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在代謝領域賺得盆滿缽滿的禮來,用一筆14億美元、溢價68%的交易,收購了Point Biopharma,宣告加入核藥市場爭奪。收購事件再一次釋放了明確的信號:核藥還在升溫;除了諾華和拜耳,未來可能會有更多MNC入局并加碼核藥。
不僅是MNC,Big Pharma開始進入到核藥賽道,是行業人士都能看到的一個明顯趨勢,國內入局者包括遠大、恒瑞、科倫、云南白藥。據業內人士透露,今年5月之后,日韓的大藥企也密集到國內仿制藥企轉型核藥的先行者先通醫藥進行調研。
今年以來,核藥到底是不是大藥企的必爭之地的話題,也越來越多的被擺上了桌面討論。
動脈網觀察到,國內越來越多的行業會議開始單獨設立核藥論壇。一些地方政府當然也看到了機會,走在最前面的是四川省和浙江省。
目前看來,核藥仍然是一個小眾賽道,據業內人士估算,國內整個市場加起來在100億左右,它有哪些創新想象空間以及市場想象空間?它能從一個百億賽道變成千億賽道嗎?是一個行業關鍵問題。
樂觀情緒的另一面,也有很多資深的業內人士提醒:核藥產業鏈特殊,其發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核藥“逆勢”,沒有寒冬
一位投資人告訴動脈網,今年上半年一直在看核藥項目,行業里有很多新消息持續披露,投資核藥企業的緊迫感也一直都存在。
從多個維度,我們可以感知到今年核藥在資本市場還在持續升溫。
從數據來看,2023年上半年,核藥企業的全球融資總額達到了30.47億元人民幣。其中Q2的投融資事件就有7起,融資總額29.47億元。和一些主流的modality諸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企業的融資總額相比,核藥作為一個小眾賽道,融資總額和它們的差距并沒有那么大。
Q3季度,核藥企業在一級市場的融資表現持續亮眼,全球融資總額達到44.48億元。7月,國內核藥頭部企業先通醫藥宣布完成了超11億元的新一輪融資。今年初,先通已經正式啟動A股IPO進程,未來很可能成為第一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國內核藥企業,其一舉一動帶來的市場反應,很可能就是行業的風向標。
再從具體的融資事件和融資金額來看看目前核藥領域的投融資趨勢。
首先,產業鏈公司繼續受到投資者青睞。6月,ITM公司宣布完成由淡馬錫領投、多家知名投資機構跟投的2.55億歐元融資,這是ITM近兩年來收獲的第三次融資,也是今年核藥賽道在一級市場的最大額融資。
資深業內人士對動脈網分析,“像ITM這樣的企業,在創新藥領域并沒有很強的競爭力,目前只能算是跟隨者。投資人看好它還是因為核素,上游供應鏈的重要性。這也是ITM 20年來積累的結果,其他企業很難追趕。”
禮來溢價收購Point Biopharma ,除了“看好蓬勃發展的放射性制藥行業”,William blair分析 Andy Hsieh在一份報告中特別強調,Point擁有供應鏈所有權,即Point在印第安納波利斯80000平方英尺的 core1和100000平方英尺的core2工廠,以及在多倫多7700平方英尺的GMP工廠。
10月17日,Nucleus RadioPharma又宣布獲得超額認購的5600萬美元A輪融資,Nucleus據稱是全球首家全面整合放射性藥物開發、制造和供應鏈的公司,參與的投資機構和融資金額均超過了預期,進一步印證了投資者對能填補放射性藥物生產空白的企業的巨大興趣。投資方中,可見GE Health Care、梅奧診所和密蘇里大學等知名機構。通過本輪融資,Nucleus RadioPharma將在美國多地(包括梅奧診所附近的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其次,一些早期研發公司也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
國內,今年3月,主打雙靶點的核欣醫藥宣布完成超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同創偉業、山藍資本聯合領投,多家機構跟投。核欣醫藥領先產品是國內首批創新性68Ga藥物,現已進入1期臨床。
不久前,核舟醫藥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斯道資本聯合領投。值得注意的是,核舟醫藥由全球放射性藥物領域知名科學家程震教授和斯道資本共同創立,程震擔任核舟醫藥科學聯合創始人。斯道資本也透露,在創立核舟醫藥之前,已經積極關注核藥領域多年。
各種機構仍在入局,領先的科學家仍在創業,可見核藥領域的創新空間和機遇。
二級市場中,RayzeBio在9月底登陸納斯達克。RayzeBio募資總額為3.11億美元,成為今年全球創新藥領域的第三大IPO。
國外媒體都在討論,募資金額如此高,不僅僅對核藥賽道,對整個生物醫藥產業都是一陣強心劑,是行業回暖的跡象。上市首日,RayzeBio收漲超33%。截止10月23日,RayzeBio股價相比發行價格仍有7%的漲幅。
更高的市場天花板,更大的創新想象空間
對于關注核藥領域的投資人來說,現階段要關注什么?
