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周三,美國白宮發布聲明稱,總統拜登已提名坎貝爾(Kurt Campbell)為新的副國務卿人選,填補這一空缺了2個多月的職位。提名經國會參議院批準后,坎貝爾將一躍成為僅次于國務卿布林肯的國務院第二號人物。
前國務院二號官員、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于今年7月28日退休。她在任期間,布林肯將大部分對華政策的職責都委托給了她。美國輿論認為,她對華態度“過于軟弱”。
現年66歲的坎貝爾目前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度太平洋事務協調員。他是亞洲政策專家,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設計師。在對華政策方面,美國政治新聞網去年曾用“白宮最強硬的對華鷹派”來形容他。
關于中美關系,坎貝爾近年來的公開表態均是強調競爭是主導。2021年,坎貝爾曾宣稱“接觸的時期已經結束”,“競爭將是主導”,而盟友是美國遏制中國進步的核心。
不過,今年以來,他的表態跟隨美國政府有所軟化。在今年6月14日,坎貝爾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與中國競爭,但不尋求沖突、對抗或新冷戰。我們主張負責任地管理比賽”。
在上個月的媒體采訪中,對于中美關系,坎貝爾稱競爭仍然是主導,但雙方繼續進行高層接觸和務實溝通,這是美國希望實現的目標。他還表示,盡管在其他問題上存在摩擦,但中美可以繼續在芬太尼和氣候危機等共同感興趣的領域合作。
美國國務院的領導層通常由那些在跨大西洋關系方面經驗豐富的歐洲盟友或俄羅斯問題的專家擔任?!皝喼尥ā笨藏悹柋惶崦@一職位,被認為是美國在應對歐洲和中東戰爭的同時,安全優先事項轉向亞洲的一個標志。
自2021年1月在白宮專注從事印太事務以來,坎貝爾一直是拜登政府亞洲政策的主要設計師。他主張加強現有聯盟,并在面對崛起的中國時與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建立更密切的關系。
作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員,坎貝爾在制定拜登政府的亞洲政策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美國政府近年來在亞太地區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坎貝爾的操盤。
比如,將美日澳印的“四方會議”提升為領導人級別峰會,促成了日本和韓國的歷史和解,引入并執行“奧庫斯”計劃,后者是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核潛艇協議。他還幫助加深了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接觸,增加了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
坎貝爾目前任職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屬于總統府所在的白宮,與國務院是不同的系統。國務院相當于更高級別的外交部,主要負責美國的外交戰略、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國務院的領導人國務卿則是美國的第三號實權人物。
有分析人士指出,白宮在印太政策上更加清晰,相比之下,國務院被認為在此問題上有些“落后”。而坎貝爾的到來,將使國務院在政策執行上更加清晰。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亞洲專家扎克·庫珀指出,過去幾年,在坎貝爾領導下,白宮一直是拜登政府大部分亞洲政策的“驅動力”。而他即將調往國務院,除了促使這個部門發揮更大作用之外,還可能加速拜登政府從政策創新轉向政策的實施和制度化。
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表示,在烏克蘭和中東沖突引起關注的同時,引入一位經驗豐富的亞洲事務專家將確保美國對亞洲政策的高度關注。
坎貝爾的履歷遍布政府、學術界和商界。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他曾擔任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在美國政策向亞洲傾斜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還曾在克林頓政府期間擔任財政部白宮研究員,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民主辦公室主任等職位。
另外,坎貝爾還曾在五角大樓擔任負責亞太事務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這使他對該地區的軍事動態有了敏銳的洞察。
坎貝爾還是著名商業咨詢機構“亞洲集團”的創始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同時也是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首席執行官和共同創始人,此外他還擔任過阿斯彭戰略集團的董事。
最近拜登政府對亞洲相關的人事進行了一系列的變動。貝蘭 (Sarah Beran) 最近接替羅森伯格 (Laura Rosenberger) 成為白宮中國事務高級官員。與此同時,拉普-胡珀 (Mira Rapp-Hooper) 已成為白宮負責東亞和大洋洲的最高官員。而專注于亞洲的資深外交官蘭伯特(Mark Lambert)最近也接手了國務院的“中國之家”(China House),這是一個專注于中國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