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川觀新聞 文露敏
10月26日,第二屆成渝雙城·雙碳論壇在成都舉行。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編制的《成渝雙城雙碳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本次論壇主題為“暢議雙碳話題 共謀綠色發展”,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重慶交通大學、國家電投集團西南能源研究院(四川省新能源研究中心)、成渝雙碳創新共同體主辦。

《報告》中提到,成渝綠色低碳技術集中于節能與能量回收利用、清潔能源、儲能技術、化石能源降碳技術和溫室氣體捕集利用封存等領域,技術集中化特征明顯,技術專業化發展格局穩定,關鍵細分領域產業呈集群式發展。
《報告》提出建議,要加強關鍵礦產供應鏈管理、推動雙碳優勢產業集聚成群、強化技術創新協同發展能力。其中,特別要“錯位培育一批新興產業”。比如,節能與能量回收利用領域,重慶在節油技術、節氣技術方面優勢顯著,成都則在新型照明、智能電網等節點技術上競爭力較強,雙方可互聯共濟、協同發展。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隨后進行的主旨報告環節,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表示。此外,要加快解決非化石能源上網難和棄風、棄光的技術問題及體制機制問題。在能源基礎設施方面,則要以非化石能源的微電網和局域網建設為重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馮起認為,能源技術創新是未來碳中和的重要方向,“其中,生態系統碳匯是實現碳中和目標最綠色、最經濟的途徑。”
他提出,我國生態系統碳匯研究亟待解決碳匯功能不確定性大,缺乏規范化的生態系統、增匯技術與實踐論證等科學問題。因此,補齊陸地碳匯關鍵區觀測短板,構建“天-空-地”一體化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計量體系等,是當前的重點研究方向。

此外,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研究員黃晶,國家電投集團四川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慶葭,西南科技大學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白史且分別圍繞“我國碳中和技術路線圖研究”“加快綠色創新融合發展,保障成渝地區能源安全”“青藏高原草種創新與草原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進行主旨報告。
本次論壇還特別設置了特邀報告平行論壇和技術路演平行論壇。在技術路演平行論壇上,來自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交通銀行、中信銀行等32家金融投資和銀行機構的嘉賓就項目市場前景、商業模式可行性、團隊架構、技術創新等方面與路演者展開了現場交流和合作探討,推動技術、資本、數據、人才等創新要素資源有效整合。
來源:川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