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超3800億元,初步形成了算力、算法、數據等要素完善的產業生態。這其中,有不少“專精特新”企業在上海落地成長。
2023年10月26日,界面新聞跟隨“解碼‘小巨人’——專精特新看中國”網絡主題宣傳上海站活動,探訪上海人工智能“小巨人”企業。
“專精特新”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成立于2014年的深蘭人工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深蘭科技”)是第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據深蘭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陳海波介紹,深蘭科技在全國擁有六個研究院和多個聯合研發機構,采用“科學院+公司”的機制,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
據悉,深蘭科技的研究成果正不斷落地商業化,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汽車、醫療掃描設備等陸續投放市場。值得一提的是,由深藍科技參與的“TDLAS-HGA 頂空氣體檢測技術”更是實現進口替代,有望解決醫藥和疫苗出口“卡脖子”問題。

陳海波指出,科研公司最大的軟肋就是資金壓力,深蘭之所以能走在人工智能產業的前端,也得益于國家稅費優惠政策對研發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強。
“從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到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我們都及時享受到最新政策。”陳海波說,公司新增了出口退稅業務時,稅務部門第一時間與企業財務溝通申請流程,“管家式”的服務確保企業每一筆出口退稅都能及時到賬,增強企業資金活力。
據悉,為了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稅務部門主動對接上海市經信委、各區經委等,獲取專精特新企業名單,“一企一檔”分析企業適用的稅費優惠政策,確保研發企業的稅費優惠政策應享盡享。
2023年深蘭科技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約1400余萬元,另外疊加享受企業殘疾人工資加計扣除15余萬元和出口退稅15余萬元。

目前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達828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700家,接近八成的市級專精特新企業來自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光伏行業,上海歐普泰科技創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歐普泰”)走出了一條“AI+光伏”的商業化道路。
歐普泰成立于1999年,主營業務是向光伏下游企業提供光伏檢測方案設計、相關配套設備及軟件。
在全球加速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光伏產品大批量生產的需求增加,然而傳統檢測漏判誤判率高、人工成本增加的問題日益突出,組件廠商備受組件交付后退貨返廠問題困擾。
2017年,歐普泰切入人工智能賽道,開始圍繞行業痛點,研發基于人工智能AI核心技術的視覺檢測系統。
據歐普泰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振介紹,歐普泰推出的“AI軟件+硬件”服務方案,能幫助客戶提升檢測端智能化水平,漏撿誤判大幅降低,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目前,歐普泰AI系統已在隆基、通威、晶澳、晶科、阿特斯等行業龍頭的生產流水線中大規模成熟應用,市場占有率持續上升。2022年,歐普泰在北交所上市。
王振認為,稅惠政策的持續落地,有力促成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享受稅惠減免-進一步加大創新投入”的良性循環,為企業“從小到巨”賦能增值。
據悉,歐普泰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軟件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軟件產品即征即退等稅收優惠政策,2022年累計減免稅額400余萬元,2023年截至目前,已享受減免稅額約500萬元。
王振表示,作為業內率先實現軟硬一體化的智能光伏檢測企業,歐普泰還將基于現有的數據,進行AI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