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爭議聲中的深海采礦領域迎來新動作。
當地時間周一,英國宣布暫停支持以及贊助深海采礦許可證,直至有足夠科學證據評估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止。該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表示,在獲得“足夠”科學證據之前,不會支持或贊助在英國水域發放采礦許可證。不過,勘探仍可繼續進行。
同時,英國還將啟動一個新的深海采礦環境科學專家網絡,以收集數據,加深對深海采礦影響的了解。
至此,全球有至少20個國家公開表態全面禁止或暫停深海采礦,包括法國、德國、瑞典、加拿大、新西蘭、巴西和智利等主要經濟體。在商業界,寶馬、沃爾沃等汽車制造商,以及汽車電池制造商三星已承諾暫不使用深海礦物。
與此同時,挪威、俄羅斯、墨西哥等國均支持推進深海采礦,挪威還在4個月前宣布開放本國海域深海采礦的新計劃。
隨著全球經濟的綠色轉型,電動汽車所需的銅、鎳和鈷等關鍵礦物的需求持續高漲,人類正不斷拓展來源渠道。深海采礦被認為是解決全球關鍵原材料短缺的潛在解決方案,以及減少對少數擁有豐富陸地儲量國家依賴的一種方式。
深海采礦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上。支持開采的礦業公司表示,相對于從陸地開采,海洋開采更便宜,對環境的破壞也更小。而反對者則認為,采礦尤其是工業化規模的開采對海洋環境具有潛在的未知影響,或對海洋生物群體造成嚴重且不可逆轉的損害。
深海采礦目前仍然合法,公司仍可以向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申請勘探和開采合同,前提是它們必須得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批準國政府的贊助。這是目前唯一一種被允許的商業合同形式。但是隨著爭議不斷擴大,新申請短期內獲批的可能性不大。ISA表示,正努力平衡綠色轉型群體和環保群體間的利益沖突。
迄今,ISA已頒發了30多個勘探許可證,分布在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韓國、印度、波蘭、巴西、日本、牙買加等國家。據“深海保護聯盟”的說法,中國持有5個此類許可證,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
在最新按下暫停鍵的英國,其公司持有2份勘探許可證,同時合同中的勘探總面積為全球最大。合同持有者為“英國海底資源公司”,目前擁有超過13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海底勘探權。該公司以前由美國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控股,最近被出售給挪威洛克海洋礦業公司。此前,英國蘇納克政府一直支持贊助勘探許可證,但這一立場遭到反對黨工黨和不少科學家的批評。
深海采礦的大面積商業開采尚未進行,目前只有小部分海底被勘探過,勘探主要集中在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帶。它占地450萬平方公里,勘探深度為4000米至6000米。
英國宣布政策逆轉的時間點恰逢ISA新一輪會議開幕。本周一開始,ISA理事會在牙買加召開為期一周的會議,繼續就深海采礦相關問題進行談判。在今年7月舉行的上一次會議中,雖然沒有為工業規模的開采開綠燈,但也沒有達成禁止或暫停的協議,不過,168個成員國同意明年討論暫停事宜。
據英媒的說法,在此次會議上,“中國希望深海采礦繼續,全程阻止了暫停采礦的討論動議,但最終也同意了在2024年將其列入議程”。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有關國家提出的暫停深海采礦活動議題,因不符合程序規則,未能列入大會議程。中方愿與各方一道,繼續支持ISA相關工作,以科學為基礎,根據相關規則,共同促進深海活動的可持續進行和深海環境的有效保護。
多位中國海洋和能源領域專家在9月份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國在海底采礦資源方面比較有優勢,且中國海底勘探和開采技術已躋身世界前列,已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際水域進行了勘探。
ISA是聯合國支持的負責監管國際水域深海采礦的組織。這個政府間機構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試圖制定一套深海采礦法規,但迄今為止,距離協議達成看起來仍有不小距離。
綠色和平組織英國海洋活動人士尼科爾斯(Fiona Nicholls)表示,在短短幾年內,英國已經從“自豪贊助”深海采礦轉變為暫停支持,這表明“這一行業的形勢正在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