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光伏組件跌破1元/W,“跌跌不休”在哪里?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光伏組件跌破1元/W,“跌跌不休”在哪里?

“無利可圖”之下,行業明年一季度將進入大洗牌。

文|華夏能源網

10月18日,華電集團開標的光伏組件集采項目,因投標企業報價過低,刺痛了整個光伏行業的“神經”。

在華電集團總規模9GW的今年第三批光伏組件集采中,有41家企業參與投標,競爭可謂是相當激烈。六個標段的平均價均低于1.2元/W,其中一家光伏廠商的P型組件報出了0.9933元/W的最低價,這是光伏組件報價首次跌破1元/W。

在今年年初,組件價格還在1.8元/瓦左右。僅用了10個月時間,組件價格就跌去了一半,下跌之快超越行業預期。目前的價格水平,已經逼近行業平價成本線,如果再跌,絕大多數企業將陷入虧損。不幸的是,沒有跡象表明組件會就此止跌回穩。

那么,今年以來組件價格為何會“跌跌不休”?組件價格的底線在哪里,未來幾個月的走勢如何?組件價格的大幅下降將引起哪些連鎖反應?跌價引起的行業洗牌什么時候會真正來臨?

就上述熱點問題,10月25日,華夏能源網大咖直播對話節目“鵬友圈”第三期,特別邀請了光伏行業專家、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華夏能源網創始人兼CEO王康鵬與其展開了深度對話。

下文為對直播對話干貨,華夏能源網編輯整理后發布:

0.9933元/W的低價不具普遍性,未來組件價格或“突破成本線”

王康鵬:當您聽到組件報價低到0.9933元/W時,是什么感受?如何看待這個價格?

王淑娟:這個價格確實讓我感覺很意外,不要說一、兩年前,就是在今年年初,我也不會料到居然在10月份就會出現這么低的價格。這一價格是行業競爭加劇的結果,也是行業技術進步的表現。在技術創新推動下,光伏行業的總體成本一直在下降。

另外,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這個價格。第一,它只是投標價格。該價格的投標方,并不是一線大廠。現在還無法確定該價格是不是中標價格,只有確定中標之后才能形成交付價格。如果該價格最終沒中標,就只是一個虛的價格,并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交付價格。第二,就算以該價格中標,根據招標公告,組件的交付期是在2024年,所以這個價格實際上是明年的市場價格,是遠期展望的價格。

王康鵬:從今年年初開始,組件報價一路持續走低,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王淑娟:總的來說,價格下跌是行業競爭加劇的必然。具體而言:

第一,今年下半年開始,N型電池占比快速提升。N型的成本持續下降,倒逼著P型產品的報價走低。

第二,行業產能過剩下“內卷”非常嚴重,比如此次招標,有40多家企業去投一個標。

第三,一些企業為了拿訂單,把利潤壓得非常薄。小企業要正常開工,在沒有更強競爭力的情況下,只能把利潤壓縮得非常薄來拿訂單。

第四,在幾年前單晶、多晶轉換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情況。當時多晶逐漸被替換,價格就非理性的跌破了成本價。現在N型替代P型,歷史在重演。由于招投項目明年才交付,投標企業預期明年P型會被逐漸替換掉,因此認為明年P型的價格應該是足夠低的,所以報出了低價。

王康鵬:現在這個價格到底了嗎?未來價格還會不會繼續下跌,極限情況下會低到什么程度?

王淑娟:首先要看總體的供需情況。

需求側方面,我預計今年國內新增裝機可能會在190GW左右。海外應該超過200GW,國內外總計可能達到450GW的交流側需求。如果考慮容配比的話,直流側需求應該超過500GW。因此,供給側有600GW的產量已經足夠今年裝機需求。但現在行業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我估計今年年底總體產能會達到1000GW。在嚴重的供需失衡下,不排除價格跌破成本線的可能。