首先,國內的新項目,背后是誰在做?一位熟悉國內核藥領域的投資人告訴動脈網,在核舟醫藥正式公布融資消息之前,并不知道程震教授參與創業。可見在核藥領域,國內的創新企業仍然活躍,也有一些有潛力的水下項目。
其次,關注已經上市的核心產品的銷量和適應癥突破。
坐穩核藥頭把交椅的諾華公司的核心產品Pluvicto的市場需求量很大,還在繼續放量。2022年,Pluvicto只賣了兩個季度,營收就達到2.71億美元;2023年上半年,Pluvicto完成4.5億美元銷售;諾華Q3營收數據剛剛發布,Pluvicto再賣2.56億美元,同比增幅達到217%;三個季度銷售額已經超過7億美元,今年Pluvicto很可能就將成為10億美元重磅炸彈藥物。
Pluvicto的適應癥是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這一適應癥市場比諾華第一款獲批的核藥產品Lutathera的適應癥——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要大得多,可能要高一個數量級。而且,Pluvicto還在積極進行適應癥的拓展,將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納入進來,并希望將三線療法提升至二線。
隨著患者人群的進一步擴大,治療方案從三線邁向二線,核藥的供應鏈在不斷加強,Pluvicto的銷售額突破20億美元也指日可待。
而且,Pluvicto還帶動了一批藥企的核藥研發風潮,很多公司發現了這款產品的某些不足,還有改進空間,諾華的貢獻不僅僅是一款PSMA核藥的獲批,它可能會帶動一系列PSMA類核藥的上市,創造出上百億美元的市場。例如,禮來在這個節點收購Point Biopharma,一個很大的原因是Point有兩種放射性配體癌癥治療藥物正處于3期臨床開發中。
Point的主要臨床資產是PNT2002,同樣是是一種用于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PSMA靶向177Lu放射性藥物療法。因為未來這款產品很可能將和諾華的Pluvicto正面競爭,業界都翹首以待本季度將公布的最新臨床數據。
當然,Point公司在創新管線上也有所布局,泛癌FAP-α資產PNT2004目前處于臨床一期;Ac-225下一代PSMA項目PNT2001,預計今年進入臨床。
Point管線布局/圖片來自企業官網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核藥的未來市場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看點就就在于核藥在新的靶點,新的核素上的突破。
比如,RayzeBio接下來的研發管線就很有看點。核心管線ryz101是一款實驗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藥物,在今年5月份開始了3期臨床試驗,成為首個進入3期的ac225放射性藥物療法。此前,業內人士最擔心的是ac225核素藥物的副作用,但是目前看來,在其選擇的靶點和適應癥上,FDA認為其副作用是可控的。
如果ryz101的3期臨床能大獲成功,作為行業里第一個獲得批準的ac225放射性藥物療法,又能給核藥市場帶來一款重磅產品,以及更大的想象空間。
從商業角度考慮,談到核藥的市場空間,就不得不提將會成為瓶頸的因素,包括上游核素的供應,以及下游臨床的使用和推廣。
α核素療法被認為是下一個靶向核素療法的熱土。除了臨床療效要優于β核素,最重要的是,α核素可以不依賴堆產,可用回旋加速器生產,更能適應制造業體系以及市場化的運作??梢灶A見,市場越來越成熟,成本慢慢會下降,“未來不依賴反應堆的核素跑出來后,千億市場是可能達到的。但是,這可能是十年之后的事了?!币晃煌顿Y人強調。
下游臨床使用和推廣的問題,因為涉及到核藥半衰期,醫院核醫學病房床位數量以及床位周轉率等因素,有多少病人能接受治療,是很多投資人都會算的賬。從商業的邏輯來看,國內要達到千億市場規模,核藥產業鏈上還有很多挑戰要面對。
下一個ADC,大藥企的必爭之地?
