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尹清露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多謝不閱》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國 2023-9
在2023年離世之前,杜布拉夫卡·烏格雷西奇長年處于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前列,也是歐洲重要的知識分子型作家,她的作品《狐貍》《疼痛部》都帶給讀者一種介于虛構與寫實之間的新穎閱讀體驗。《多謝不閱》延續了這種寫作風格,由她撰寫于1996年至2000年間的文章組成,以犀利的口吻吐槽了如今圖書市場越發繁榮、網紅作家遍布全球、真正的文學卻近乎絕跡的現象。《衛報》如此形容此書:“一份濃縮而精彩的當代文學反思論綱,適合與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對讀。”
即使是在20年后的今天,《多謝不閱》探討的內容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伊凡娜·特朗普出現在書的第二篇文章中,而她利用名氣營銷書籍的現象在今天愈演愈烈;早在1997年,烏格雷西奇就已經使用了“內容提供者”這一概念,用以說明嚴肅文學的反面——“內容”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僅按照受歡迎程度進行衡量;還有那些隔三差五就會橫空出世的文學新星、做派與作家無二的網紅編輯……這些篇章就像是精準的預言,映射著當下文學的處境。
《把晚餐放進抽屜》

九州出版社·磨鐵·鐵葫蘆 2023-10
對于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韓江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作為當代韓國文壇頗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韓江曾憑借《素食者》擊敗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大江健三郎,拿下亞洲首個布克國際文學獎,之后又以作品《白》再次入圍2018年布克國際文學獎短名單。
但是,很多讀者或許并不知道,詩歌寫作也貫穿了韓江的創作生涯。1993年,她憑借在《文學與社會》發表的詩歌初入文壇,并在此后二十年間持續寫詩。本書收錄了她出道以來創作的60首詩作,這也是韓江的唯一一本詩集。她的詩歌大多情緒強烈,有許多令人憂傷的意象:透明的夜晚、漆黑的樹木、燃燒的輪椅……如果喜歡的人朝自己走來,那么“我滿心都會是水藍色”;也會出現充滿了厭世感的句子:“死后走在春天的溪邊,因為死了,所以真好”,無不表達著韓江在日常生活中審視細微情緒的傾向。
《哀眠》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2-7
張怡微致力于描寫的當代青年生活,這被她歸入“世情小說”的脈絡之中。這部短篇小說集《哀眠》收錄了其2017年小說集《櫻桃青衣》中的所有作品,又加入了三篇新作。
張怡微是一名與當代青年共同成長的作家,能夠捕捉到種種情緒。書評人岳雯在后記中評價道,暖意在這本集子里像洇開的水跡,慢慢擴大蔓延,但底子還是寒涼刺骨的。這本短篇集也見證了張怡微在寫作中開辟的新空間,不再充斥著初學者的傾訴欲,而體現了一種更純粹的創造的快樂,如她本人所說:“心里的時間開始說話。那是與自然時間越來越不一樣的宇宙。”
《生活世界中的功利主義》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3-10
功利主義關注的問題是“如何造福人間”。它可概括為兩個原則,即“最大幸福原則”和“利益的平等考量原則”。在本書作者巫懷宇看來,根據功利主義哲學,人的時間和注意力是稀缺的,而哲學之于世界的效用是間接的,能夠在直接行動中求得實利者,大多不關注理論的精密完美。邊沁作為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就曾積極地將哲學投入改革實踐,這才是最為真切的。德意志哲學家傾心于完善理論,但是這樣一來,思想就面臨著輕視甚至詆毀生活世界中的幸福的危險。
巫懷宇是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獨立學者、書評人,常年活躍在微博人文讀書領域。本書的寫作開始于2014年讀博期間,定稿于2022年,書中介紹了功利主義的概念界定、功利主義的當代論爭以及相關的法學與經濟哲學問題。在作者看來,撰寫本書的八年間,人類的政治、文化、經濟、科技乃至健康等領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共在同一個生活世界的道德理念已被嚴重削弱,然而,如果功利主義能夠承受巨大的歷史變化,功利主義者也必將“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時代”。
《學歷之死:美國博士消亡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9
在《學歷之死》中,作者赫布·柴爾德里斯寫下了這樣的悲慘故事:一位兼職教授除了自己的車之外無家可歸;另一位兼職教授在大學任教40年,合同期越來越長,卻從未找到一份全職工作……而這正是美國高校教師面臨的窘境:當年輕博士順利畢業,卻發現自己只是一個兼職的講課機器,多達70%的教授疲于奔命,福利微薄且工資極低。
為何擁有最高學歷的學生,如今卻成為了最不穩定的勞動力?柴爾德里斯在書中剖析了高等教育的內部和外部力量如何一步步推動了這種轉變——比如,學生和家長是購買學分的消費者,文憑只不過是打開就業市場的敲門磚。《紐約客》的書評認為,本書屬于如今一種公認的流派即“辭職文學”(quit literature),然而,柴爾德斯擁有著讓熟悉的套路煥發活力的方式,他把兼職教師比作汽車修理工、uber司機以及轉型為“內容提供商”的記者。在俏皮的諷刺之下,我們也不禁深思,當大學老師只能提供廉價的服務,我們的教育現狀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
《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 2023-10
在歷史學家沙希利·浦洛基寫出《切爾諾貝利》這本核災難權威史學作品后,有些讀者對他提出了疑問——他們想知道前蘇聯對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反應是否“獨一無二”。浦洛基意識到,核事故往往會出現一些共同模式,比如政府的應對不力、對真實信息的隱瞞和歪曲。不過,浦洛基同樣認識到,每一場災難都有自己的可怕之處,都不盡相同。
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寫出了《原子與灰燼》一書。書中詳細敘述了六起核事故,前三起與原子能用于制造炸彈有關,后三起與原子能能源有關,它們分別發生在美國比基尼環礁和三里島、前蘇聯克什特姆鎮、英國溫茨凱爾,以及最著名的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曾經寫出《大國的崩潰》的浦洛基并沒有限于地域性的觀察,而是從國際關系視角出發,解讀了核工業發展的國際政治博弈,并以豐富的史料和文學化的筆調再現了當時的情景。讀過本書后,《奧本海默傳》的作者凱·伯德稱贊道,這是“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讀書……冷靜地提醒我們,事故時有發生,而且一定會再次發生”。
《漫符圖譜》