其次,要看接下來幾個月的市場情況。海外需求方面,由于圣誕節假期,到12月安裝量會很少,再考慮到海運周期,10月之后海外需求量會下來;國內需求方面,各企業的考核都是以12月底全年并網量為統計依據的,企業要在12月底前完成并網,因此12月國內需求也會降下來。再考慮到春節假期,明年1月需求會更低。可以預估,今年12月到明年1月,組件價格可能會更低,甚至突破成本線。

但具體跌到多少很難預測,因為這是一個非理性的價格。在行業平均的生產成本基礎上,全產業鏈至少要0.1元/W以上的毛利,才是一個企業健康發展的合理利潤。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不同月份的不含硅料一體化毛利一直維持在0.2~0.4元/W之間。而且,光伏行業技術迭代非常快,TOPCon電池很快就要替代PERC電池,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研發都不敢慢下來。如果企業沒有合理的利潤,就無法持續投入技術研發。

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1.1元/W以下的價格,對行業健康發展是不利的。未來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上,組件價格一定會低于1元/W;但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這一價格下企業無法有合理的利潤。

組件價格已經逼近“無利可圖”,行業洗牌節奏將加快

王康鵬:如果組件價格跌破1元/W,企業還能賺錢嗎?如果不賺錢,企業為何報出如此低價?

王淑娟:我曾經做過測算,硅料按照5萬元/噸來算,假如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都不賺錢,大概全產業鏈成本為0.97-0.98元/W。也就是說,在現有技術水平下,組件價格若低于1元/W,企業就確實不賺錢。

企業報出0.9933元/W的價格,主要是為了拿到訂單,從而保證開工率,保住自己的現金流,以及維持企業自身的正常運轉,同時也能分攤沉沒成本。因為企業的產能利用率越低,分攤的沉沒成本越高。

王康鵬:從三季報看,很多組件企業的利潤增速出現明顯下滑,這個趨勢會延續下去嗎?

王淑娟:我計算過硅片+電池片+組件一體化企業的利潤水平,去年大概在0.25-0.3元/W之間。去年底硅料價格下跌,組件價格并沒有跌下來,當時的一體化企業利潤就很高,甚至漲到0.4元/W。今年上半年,硅片產能和組件產能都比較高,電池片環節利潤還不錯,導致一體化企業利潤還可以維持在0.3元/W左右。

三季度,企業利潤受到產業鏈價格下滑的拖累。到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價格戰可能會跟激烈,甚至可能出現踩踏,企業利潤也不會太好。但明年下半年企業利潤可能會慢慢恢復,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價格降的越狠,行業洗牌會越快。很可能到明年這個時候洗牌已經完成,企業利潤自然也會慢慢恢復。

王康鵬:在這樣的行業大勢下,哪些企業會最先扛不住出現虧損?

王淑娟:我認為一線企業還不至于虧損。一線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第一,他們的銷售價格往往偏高,市場會給一線品牌0.03-0.04元/W的溢價;第二,一線企業往往都有垂直一體化布局,甚至很多去入股了硅料環節,整體成本能做到更低。

出現虧損的可能更多是一些小企業和沒有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第一,他們沒有品牌影響力,如果要拿訂單,往往就靠價格低;第二,就算小企業以更低的價格投標,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招標方往往還會選擇大品牌。因為招標方會擔心,“采購組件之后企業是否能夠提供20年的售后服務”;第三,小企業雖然運營成本更低,但他們的各種輔材的成本較高。

在銷售價格更低,而成本相對更高的情況下,小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在行業洗牌中極易被洗掉。

王康鵬:這輪價格戰會加速行業洗牌嗎?價格戰將怎樣重塑行業格局?

