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梁怡
近日,江蘇新視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視云”或“公司”)回復了創業板上市一輪問詢。公司主要為法院提供庭審公開、智能法庭等智慧法院建設相關領域的綜合解決方案。
這并非是新視云第一次申請上市。早在2019年9月公司向中國證監會報送創業板IPO申請材料,于2020年6月平移至深交所進行審核,隨后2021年7月通過創業板上市委審核,當年11月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注冊申請,最終折戟。原因在于,注冊審核期間,監管機構就新視云運營新浪法院頻道事項通知公司存在涉嫌違規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情形。
2015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24期間,新視云與北京新浪簽訂協議,運營 “新浪法院頻道”及其官方微博,未經許可轉載互聯網新聞信息,違反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五條的規定,2022年2月被江蘇網信辦處以3萬元罰款。
相比前次申報,新視云本次新增募資額1.44億元,然而2022年公司剛進行現金分紅1.2億元。此外,新視云目前所持有的9項專利中8項來自繼受取得,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
違規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被罰
2015年6月1日,新視云與北京新浪互聯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簽署了《新浪法院頻道合作協議》,協議約定:公司負責新浪網WEB頁面法院頻道的內容運營及“新浪法院頻道”官方微博賬號的運營。同日,為保證公司順利運營“新浪法院頻道”,發行人(乙方)與新浪網技術(中國)有限公司(甲方)簽署《軟件許可使用協議》,甲方同意授權乙方享有對被許可軟件及技術資料在全球范圍內以及互聯網上以非獨家方式使用并運營許可軟件。
2022年1月,江蘇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下簡稱“江蘇網信辦”)對新視云上述涉嫌違規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行為進行立案調查。2022年2月,新視云收到江蘇網信辦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蘇網辦罰決字[2022]1 號)。
據北京新浪出具的說明,并經登錄相關網站查詢,2022年1月1日,北京新浪徹底關停了新浪法院頻道版面,版面內的相關內容均已下架,該網頁已經無法登錄,新浪網主頁中關于新浪法院頻道的跳轉鏈接也進行了刪除。1月12日,北京新浪注銷了“新浪法院頻道”官方微博賬號。
界面新聞注意到,新視云在一輪問詢回復中提到,“公司為法院客戶提供庭審公開、智能法庭以及其他智慧法院領域相關產品與服務,前述三類業務屬于軟硬件一體化綜合技術支持服務或硬件銷售業務,以及司法輔助流程外包服務,上述業務均不涉及資質許可。”
目前,新視云的股權相對分散,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均為張長昊,其直接持有公司26.31%的股份,為公司第一大股東,通過員工持股平臺南京昊遠持有公司0.222%的股權,并擔任南京昊遠普通合伙人(南京昊遠持有公司4.44%的股份)。同時,張長昊的一致行動人許棟、黃欣、許戈分別直接持有公司2.66%、2.66%、19.44%的股份。
事實上,除去合作關系,新浪也是新視云的大股東。持有公司18.18%股權的海南盈盛是受Weibo控制的主體,持有公司11.11%股權的海南弘新是受新浪控制的主體。截至2023年3月31日,新浪持有Weibo37.3%的股權并擁有Weibo64.1%的投票權。

界面新聞還注意到,新視云與新浪還有一項仍在持續的合作。
2015年4月1日,公司與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新浪微博的建設及運營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向新視云提供微博平臺的數據接口,以便新視云將其擁有的法院庭審視頻直播應用獨家接入微博平臺。
根據上述協議,新視云被授權在已開通的各級法院官方微博中置入“司法公開”頁簽,在法院官方微博權利人(即各級法院)書面同意的前提下,公司可以為各級法院提供技術服務,從而實現在法院官方微博“司法公開”的頁簽中進行庭審視頻直播的功能。雙方的合作期限為10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合作雙方均不向對方收取任何費用,合作期限內因履行義務產生的費用由各自承擔。
先分紅又新增募資額?
相比前次申報,新視云的募投項目主體仍未改變,但募集資金卻多了1.44億元,前次募投項目進展如何?兩者資金運用差異在哪?

界面新聞通過梳理,新視云以自有資金優先對庭審公開服務體系擴建項目和智能法庭業務升級及產業化建設項目持續投入,截至一輪問詢函回復出具日,庭審公開服務體系擴建項目和智能法庭業務升級及產業化建設項目已建設完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而信息化與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的建設進度為18.18%(實際投資額/預計募集資金投資額)。
進一步來看,庭審公開領域業務的兩次申報使用募集資金金額差異主要為場地費用及設備購置費用,新視云解釋稱該項目的所需場地已經購置并裝修完成,而設備購置費大增主要由于當前客戶基數較大,因此所需的庭審主機設備進行更新替換與升級規模較大。

智能法庭業務亦是如此,兩次申報使用募集資金金額差異主要為場地費用、設備購置費用及鋪底流動資金,主要系對新增客戶進行拓展、對存量客戶進行升級兩個方面,使得服務法庭規模數量持續增加,導致設備購置費用增加,同時隨著項目業務體量不斷增加,公司營業收入有所上升,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增大。

此外,信息化與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的募資申報差異在于硬件購置、開發及銷售費用以及銷售人員工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申報新增募資額1.44億元背后,公司前腳剛于2022年7月現金分紅1.2億元。
事實上,新視云也不“差錢”。
報告期內(2020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07億元、3.88億元、4.49億元、2.38億元;凈利潤分別1.30億元、1.48億元、1.56億元、0.97億元,毛利率分別達到71.18%、68.58%、65.22%以及68.38%。
同期,公司貨幣資金余額分別為2.54億元、3.29億元、3億元以及2.37億元,占流動資產的比重分別為82.62%、85.20%、81.75%以及56.52%,而2023年上半年占比較低主要系購買理財產品,交易性金融資產余額為9027.39萬元,占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為21.55%。
8項發明專利繼受取得
據最新一版招股書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國法庭數量約為5.16萬間,公司已為全國2355家法院的26425間法庭提供庭審公開技術運營服務,服務法庭數量占全國法庭總數的比例約為51.22%,法院客戶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一。

然而,新視云的第一大業務庭審公開業務收入增速出現下滑,收入分別為 2.11億元、2.35億元元、2.44億元,增長率分別為22.63%、11.55%和3.81%。
更值得關注的是,處于行業第一的新視云擁有的全部9項發明專利中,其中8項均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處繼受取得,另一項發明則于2023年2月3日原始取得,這也為公司是否具備“三創四新”,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打上一個問號。

而相比之下,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專利以及軟件著作權數量均高于新視云,公司解釋稱華宇軟件及久其軟件業務種類較多,規模較大,業務發展時間較久,故其軟件著作權及專利數量規模相對較大。

目前,新視云自主研發并掌握了7項核心技術,可歸納為三個類別,即視頻云平臺、法庭音視頻信號融合處理技術和智能運維技術。
在新視云看來,公司核心技術來源于自主研發創新,通過自行開發設計的軟件算法或產品,將其進行整合并持續迭代升級,與繼受取得的發明專利關聯性較低,并非依靠繼受取得發明專利進行簡單集成而形成核心技術并開展主營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