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龐宇
富士康集團被“雙線“調查一事引發的輿論風暴還在繼續。
11月2日晚,“富士康科技集團”微博賬號發布聲明稱,近日網傳“富士康被徹查,需補稅1800億,約2萬足球場的土地將被收回國有”等內容的消息,均為謠言。富士康表示,公司始終堅持合法合規經營,目前,集團生產經營正常有序。
自10月22日環球時報發布關于“富士康集團在大陸多地重點企業遭稅務稽查及用地調查”消息后,業界對此高度關注。各大社交平臺上,關于涉事企業被調查的原因及調查結果的猜測聲不斷。
界面新聞此前從工業富聯(601138.SH)證券部證實了其“正在配合監管部門調查”這一情況,不過,并不明確涉及的主體。
該事件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輿論風波,也是因為富士康集團體量之龐大。自1988年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以來,經過數十年擴張,富士康集團目前在中國大陸已坐擁40余個園區,足跡深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各地區。
早在2018年工業富聯在A股亮相時,富士康集團(以郭臺銘創辦的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的企業集團,以下簡稱富士康或鴻海系)打造的制造帝國在資本市場就已星羅密布。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鴻海,股票代碼:2317.TW)近十年來通過對旗下數百家公司不斷分拆合并以及對外投資,已有至少22家子公司登陸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日本等地資本市場。目前,僅鴻海本身市值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總資產超8500億元人民幣(文中數據均按最新匯率換算為人民幣)。
鴻海系的資本擴張之路:旗下20余家上市子公司
1974年,郭臺銘在中國臺灣創建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最初只是加工生產塑料成品,后于1982年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入計算機產業,1991年在中國臺灣上市。
鴻海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其與蘋果的合作。2001年,受益于蘋果iPod的成功,鴻海營業額超越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成為中國臺灣第一大民營企業。2007年,初代iPhone發布,手握巨量訂單的鴻海營收突破3000億元,達到3800億元。此后數年,鴻海業績隨著蘋果產品的火爆而水漲船高。
隨著代工體量不斷擴大,2005年,已躍升為“全球第一大3C代工廠”的鴻海,成功躋身《財富》世界500強行列,此后其在該榜單的排名逐年刷新,并在近八年穩居前30強,2023年位居第27位。
與此同時,通過在全球各地建立產業園、成立子公司,鴻海資產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其總資產約1000億元, 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別突破3000億元、5000億元、7000億元。截至2022年年末,鴻??傎Y產超過8500億元。
如今,富士康不僅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各地擁有數百余家子公司,更是早已將觸角延伸至全球多地資本市場。
目前,身為母公司的鴻海自身總市值約超3000億元。
旗下22家上市子公司中,2家A股公司工業富聯(601138.SH)和鵬鼎控股(002938.SZ)均于2018年上市,最新市值已分別超過2900億元、480億元。
早在亮相A股前,鴻海先瞄準了香港資本市場,港股4家上市子公司FIT HON TENG(6088.HK)、富智康集團(2038.HK)、云智匯科技(1037.HK)及訊智海(8051.HK)當下市值合計約100億元。
旗下中國臺灣上市公司大都在2015年前完成掛牌,包括群創光電(3481.TW)、臻鼎-KY(4958.TW)、鴻準(2354.TW)在內合計數量多達16家,合計市值約1000億元。
此外,2016年收購來的日本電子巨頭夏普(6753.T)最新市值超300億元。
綜合下來,目前鴻海系總市值近9000億元。
而身為“全球代工之王” 富士康的創始人,郭臺銘早已是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汀?。2022年,72歲的他身家已經攀升至69億美元,位列中國臺灣第6位。