王淑娟:在價格戰中,大廠通過垂直一體化獲得競爭優勢。通過垂直一體化,企業可以壓縮成本,以更低價格參與競爭。因此,各家企業只能選擇加深一體化;而一體化反過來又倒逼企業擴產,讓行業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價格戰更加激烈。

小廠在價格戰中沒有競爭力。這也導致了“開工分化”。前段時間,智匯光伏做了一個簡單的調研,大廠開工率比較高,基本上在90%以上,而小廠開工率大概在30%-40%,行業洗牌、優勝劣汰已經開始。

行業格局變化,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由于殘酷價格戰,企業盈利會變差,進而會影響到股價;但另一方面,只要熬過了這一輪,通過快速降價加速洗牌,未來市場集中度會更高,大廠的話語權會更強一些。

另外,價格戰對于不同的技術路線,也會有不同的影響。比如,押注HJT技術的企業可能會感到很大的壓力。HJT之前相對TOPCon來說,一直有0.1元/W的價差,隨著TOPCon的持續降價,理論上HJT也應該跟著降價的。但HJT并沒有像TOPCon一樣形成規模效應,無法像TOPCon一樣快速降本。

組件降價短期會刺激裝機量增加,加速海外市場開拓是機會

王康鵬:組件價格的大幅下跌,對于下游裝機和終端應用會產生什么影響?

王淑娟:我長期跟蹤地面電站的EPC招定,從招標定標的數據中可以觀察到,七、八月時,組件價格快速下降,EPC定標量也在快速上升,8月的EPC定標量超過20GW,9月超過15GW。這只是地面電站的量,但可以看出整體裝機量是非常大的。這也說明組件價格的下降,明顯刺激了下游裝機。

組件價格下降,相當于光伏電站的成本下降,但是上網電價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光伏電站的收益提高了。但需要注意,這只是短期的效應。長期來看,組件價格下降所帶來的利潤還是會流向一些非技術環節。

地方政府是最精明的“精算師”,他們有著自己的盤算。有的地方政府看到組件價格下降后,會與一些投資企業進行溝通,尋求企業在利益分配方面做更多的讓步。要求企業配更多的儲能,或者讓出更多利益。到了明年,情況或許會更加嚴重,光伏項目會被附加更苛刻的條件。因此,組件價格下降從長期來看并不一定會為光伏項目帶來超額利潤。

王康鵬:組件價格下降,對于光伏企業加速出海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王淑娟:無論是中國、歐洲、美國,都認為可再生能源是代表未來的能源,大家都想要掌握未來能源的話語權。因此,各國都在爭奪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像美國,出臺了《通脹削減法案》,給本土企業建廠很多補貼;歐洲也大幅上調了裝機目標,吸引企業到歐洲去建廠。

國內很多企業已經在歐美建廠了,未來,這會成為他們的利潤增長點。

組件價格降下來之后,有利于企業打開海外市場。國內市場化已經非常充分,滲透率也很高。但是,海外還有很多低滲透率國家,像非洲、中東。中國這個月的組件出口高于上個月,主要的增量就是在中東、拉美這些對價格敏感的地區,組件價格降下來以后市場就更易打開。

一線組件企業的主要銷售市場還是海外,雖然今年歐洲市場增長低于預期,但是其他市場增量很大,有很多低滲透率的市場。所以,對于一些海外布局好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機會,明年的銷量可能還會再創新高。但是,對于海外布局不好的企業來說,明年可能“狼真的來了”,面臨被洗牌的危機。

王康鵬:最近很多企業去中東、美國、歐洲等,投建一體化產能。那么,光伏企業在海外建廠,成本能做到比國內更低嗎?投資收益有沒有保障?

王淑娟:我覺得很難做到比國內成本更低。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因為光伏產業鏈特別長,環節特別多,有人統計過,大概有二十七八個環節,這還沒算特別細分的環節。能跟中國這樣把這么多環節配齊的國家很少。而且就算能配齊,也是需要時間的。產業鏈不完備,成本也就很難降下來。

第二,無論是歐洲、美國,還是印度等,都有貿易壁壘存在。企業選擇出海建廠,很多都是為了解決貿易壁壘的問題。

中國光伏企業出海還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不可能一上來就是全產業鏈的出海。要一步一步走,經過較長的時期,才能把海外的產業鏈慢慢補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光伏組件跌破1元/W,“跌跌不休”在哪里?

