器。
但若這些處理器、Soc芯片占有手機大量內存,其必然會導致手機出現嚴重卡頓,大模型不但無法帶動手機銷量增長,反而還會對銷量構成反噬。
基于此,目前手機廠商們普遍選擇十億級別的大模型落地,如小米的13億、OPPO的70億等。換言之,端云協同、硬件升級、大模型瘦身成為小模型是當前手機廠商將大模型搭載到終端產品上,必須走的技術路線,這也是為何OPPO會提到共建輕量化大模型端側部署方案、小米大模型技術主力突破方向為輕量化本地部署的原因所在。
更深層來看,自研大模型+自研系統二者合力,不僅能讓手機廠商逐漸告別此前卷硬件、卷拍照、卷跑分的時代,而且能讓手機廠商產品更智能,更具有差異化。
但需指出的是,手機廠商卷入大模型時代,也面臨著更現實的挑戰。一方面,搭載大模型的手機,后續是否會出現續航能力下降、手機發燙、壽命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消費者購機時普遍關注的因素。并且廠商如今推出的大模型,是否真的已經完全解決大模型答非所問的情況呢?
另一方面,Similarweb數據顯示,ChatGPT6月份的全球訪問量環比降幅9.7%、獨立訪客數量環比下滑5.7%,為ChatGPT2022年11月推出以來首次迎來負增長時代。換言之,用戶對大模型新鮮熱度已經逐漸減退。
傳遞到手機廠商身上就是,手機廠商后續推出的大模型手機如何避免僅是功能的簡單堆砌,為了大模型而“大模型”。如何真正解決消費者在使用手機中的痛點,并以這些痛點基礎,逐步完成消費者的教育,這是手機廠商必須思考的方向之一。
而且和自研系統一樣,自研大模型對手機廠商資金要求極高。發布會上周圍表示,vivo大模型現在每年20億-30億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設備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稅后100萬元。公司對大模型投入定義為高規格投入,目前沒有設置上限。
但自研大模型+自研系統需要手機廠商投入更多現金,其現有資金是否扛得住是一大問題。
三、自研芯片+系統,vivo進入高端?
自研芯片+自研大模型,雖說代表了vivo挺進高端市場的決心,但當下vivo的高端也面臨著不小壓力。vivo的出圈可簡單概括為性價比+強勢廣告宣傳+農村包圍城市路線。
據企鵝智庫給出vivo的用戶畫像,以年齡在30歲以下的女性用戶為主;有六成來自三四線城市,且月收入超過3000的只占據四成。顯然,vivo的用戶畫像是一個年輕但購物力不夠的群體,這就導致過去幾年vivo高端手機銷量始終沒有達到高層預期,在高端戰略上搖擺不定。
以vivo NEX機型為例,當時它是手機歷史首款實現真正的全面屏手機,后續推出的瀑布屏、雙屏等技術方案更是處在業內領先。當時NEX上市后,vivo也給出不少資源支持,但好景不長,2022年NEX系列宣布停產,兩年后,NEX事業部更是被關停。
外界猜測NEX走向滅亡的理由不外乎兩個,一是銷量慘淡,導致整個系列投入產出比太大;二是NEX除了前期有亮點外,后期沒能形成持續性的產品特色。因此NEX的命運就此宣告結束。
而且vivo和OPPO一樣,省級代理時代,經銷商在公司內部有著極高的話語權。這雖能幫助vivo穩定整體銷量大盤,但層層代理流通加價下,讓vivo的售價也在不斷提高,不少消費者也吐槽稱vivo低配高價、高配更高價。
而且為幫助經銷商完成庫存出清,2022年vivo顯得更加焦慮,一年時間先后發布43款新機。但這些新機型和老機型相比,亮點不足,消費者也指責這些新機不少都是套娃機。
不僅僅是vivo,小米、榮耀、OPPO等廠商此前也均因借助套娃機被消費者所指責。同時,今年vivo旗下IQOO芯片羅生門事件,又再次對消費者構成背刺。
因此,自研芯片和自研大模型可以幫助vivo錦上添花。但vivo想要真正進入高端,也需逐漸撕掉低端化、性價比、套娃機等標簽,整個銷售渠道需同時升級。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當前行業寒冬,vivo并沒有選擇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