核藥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但國內資深的的行業人士都看到了一個很明顯的趨勢,Big Pharma開始進入到核藥賽道;除了諾華、拜耳、禮來,羅氏旗下的基因泰克,國內諸如遠大、恒瑞、科倫、云南白藥均已入局;日韓的大藥企也開始關注核藥賽道的機會。
諾華已經憑借著收購獲得的兩款產品Lutathera和Pluvicto坐實了全球核藥領域的頭把交椅;拜耳的靶向放射療法(TRT)是他們腫瘤業務增長的三大支柱之一。因為在核藥領域嘗到了甜頭,兩家企業仍在持續加碼投入,這是對這個行業最好的背書。
禮來公司腫瘤部門主席Jacob Van Naarden在收購Point的聲明中,也毫不掩飾禮來在放射性藥物領域的野心:“收購Point是我們投資開發多種有意義的放射性配體藥物,治療難以治療的癌癥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禮來通過這筆收購,和諾華將展開正面競爭。在業內人士看來,現階段這樣的良性競爭將對整個核藥行業都產生正面影響。禮來作為相對保守的公司,很少看到它第一個吃螃蟹。但在代謝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禮來,也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核藥是一個好的選擇。
就在禮來收購Point之前,羅氏旗下基因泰克與PeptiDream達成一項新的多靶點合作和許可協議,通過此次合作宣布進入核藥領域,合作旨在發現和開發新型大環肽-放射性同位素(肽-RI)偶聯藥物。
主流玩家的背書,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下游臨床應用,對核藥行業的發展都是強力刺激。國內正是從遠大2018年收購Sirtex開始,核藥賽道在資本市場的活躍度開始逐漸提升。
那么,核藥真的能如ADC一樣,未來成為大藥企的必爭之地嗎?
樂觀的聲音認為,可能再過個3到5年,MNC涉足核藥領域,就像它們今天布局ADC這么熱鬧,甚至有百億美金級的deal出現。當然,國內的投資者也會很愿意看到,未來像ADC一樣,國內有越來越多的核藥產品能夠license out。
但是也有謹慎的聲音提醒,MNC在核藥領域大手筆收購的做派以及臨床推廣的能力,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可以效仿的。核藥的特殊屬性,強監管、上游產業鏈的限制,都表明現階段不會所有的Big Pharma都去開發核藥,在很長一段時間,行業仍然受制于產業鏈問題。
某一天產業鏈問題解決了,核藥產品能突破到一線治療,或許才能成為大藥企的一塊必爭之地。所以,子彈還需要再飛一飛。
國內核藥行業仍然以biotech為主,資深的行業人士對動脈網呼吁,從業者對核藥產業的發展,要有更多的耐心,以及更多的專注的創新?!岸Y來買了一家公司,說明在這個領域有布局,但是不可能靠一家公司撐起一個方向,一個賽道,未來肯定還會繼續關注核藥項目。國內的核藥企業把創新性做出來,把一個項目做到極致,反而能找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