“無利可圖”之下,行業明年一季度將進入大洗牌。

文|華夏能源網

10月18日,華電集團開標的光伏組件集采項目,因投標企業報價過低,刺痛了整個光伏行業的“神經”。

在華電集團總規模9GW的今年第三批光伏組件集采中,有41家企業參與投標,競爭可謂是相當激烈。六個標段的平均價均低于1.2元/W,其中一家光伏廠商的P型組件報出了0.9933元/W的最低價,這是光伏組件報價首次跌破1元/W。

在今年年初,組件價格還在1.8元/瓦左右。僅用了10個月時間,組件價格就跌去了一半,下跌之快超越行業預期。目前的價格水平,已經逼近行業平價成本線,如果再跌,絕大多數企業將陷入虧損。不幸的是,沒有跡象表明組件會就此止跌回穩。

那么,今年以來組件價格為何會“跌跌不休”?組件價格的底線在哪里,未來幾個月的走勢如何?組件價格的大幅下降將引起哪些連鎖反應?跌價引起的行業洗牌什么時候會真正來臨?

就上述熱點問題,10月25日,華夏能源網大咖直播對話節目“鵬友圈”第三期,特別邀請了光伏行業專家、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華夏能源網創始人兼CEO王康鵬與其展開了深度對話。

下文為對直播對話干貨,華夏能源網編輯整理后發布:

0.9933元/W的低價不具普遍性,未來組件價格或“突破成本線”

王康鵬:當您聽到組件報價低到0.9933元/W時,是什么感受?如何看待這個價格?

王淑娟:這個價格確實讓我感覺很意外,不要說一、兩年前,就是在今年年初,我也不會料到居然在10月份就會出現這么低的價格。這一價格是行業競爭加劇的結果,也是行業技術進步的表現。在技術創新推動下,光伏行業的總體成本一直在下降。

另外,我們要客觀地看待這個價格。第一,它只是投標價格。該價格的投標方,并不是一線大廠。現在還無法確定該價格是不是中標價格,只有確定中標之后才能形成交付價格。如果該價格最終沒中標,就只是一個虛的價格,并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交付價格。第二,就算以該價格中標,根據招標公告,組件的交付期是在2024年,所以這個價格實際上是明年的市場價格,是遠期展望的價格。

王康鵬:從今年年初開始,組件報價一路持續走低,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王淑娟:總的來說,價格下跌是行業競爭加劇的必然。具體而言:

第一,今年下半年開始,N型電池占比快速提升。N型的成本持續下降,倒逼著P型產品的報價走低。

第二,行業產能過剩下“內卷”非常嚴重,比如此次招標,有40多家企業去投一個標。

第三,一些企業為了拿訂單,把利潤壓得非常薄。小企業要正常開工,在沒有更強競爭力的情況下,只能把利潤壓縮得非常薄來拿訂單。

第四,在幾年前單晶、多晶轉換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情況。當時多晶逐漸被替換,價格就非理性的跌破了成本價。現在N型替代P型,歷史在重演。由于招投項目明年才交付,投標企業預期明年P型會被逐漸替換掉,因此認為明年P型的價格應該是足夠低的,所以報出了低價。

王康鵬:現在這個價格到底了嗎?未來價格還會不會繼續下跌,極限情況下會低到什么程度?

王淑娟:首先要看總體的供需情況。

需求側方面,我預計今年國內新增裝機可能會在190GW左右。海外應該超過200GW,國內外總計可能達到450GW的交流側需求。如果考慮容配比的話,直流側需求應該超過500GW。因此,供給側有600GW的產量已經足夠今年裝機需求。但現在行業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我估計今年年底總體產能會達到1000GW。在嚴重的供需失衡下,不排除價格跌破成本線的可能。

其次,要看接下來幾個月的市場情況。海外需求方面,由于圣誕節假期,到12月安裝量會很少,再考慮到海運周期,10月之后海外需求量會下來;國內需求方面,各企業的考核都是以12月底全年并網量為統計依據的,企業要在12月底前完成并網,因此12月國內需求也會降下來。再考慮到春節假期,明年1月需求會更低。可以預估,今年12月到明年1月,組件價格可能會更低,甚至突破成本線。

