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趣解商業 李白玉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日本的名義GDP將從全球第三跌至第四,被德國反超。
雖然日本在一些細分的行業,仍然具有統治級的實力,但在一些成規模的科技行業里,近年卻被中國、韓國和西方的企業屢屢超越。日本做“大生意”的能力似乎越來越不行了,何以至此?問題的答案,或許能從那場罕見而慘烈的中日面板產業大戰中窺見一二。
01.混戰中的“新勢力”
近年來,顯示屏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全球市場不斷擴大。僅中國2021年的新型顯示產業規模就高達5868億元,躍居全球第一;但如果時間回到30年前,當時的市場還沒有中國企業“說話的份兒”。
1988年,是面板產業的歷史性時刻!日企夏普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液晶顯示器TFT-LCD;此后,日本在短短6年內就成為全球面板行業的霸主,市場份額高達94%,夏普更是一眾企業中當之無愧的龍頭。
然而,到了1995年,全球面板行業進入下行周期。日企開始減少投資,但韓國反行其道,趁著金融危機大力投資面板行業,終于在1999年依靠價格優勢成為霸主;三星和LG登頂榜首和探花,總市場份額接近50%,行業格局重組,夏普跌落霸主地位。
經此一役,無論是退下“王位”的日本企業,還是“新王”韓國企業,乃至后來者,都明白了一件事情——面板行業如養豬,拼得是逆周期而動的財力。
在日韓企業不斷爭奪全球面板行業市場之時,中國企業仍是處在默默承擔剪刀差的一端——長期面臨著缺芯少屏的困境,被上游面板廠商“剝削”。
2003年以前,中國電視屏幕完全依賴進口,自主研發的初級屏幕只能應用于電子手表。為了突破這一困境,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面板企業,天馬、京東方、TCL華星光電等中國本土企業開始逐步發展,中國企業也在等待一個逆周期的機會。
02.“風云涌動”的二十年
這個機會,最終被位于北京酒仙橋的京東方抓住了。
京東方,發軔于北京電子管廠。在殺入面板行業之前,這個曾與首鋼齊名的北京工廠,和90年代很多傳統企業一樣,資不抵債、虧損嚴重。有的員工甚至靠折書頁訂書、女工打毛衣、到飯店去干保潔服務等雜活兒,維持生計。
困難之際,王東升接任廠長。他提出新的戰略:要奮斗10至15年,把東方電子建成中國的“三星”(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化大公司),到2010年年營收要達到200億人民幣。這在當時還需要兼職養家的工人而言,堪稱天方夜譚。
2001年1月,京東方的前身東方電子(由北京電子管廠改制而來)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增發 A 股;同年 8 月,公司正式更名為京東方科技集團。通過上市融資,京東方有了30億的資金,當大家都希望公司拿錢去望京買地時,王東升依然選擇拿這筆錢投資實體經濟。
其實,這時候京東方也趕上了自己的“天時”——當時韓國面板企業苦苦掙扎于亞洲金融危機,正欲求有個賣家脫手。
2003年2月12日,京東方對外界正式宣布,京東方以3.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nix)的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業務,由此正式進入液晶產業。隨后,京東方投資10.3億港元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腦顯示器冠捷的最大股東,并在北京開始建設自己的5代線。
然而,京東方一系列趁熱打鐵的操作,卻再次遇上了面板行業的寒冬。2004年,全球面板行業進入衰退期,京東方的5代線還沒有建設完成。幸運的是,在北京市政府和多家金融機構的的大力支持下,京東方在連續兩年虧損十多億元后,終于在2007年面板市場復蘇后扭虧轉盈,進入全新時期。
這期間,京東方還遇到了中國電視機市場換代潮——背著“大包”的CRT電視被淘汰,液晶電視成為中國家庭的潮流,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僅用了不到6年就反超了CRT電視。與京東方崛起相對照的,是另一家電視大佬——長虹,后者因為“押注”CRT技術路線,從“一哥”險些淪為邊緣企業。
