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汽車預言家
近日,多家零部件供應商向汽車預言家反應,最近不少汽車制造商都開始進行價格談判,要求零部件廠商降低供貨價格。
汽車預言家連線了包括博世在內的多家供應商,對方表示確有接觸,但具體談判不方便透露。
過去一段時間,由汽車價格戰引發而來的成本戰成為了行業一道景觀。
有跨國公司汽車企業透露,目前人事招聘全部暫停;也有自主品牌營銷展現負責人表示,資金審批權限收窄;更有頭部合資企業表示,已經醞釀一定比例的裁員計劃。 而隨著零部件的價格重議,成本壓縮之風終于從車企內部刮到了上游產業鏈。
對于這一現象的出現,其實是在零部件廠商的意料之中。據某大型零部件企業負責人表示,零部件企業就是受氣包,以往車企也會階段性與供應商進行談判,不斷壓低供貨價格,只不過今年“壓價”的幅度相對較大,有的幾乎難以接受。
行業觀察人士表示,2023年的汽車市場變成了一個以“價格戰”主基調的大賽道。汽車市場終端有壓力,那么勢必會往上游零部件廠商傳導,這也是汽配板塊股價接連走低、零部件廠商不好做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價格戰帶來的第一反應是產品售價的降低,那之后的連鎖反應就體現在汽車全產業鏈的降本壓力,汽車制造商如此,零部件廠商更是如此。因為從整車企業發展的層面來看,其為了保證一定的利潤水平,一定會要求一級供應商在相應產品上降價,同時一級供應商也會將該降價傳遞至二級供應商,最終使得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不得不降低價格。
所以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上,零部件制造商在產業鏈條中是最受傷的企業,而汽車制造商則是壓力最大,但同時也是有最后話語權的。
曾經傳統燃油車時代,車企間的競爭是聚焦在規模體量上,主要比拼車企賣車的本事,所以在那個階段中,車企不斷通過擴展網絡渠道,增強產品實力,提升營銷水平等方式來多賣一輛車,因為多賣一輛,車企就能獲得不菲的利潤。
而且傳統燃油車在核心技術的掌握上愿意公攤紅利,讓渡給行業內的零部件供應商。但現在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軟件定義汽車時代,主機廠壟斷了越來越多的產品核心技術,使得零部件廠商生存壓力堪憂。 “這是一個產業大問題”。分析人士指出,零部件企業也在積極的轉型,但問題在于新能源汽車大量的利潤在軟件、在三電領域,這既是新能源汽車的賣點,也是廠商打出差異化的重要方面。
這樣導致的結局就是新能源時代,零部件企業越來越多聚焦一些基礎制造領域,利潤持續攤薄。
汽車高質量發展是中國汽車當前時期的重要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其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
即: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
行業觀察人士認為,現在看來,我國汽車產業距離國家要求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的發展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事實上,行業主管部門以及企業自身,都認識到車企之間的競爭不應該是表面上銷售體量的比拼,而是要進行真實力的對抗。這其中既有產能與銷售的平衡,也有成本與利潤的控制。
價格戰變成成本戰,這是一個規避不了的現實。在汽車預言家的調查中,現在車企最大的壓力來自成本,誰的成本管控能力更強,誰能把各項成本實現有效平衡,誰就將在未來汽車市場發展中獲得領先優勢。
但問題在于大多數企業跑偏了。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單純的將成本競爭理解為擠干毛巾里的最后一滴水。杜絕浪費固然是重要一步,但更為重要的實際上是運用科技手段、先進管理手段提升效率。而不是簡單的壓榨產業鏈利潤。
在相關市場專家看來,壓榨產業鏈利潤的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有效,但想要在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中保持有效降本依然很難,因為供應商也要吃飯,也要利潤。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國家就提出要在制造業不能唯GDP論,不能只看GDP,同時還要看到數字背后的效率問題。推動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動力變革,要千方百計抓住效率的提升來推動自身的發展,這是提高競爭力的核心。
“企業間的競爭,說穿了是管理競爭?!钡珶o論企業競爭還是管理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對效率的追求。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有些品牌難以得到市場認可,本質上也是效率上慢了。
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價格戰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今年的“價格戰”與以往相比持續時間更長、競爭范圍更廣,給車企帶來的成本壓力更大。在這種形勢下,效率提升、成本管控從一門“選修課”變成了“必修課”,車企必須“及格”,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汽車行業繼續在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走下去,否則很有可能在這場變革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