但具體跌到多少很難預測,因為這是一個非理性的價格。在行業平均的生產成本基礎上,全產業鏈至少要0.1元/W以上的毛利,才是一個企業健康發展的合理利潤。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不同月份的不含硅料一體化毛利一直維持在0.2~0.4元/W之間。而且,光伏行業技術迭代非常快,TOPCon電池很快就要替代PERC電池,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研發都不敢慢下來。如果企業沒有合理的利潤,就無法持續投入技術研發。

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1.1元/W以下的價格,對行業健康發展是不利的。未來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上,組件價格一定會低于1元/W;但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這一價格下企業無法有合理的利潤。

組件價格已經逼近“無利可圖”,行業洗牌節奏將加快

王康鵬:如果組件價格跌破1元/W,企業還能賺錢嗎?如果不賺錢,企業為何報出如此低價?

王淑娟:我曾經做過測算,硅料按照5萬元/噸來算,假如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都不賺錢,大概全產業鏈成本為0.97-0.98元/W。也就是說,在現有技術水平下,組件價格若低于1元/W,企業就確實不賺錢。

企業報出0.9933元/W的價格,主要是為了拿到訂單,從而保證開工率,保住自己的現金流,以及維持企業自身的正常運轉,同時也能分攤沉沒成本。因為企業的產能利用率越低,分攤的沉沒成本越高。

王康鵬:從三季報看,很多組件企業的利潤增速出現明顯下滑,這個趨勢會延續下去嗎?

王淑娟:我計算過硅片+電池片+組件一體化企業的利潤水平,去年大概在0.25-0.3元/W之間。去年底硅料價格下跌,組件價格并沒有跌下來,當時的一體化企業利潤就很高,甚至漲到0.4元/W。今年上半年,硅片產能和組件產能都比較高,電池片環節利潤還不錯,導致一體化企業利潤還可以維持在0.3元/W左右。

三季度,企業利潤受到產業鏈價格下滑的拖累。到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價格戰可能會跟激烈,甚至可能出現踩踏,企業利潤也不會太好。但明年下半年企業利潤可能會慢慢恢復,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價格降的越狠,行業洗牌會越快。很可能到明年這個時候洗牌已經完成,企業利潤自然也會慢慢恢復。

王康鵬:在這樣的行業大勢下,哪些企業會最先扛不住出現虧損?

王淑娟:我認為一線企業還不至于虧損。一線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第一,他們的銷售價格往往偏高,市場會給一線品牌0.03-0.04元/W的溢價;第二,一線企業往往都有垂直一體化布局,甚至很多去入股了硅料環節,整體成本能做到更低。

出現虧損的可能更多是一些小企業和沒有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第一,他們沒有品牌影響力,如果要拿訂單,往往就靠價格低;第二,就算小企業以更低的價格投標,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招標方往往還會選擇大品牌。因為招標方會擔心,“采購組件之后企業是否能夠提供20年的售后服務”;第三,小企業雖然運營成本更低,但他們的各種輔材的成本較高。

在銷售價格更低,而成本相對更高的情況下,小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在行業洗牌中極易被洗掉。

王康鵬:這輪價格戰會加速行業洗牌嗎?價格戰將怎樣重塑行業格局?

王淑娟:在價格戰中,大廠通過垂直一體化獲得競爭優勢。通過垂直一體化,企業可以壓縮成本,以更低價格參與競爭。因此,各家企業只能選擇加深一體化;而一體化反過來又倒逼企業擴產,讓行業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價格戰更加激烈。

小廠在價格戰中沒有競爭力。這也導致了“開工分化”。前段時間,智匯光伏做了一個簡單的調研,大廠開工率比較高,基本上在90%以上,而小廠開工率大概在30%-40%,行業洗牌、優勝劣汰已經開始。

行業格局變化,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由于殘酷價格戰,企業盈利會變差,進而會影響到股價;但另一方面,只要熬過了這一輪,通過快速降價加速洗牌,未來市場集中度會更高,大廠的話語權會更強一些。

另外,價格戰對于不同的技術路線,也會有不同的影響。比如,押注HJT技術的企業可能會感到很大的壓力。HJT之前相對TOPCon來說,一直有0.1元/W的價差,隨著TOPCon的持續降價,理論上HJT也應該跟著降價的。但HJT并沒有像TOPCon一樣形成規模效應,無法像TOPCon一樣快速降本。

組件降價短期會刺激裝機量增加,加速海外市場開拓是機會

王康鵬:組件價格的大幅下跌,對于下游裝機和終端應用會產生什么影響?

