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香港科創發展正在提速。作為香港科技兩大旗艦之一,數碼港也快速成長。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舉辦的2023數碼港創業投資論壇(CVCF)上指出,數碼港的成就是可以量化的。目前為止,數碼港吸引了超過367億元的投資,僅過去一年,數碼港初創企業就籌集了超10億美元的資金,并培育出7家獨角獸,涵蓋金融科技、智能生活和數字娛樂領域。
數碼港的概念在20多年前提出,并從2003年正式運作。由于市場狹小、IT基礎設施不足等原因,早期水花并不大。在頂層設計的推動下,這一情況近年來有所改變。香港特首李家超在10月發布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強調了一系列科技創新舉措:推動數碼政府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研究開發及其成果轉化、促進人工智能發展、促進跨境數據流動、推動河套香港園區與深圳園區協同發展、提供新土地供科技創新之用。
數碼港經過20年發展,在推動應用落地上有哪些成績?如何利用香港優勢彌補科創短板?疊加頂層設計,未來將擔任怎樣的角色?帶著這些問題,界面新聞在2023數碼港創業投資論壇間隙對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任景信進行了專訪。
近5年企業數量翻了一番
界面新聞:從2003年到至今,數碼港的發展到了哪個階段?
任景信:過去20年的發展,我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3年到2017年這15年,園區企業達到了1000家;第二個階段是2018年到目前這5年,不久前園區企業突破了2000家,翻了一倍。目前園區公司有超過70%是香港本土企業,剩下的企業包括海外和內地企業。在超過20%的非本土企業中,約三成來自內地,約七成是國外企業。
除了公司數量增倍,另一點很重要的是定位。前15年更注重的是創科氛圍的推廣,但其實這段時間香港的創科慢下來了,相對美國、內地被拉開了差距。而在過去5年,相關當局推動數碼經濟,數碼港也配合政策做了不少事,定位重點放在科創應用方面,主要專注于三個領域:一個是以香港金融優勢為基礎的金融科技;第二是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旨在讓普通市民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第三個是數字娛樂,包括游戲、數字電影、電競等。
界面新聞:三個方面的應用落地具體有哪些體現?
任景信:比較有亮點的是金融科技跟智慧生活。金融科技主要分成三步進行。第一步在2018、2019年推動虛擬銀行發展,我們也配合園區公司爭取牌照,率先拿到牌照的兩家虛擬銀行,眾安科技和WeLab,都是數碼港公司。
第二步是在虛擬銀行基礎上,推出虛擬保險。虛擬保險在香港發了四個牌照,三家都是數碼港公司。第三步是虛擬資產宣言發布后,第一家拿到零售數字資產交易平臺的也是數碼港的公司。當然現在第三步才剛剛開始,我們也預期其他公司后續也會拿到牌照。
智慧生活方面,園區積累了700多家智慧生活科創公司。港府今年財政預算也提到讓數碼港負責中小企業的數字轉型,對是項計劃撥款了五億。例如餐飲業中小企業可以獲得5萬作為轉型項目的資助。我們更重視前臺應用,主要給餐飲業、零售業提供一些入門級軟件包,涉及市場推廣、線上下單、支付等功能。

分兩階段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界面新聞:不久前港府先后發布了第二份《施政報告》和《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配合頂層設計,數碼港會有哪些新角色的轉化?
任景信:從《施政報告》來看,數碼港未來承擔的重點任務有兩個。第一個是承擔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的建設。這也是人工智能需求很大的背景下,政府在推動香港的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大投資。我們會分兩個階段推進。第一個階段,對現有的設施進行提升,建設第一期的超算中心。當數碼港五期落成后,會在第五期成立整體的超算中心。第一階段將從2024年開始,第二階段從2025年開始建設。
另一個任務是,北部都會區從東到西劃分成四個圈,最西面連接南山前海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圈”,將是數碼港在未來10年一個很重要的發展平臺。《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也提出發展高端專業服務,數碼港目前也在跟政府、前海相關平臺機構等方面溝通。
針對這個樞紐圈,數碼港可利用與海外的聯系、標準的對接、法律制度的獨特性,讓大灣區城市和國際有更緊密的聯系。香港不只是一個較寬松的氛圍,同時具備制度標準的經驗,多年下來積累了隱私保護、數據保密的經驗,也跟海外的不同國家或者經濟體有所兼容,為想要出海的企業提供了先行先試的機會。另一個好處在于,香港匯集了很多海外人才,這些人才來港也更方便。國內人員也可以在香港跟他們交流。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香港還是一個比較熟悉、同時又比較國際化的環境,當他們想面向海外推出業務和方案,可以先在香港試行。比如北京的多點Dmall,就在數碼港成立了一個國際研發中心,在香港打開了市場,又進軍東南亞國家,就是借鑒香港經驗走出去的案例。
界面新聞:算力中心會給香港科創帶來什么變化?
任景信:對于香港科創來說,這是基礎設施方面能力的很大提升,尤其便利了以人工智能應用的研發結果商業化。另外,不少高校現在都有人工智能科研項目,需要有更大的算力進行數據分析,算力中心也可以幫助模擬環境,更快地研發。舉個例子,生物科技方面,很多研究需要基因圖譜的分析,都對算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算力中心投入應用后,對創新藥、基因治療等研究有很大幫助。

利用服務業優勢彌補短板
界面新聞:對于非本土企業來說,香港具備低稅率、國際資本多等優勢;而對于本土公司來說,數碼港的吸引力體現在哪里,是什么讓他們選擇數碼港而不是中環?
任景信:首先數碼港專注的就是科技創業,我們也為科技類公司提供了較大力度的優惠和資源,有一系列的培育計劃,例如加速器計劃、海外推廣資源等,科技類公司最高累計可以拿到110萬港幣的獎勵。
另一個直接的支持是,企業可以在兩年內免費使用辦公室,不用繳納租金。在寸金寸土的香港,這個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近年來我們也增加了培育的力度,最初每年是40-50家企業,這幾年增加到了130家,申請者達到600-700家。
不過對于企業來說,除了現金優惠、免租,他們更看重的是融資、商機和研發,針對這幾點我們也成立了不同的網絡計劃。“數碼港投資者網絡”已經六周年了,幫助園區公司融資達到1:9的比率。六年來累計投資共75個項目、投資總額逾20億港元,目前共有超過170間投資單位。
而“數碼港企業網絡”則把科創公司跟有數字化需求的大型公司進行配對,有了數碼港的背書,很多投資者伙伴會優選挑選數碼港培育的公司。“科技伙伴網絡”集中了大量龍頭企業作為支持,包括華為、亞馬遜、騰訊、谷歌等。初創公司可以用這些龍頭的配套模塊或銷售渠道。
2021年,我們加入了第四個網絡“專業服務網絡”。越來越多公司需要稅務、海外合規、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香港在技術、科研落地方面是一個短板,但可以通過發揮連接人的角色,彌補這些短板。可以說,數碼港旨在借助本土服務業優勢,打造一個整體的科創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