四川美術出版社·漫編室 2023-10
在漫畫里,“尷尬”是用“一只烏鴉飛過”表現的,“無力感”是用“靈魂從嘴中冒出來”表現的。無論是快樂憂傷還是其他情緒,漫畫里都有一套特有的表現符號,簡稱為“漫符”。在《漫符圖譜》中,漫畫家河野史代收集了一百多種漫符,并采用日本的國寶繪卷《鳥獸人物戲畫》中兔子、青蛙、猴子的形象,以日常四格漫畫的形式,詳盡介紹了它們的應用方式,可謂是漫畫表現學的最佳入門作。
河野史代是在日本漫畫界久負盛名的人物,出生于長島,1995年作為職業漫畫家出道。2009年,他的代表作《在這世界的角落》描繪了二戰時期廣島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同名改編動畫在日本票房破億,甚至擊敗《你的名字。》拿下第四十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觀眾或許還記得動畫中溫柔細膩的敘事風格,而這一點也充分體現在了《漫符圖譜》這本趣味之作中。
《古典植物園2》

商務印書館 2023-10
龍貓住的那棵樹是樟樹還是橡樹?王維詩中的紅豆是哪種紅豆?書寫博物文章需要孩童般的好奇心,發現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寫作的過程。湯歡是武漢江夏人,藝術學碩士,常年從事植物觀察與寫作,《古典植物園: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曾入選2021“中國好書”。延續前作的趣味,《古典植物園2》繼續帶讀者一同探索古典文學藝術中的植物。
從梵高畫作中的夾竹桃、莫奈的虞美人,到《詩經》中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或漢代樂府詩“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本書結合了植物主圖與古籍頁面,選取了480余則歷史文獻、草本文獻與150余幅插畫,既能幫助讀者準確認知植物的完整特征,又通過詩詞讓植物跨越古今,使歷史上有情有愛的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經由植物匯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