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揚 鄔誠挺
人才足則產業興。作為支撐制造業企業的中堅力量,優秀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然而,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制造企業面臨著技能人才“用工荒”。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校企聯姻”或能打通技能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技工需求的無縫對接。這其中,“人才紅娘”扮演著搭建“鵲橋”的角色,為高校與企業“做媒聯姻”。在奉化,有無數個“人才紅娘”的身影,他們一頭連著高校和人才,一頭連著市場和企業,促成了一樁樁校企合作的“好姻緣”。
來自北侖的竺帥也是其中一位“校企聯姻”的“人才紅娘”,來到奉化掛職的一年間,她穿梭奉化與北侖,架起了兩地的“人才輸送橋”。
“王經理,您再復盤一下企業的用工需求,我來篩選匹配的學生。”日前,竺帥已結束了在奉化為期一年的掛職生涯,回到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但她依然心系奉化,與奉化企業保持熱絡聯系,為自己的學生拓寬就業渠道,也為自己的家鄉輸送更多人才,持續深化奉侖兩地校企合作的“合作圈”。

歸雁返鄉,當起“人才紅娘”
竺帥是土生土長的奉化人。“我成長求學都在奉化,是奉化養育并培養了我。”對于歸雁返鄉掛職,竺帥既意外又驚喜,她坦言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緣分,也是人生中難得的幸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從我重新踏上家鄉土地的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要牢牢抓住這次掛職機會,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反哺家鄉。”掛職不是掛在“口頭”上,而是“真掛實干”。竺帥目標明確,充分發揮自我優勢,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充當“就業紅娘”,搭建人才與就業“雙向奔赴”的橋梁,為奉化送去更多卓越優秀的人才。
剛掛職期間,竺帥除了熟悉、融入全新的工作環境外,做得最多的就是“走出去”,不是走訪奉化人才服務中心、奉化人才之家,就是對接奉化企業,一次次了解奉化就業行情,一趟趟拜訪企業老總、人資骨干,談用工需求,話企業發展。“我雖是奉化人,但離開奉化多年,很多事情都是陌生的。掛職不是面子工程,不能‘表面一掛’。初來乍到,更要深入一線摸準情況,這樣才能‘對癥下藥’。”竺帥說道。
從最初對奉化企業一知半解的“懵懂小白”,到后來她每天都要和企業對接溝通。短短一月,就讓竺帥和家鄉的企業從“陌生人”變成了并肩作戰的“盟友”。

跨區“聯姻”,“做媒”搭“鵲橋”
掛職一年間,竺帥無數次往返奔波在北侖與奉化,在深化奉侖兩地校企合作的道路上架起“人才輸送橋”。“奉化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政策精準發力,發展潛力巨大。但作為一個新興城區,奉化缺乏高校支撐,導致校企合作受挫,同時也面臨企業用工出現缺口、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等問題。”竺帥憑借多年來的就業工作經驗,一語道出了關鍵所在。
竺帥邁出的關鍵一步,就是“做媒”搭“鵲橋”,推動跨區“聯姻”,同時也讓奉化多“刷臉”。在學院內開設奉化專場“直播帶崗”,就是竺帥讓奉化“刷足存在感”的方式。竺帥聯合奉化人才服務中心以及奉化相關企業在直播間介紹奉化就業政策,并積極推薦需求崗位信息。“直播帶崗”人氣十足,累計吸引上千學生觀看,收獲數萬點贊,投遞簡歷百余份。
線上“刷臉”只能讓學生們初步了解奉化概貌,線下的“企業游學”更能引發共鳴。竺帥積極鏈接學院資源,與企業對接洽談,聯合奉化區人才服務中心,組織學生到寧波利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寧波秉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寧波益富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地開展“企業游學”。“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讓他們零距離感受企業文化、運營模式和核心價值,面對面對話用人單位,才能有效地真正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奉化的認同。”
百聞不如一見,眼見才顯真實。竺帥組織學生前往奉化途中,還身體力行地當起了導游,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熟悉奉化、了解奉化,看到奉化的“星辰大海”。“大家看,我們現在行駛的高架下有地鐵,來往寧波非常便利……”“我們路過的是亞德客一至三期、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君禾產業園,這些都是奉化實體經濟的‘金名片’……”竺帥賣力為家鄉打call,也讓學生們看到了奉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積厚成勢”。
“企業游學”的種子一經播撒,就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經企業與學生雙方選擇匹配,6位電商運營專業的學生成功獲得在寧波益富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實習機會,并有長期留奉發展的打算。
“企業游學”讓學生奔向奉化,竺帥精心策劃的一場充滿濃濃奉化氣息的校園招聘會,則是讓奉化企業“亮相”北侖。今年5月是竺帥最為緊張忙碌的一段時間,她利用“黃金求職季”,一邊“穿梭”在奉化企業間篩選崗位,一邊在學院對接攤位事宜、在學生間“奔走相告”。最終在容納200多家企業的招聘會上,奉化企業數量獨占鰲頭,線上線下共收到簡歷600余份。

步履不停,翹首組好“相親局”
一年掛職時光轉瞬即逝,竺帥深刻體會到了“人才輸送”工作的不易艱辛,校企合作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雖然促成了不少學生和企業實現崗位匹配,但是其間也有不少挫敗感,比如部分學生脫離實際,不想從事一線技工崗,更希望走上管理崗、營銷崗。”竺帥告訴記者。
竺帥深深記得,一次帶隊組織50余個學生前往利安科技公司游學,原本暢想能夠為部分學生鏈接實習機會、緩解企業技工缺口,沒想到收獲全無。“說不失望是假的。”但竺帥來不及難過,立即復盤反思,了解到這次失誤源于自己對學生定位的誤判。“企業需要的是一線技工人才,但那批學生對一線操作崗興趣不大,因此鬧出了尷尬。”
那時,竺帥掛職即將進入倒計時,她深知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便加快了前進的步伐。一方面,在寧波利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挖掘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技工人員,其正是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一路摸爬滾打從一線技工“逆襲”成為“首席工人”,邀請他為學弟學妹“授道解惑”更具說服性,能夠促使學生們轉變理念、沉淀身心,看到技工同樣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她與企業對話更頻繁、聯系更緊密,每次從提升福利待遇、優化人文環境等內容直奔主題,盡自己所能讓學生們對技工崗位充滿希望、葆有熱情。
一次次的“頭腦風暴”總能碰撞出火花,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念頭靈光乍現——何不打好“鄉情牌”“鄉愁牌”?“讓學院奉化籍學生回到家鄉工作,學生有安全感,企業也能實現較為穩定的用工形勢。”然而此時迎來了竺帥的掛職期滿日。
掛職雖結束,但對于竺帥來說,做好“人才輸送”的決心并未結束,奉侖兩地的校企合作篇章才剛啟幕。回到學院,竺帥始終放心不下兩地的校企合作。“兩地好不容易結下了不解之緣,北侖學子和奉化企業都迎來了‘走出去’的寶貴契機,不能止步,也不該止步。”
如今,竺帥依舊在排摸尋找奉化籍學生的工作上努力著。這次,她比以往更加細致,“那時候廣撒網地安排學生,這次我們匹配的是模具制造、數控機械等貼近企業一線崗位需求的專業學生,讓企職連接更加精準。”竺帥打算在“尋人”結束后,再次出征奉化企業。她有信心,這趟“人才輸送直通車”將行駛出兩地校企合作新征程,這次的“相親局”也將讓校企“好姻緣”結下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