王淑娟:我長期跟蹤地面電站的EPC招定,從招標定標的數據中可以觀察到,七、八月時,組件價格快速下降,EPC定標量也在快速上升,8月的EPC定標量超過20GW,9月超過15GW。這只是地面電站的量,但可以看出整體裝機量是非常大的。這也說明組件價格的下降,明顯刺激了下游裝機。

組件價格下降,相當于光伏電站的成本下降,但是上網電價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光伏電站的收益提高了。但需要注意,這只是短期的效應。長期來看,組件價格下降所帶來的利潤還是會流向一些非技術環節。

地方政府是最精明的“精算師”,他們有著自己的盤算。有的地方政府看到組件價格下降后,會與一些投資企業進行溝通,尋求企業在利益分配方面做更多的讓步。要求企業配更多的儲能,或者讓出更多利益。到了明年,情況或許會更加嚴重,光伏項目會被附加更苛刻的條件。因此,組件價格下降從長期來看并不一定會為光伏項目帶來超額利潤。

王康鵬:組件價格下降,對于光伏企業加速出海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王淑娟:無論是中國、歐洲、美國,都認為可再生能源是代表未來的能源,大家都想要掌握未來能源的話語權。因此,各國都在爭奪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像美國,出臺了《通脹削減法案》,給本土企業建廠很多補貼;歐洲也大幅上調了裝機目標,吸引企業到歐洲去建廠。

國內很多企業已經在歐美建廠了,未來,這會成為他們的利潤增長點。

組件價格降下來之后,有利于企業打開海外市場。國內市場化已經非常充分,滲透率也很高。但是,海外還有很多低滲透率國家,像非洲、中東。中國這個月的組件出口高于上個月,主要的增量就是在中東、拉美這些對價格敏感的地區,組件價格降下來以后市場就更易打開。

一線組件企業的主要銷售市場還是海外,雖然今年歐洲市場增長低于預期,但是其他市場增量很大,有很多低滲透率的市場。所以,對于一些海外布局好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機會,明年的銷量可能還會再創新高。但是,對于海外布局不好的企業來說,明年可能“狼真的來了”,面臨被洗牌的危機。

王康鵬:最近很多企業去中東、美國、歐洲等,投建一體化產能。那么,光伏企業在海外建廠,成本能做到比國內更低嗎?投資收益有沒有保障?

王淑娟:我覺得很難做到比國內成本更低。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因為光伏產業鏈特別長,環節特別多,有人統計過,大概有二十七八個環節,這還沒算特別細分的環節。能跟中國這樣把這么多環節配齊的國家很少。而且就算能配齊,也是需要時間的。產業鏈不完備,成本也就很難降下來。

第二,無論是歐洲、美國,還是印度等,都有貿易壁壘存在。企業選擇出海建廠,很多都是為了解決貿易壁壘的問題。

中國光伏企業出海還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不可能一上來就是全產業鏈的出海。要一步一步走,經過較長的時期,才能把海外的產業鏈慢慢補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静安区| 木里| 博乐市| 佛坪县| 南部县| 云林县| 罗源县| 洪江市| 施甸县| 大埔区| 黔西| 临潭县| 乡宁县| 克东县| 盐城市| 分宜县| 仙居县| 闸北区| 莎车县| 会宁县| 中超| 武清区| 基隆市| 日喀则市| 武功县| 河南省| 黑龙江省| 房山区| 延安市| 合肥市| 中西区| 平顺县| 景泰县| 杭州市| 青龙| 宁国市| 永年县| 邻水| 灌南县|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