其實,不只是長虹,一批面板大佬也在潮流沖擊下衰退,如安彩、永新、賽格日立等CRT彩色顯示管廠。
可以說,在一定時間內,京東方成為了中國面板產業的扛旗者。和過往的“以技術換市場”路線不同,京東方對韓企收購,是技術、人才與產線全收;哪怕當時收購的產線不是最先進,但起碼買了一張擠入市場的“門票”,可以像后來的芯片制程一樣,慢慢升級。
事實證明,王東升購買落后產能,的確在關鍵時刻幫助了京東方。在京東方向更高代際產線邁進時,是一群韓國工程師幫助他們建設新產線、培育中國工程師。所以說,彼時的京東方,購買的不是一條產線,而是買了一把破解日韓液晶面板技術封鎖的鑰匙。
2007-2018年,全球面板市場又經歷了幾度波折。期間京東方還遭遇夏普的“截胡”,后者試圖用自己建廠來攪局地方政府對京東方的支持,不過后來合肥還是選擇了支持京東方建廠。
扛著巨大的“吃補貼、燒錢”的輿論與盈利壓力,京東方這些年間在成都、合肥、鄂爾多斯等全國各地建設了13條產線。
其中,從2004年到2014年的11年間,京東方投資1400億元,建設了7條半導體顯示器生產線;這樣的規模,在中國工業史上都是罕見的。當然,回報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大量建廠投資的同時,京東方不斷精進顯示屏制造的核心技術,2021年位列美國專利授權排名世界前20,公司研發費用為106.7億元,同比增長40.0%。
圖片來源:京東方
03.中日產業的“博弈”
到了2021年,全球資本市場萎靡,面板產業也再一次陷入衰退周期。
作為曾經的巨頭,夏普選擇了死守LCD技術;但是在市場已經逐步轉向OLED等更先進的屏幕時,夏普的這一戰略顯然使得自己喪失了主動權,也導致2022年虧損巨大。
其實在夏普押注LCD技術之前,日本企業已經因為類似的“偏執”錯過了一輪面板技術的換代。
在2000年代初期,中國流行過一陣等離子電視;這是一種比液晶更先進的顯示技術,由松下等日企掌握核心技術。但是松下想吃市場紅利的“獨食”,拒絕向其他企業開放技術,而是高價售賣等離子面板。要知道,當時企業購買等離子面板的成本,已占了整個電視成本的70%!不愿坐以待斃,其他企業紛紛選擇了液晶技術,把日企晾在一邊;而等離子這個市場沒能做大,日企也錯過了換代機會。
所以短短20年間,日本企業在DVD、液晶面板、電池、光伏等眾多產業中的市場份額,跌至了20%以下。
而京東方憑借著16條產線的堅固基礎以及過往二十年來對液晶周期的了解,穩扎穩打提升產能,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器、電視這五大顯示器主流應用領域出口量多年位列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京東方積極加強創新應用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并與蘋果、高通等企業深度合作,形成了穩定的產品供應鏈。2021年第一季度,京東方(000725)營收規模為497億元,同比增長107.9%;2022 年,企業車載顯示業務也實現了全球第一的市占率。
圖片來源:京東方財報
雖然在上一輪的競爭中贏得了勝利,但是京東方并沒有放松警惕、停下腳步。在鞏固自身LCD“霸主”地位的同時,京東方不斷推進產業轉型;2021年6月擬定后續的定增項目包括AMOLED產線、OLED微顯示器以及智慧醫工板塊。與此同時,為了順應時代潮流,京東方還進行了LCD產線轉OLED產線的實驗并獲得成功;并加速布局OLED+MLED產業格局,使得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一路走來,京東方實力與運氣并存。在企業進入顯示屏行業的前三年,得到了政策和銀行的大力支持,順利度過了盈利能力薄弱的階段;加之京東方商業戰略得當、產業基礎雄厚,在2021年全球經濟市場遇冷時依舊堅挺,創造了面板行業的佳績。而反觀夏普,由于“轉身太慢”,導致了巨額虧損,直到如今也沒有完全緩過神來。
但是,京東方和夏普只是千千萬萬中日企業的一個縮影,如今中日企業“搏殺”的故事仍在繼續,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騰飛的故事也在繼續。
參考資料:
1、《我國顯示面板產業規模躍居全球第一》,人民網
2、《又一家日本巨頭,被中國打殘了》,市值觀察
3、《京東方的逆襲史:多次走在危機邊緣,終成世界面板王者》,觀察者網
4、《慘敗如勝,面板戰爭三十年》,遠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