近期,或受被“雙線“調查一事影響,自10月23日以來,鴻海股價持續下行,近10個交易日累計跌幅約7.6%;旗下兩家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鵬鼎控股股價10月23日經歷股價大幅波動后,近日逐漸回調。
消費電子業務增長見頂,業績難以向上突破
鴻海的擴張速度令人驚嘆,但近年來,在這個龐大的制造帝國背后,更多人看見的是其身處蘋果產業鏈面臨的波動與挑戰。
目前,鴻海有四大傳統產品線,分別為消費智能、云端網絡、電腦終端、元件及其他。其中,消費智能產品依然占據集團營收的“半壁江山” ,占比最大達54%,其次是云端網路產品占比超20%。
據鴻海官網介紹,其于電子代工服務領域(EMS)排名全球第一,市占率超過四成。
由于高度依賴消費電子行業景氣度,近年來,隨著手機等消費電子行業增速見頂,鴻海業績也難以向上突破。
業績下滑苗頭出現在2016年,這一年,鴻海營收出現數十年來首次下滑,降至1萬億元以下;此后的兩年,其營收分別突破1.1萬億元、1.2萬億元,凈利潤卻分別下降7%;2019年、2020年,鴻海營收“原地踏步”,凈利潤同比跌幅擴大至10%以上。
直至2021年,鴻海營收才艱難突破1.3萬億元,凈利潤大增37%至315億元,也僅相當于2017年水平。
2022年,鴻海陷入“增收不增利”境地,實現營收約1.50億元,較上年度增長約11%;凈利潤約320億元,同比微增不到2%。2023年上半年,更是出現營收、凈利雙降,降幅分別為5%和27%。
鴻海所面臨的業績壓力,從其核心上市子公司財務數據中也可略知一二。
分板塊來看,消費電子代工業務是鴻海系營收“支柱”。在主打的3C制造領域,除鴻海本身為蘋果手機代工外,旗下還有2家重要上市公司,工業富聯和富智康集團。
- 富智康2005年在中國香港上市,主要負責非蘋果手機組裝業務。該公司2022年由盈轉虧,營收約677億元,同比增長9%;凈利潤則虧損超5億元。
- 2018年6月亮相A股的工業富聯,主要負責通訊網絡設備及手機精密結構件等業務。2022年,該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6%突破5100億元;凈利潤201億元,同比微增0.3%。
工業富聯在上市之前就被定位于 “工業互聯網”行業,被視為鴻海業務的新增長點,但截至目前,其超99%營收都來自3C產品。綜合過往數年財報來看,受智能手機市場低迷影響,富智康、工業富聯均出現收入滯漲甚至下滑的情況,凈利潤方面,富智康近年出現多次虧損,工業富聯則明顯增長放緩。
電腦與外圍設備方面,鴻海旗下子公司鴻準主要從事連接器、電腦機殼、電源供應器等制造業務。
- 鴻準早于1996年在中國臺灣上市,近兩年,其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2022年凈利潤降至10億元以下。
在電子元件行業,鴻海旗下2家核心子公司市值已超百億元,A股PCB龍頭鵬鼎控股及其母公司臻鼎-KY。
- 鵬鼎控股2018年9月掛牌深交所,主要生產通訊用板、消費電子及計算機等各類PCB(印刷電路板)產品。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約9%;凈利潤50億元,同比增長51%。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44%至8億元。
- 臻鼎-KY于2011年上市,主要提供各類印刷電路板產品,2022年凈利潤32億元,同比增長47%,2023年上半年則虧損約9600萬元。
在傳統業務增長疲軟背景下,鴻海近年來在顯示面板、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速布局,以尋找新的增長點。
鴻海于2016年收購了被稱為“液晶之父”的夏普,彼時夏普處于行業低迷期,因液晶面板業務多次陷入虧損。
- 然而,2022年財年,夏普又遇行業周期低谷,實現營收約1303億元,同比增長2.1%;歸母凈利潤虧損約133.5億元。這也是其被鴻海收購后的首次巨虧。
鴻海旗下群創光電是一家老牌面板生產商,時值面板業景氣下行,群創光電2022年將“半導體封裝及測試代工業務產品”納入營業項目。
- 2022年,群創光電營收519億元,同比下滑35%;歸母凈利潤則虧損約64億元,2023年上半年繼續虧損約31.87億元,同比虧損擴大約4倍。
此外,在半導體領域,鴻海旗下上市公司還有京鼎(3413.TW)、訊芯-KY(6451.TW)、榮創(3437.TW)。近年來,僅京鼎業績維持正增長,訊芯業績下滑,榮創則仍陷虧損泥潭。
- 2022年,京鼎實現凈利潤5.25億元,同比增長約56%;訊芯凈利潤4654萬元,同比下滑49%;榮創凈利潤則虧損3195萬元。
在電子代工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背景下,富士康能否憑借新業務重回昔日輝煌,市場將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