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回到8月30日,華熙生物(688363.SH)在這天發布2023半年度報告,這份史上最差年報中,我們窺見了“玻尿酸第一股”的增長疲軟困境。
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實現營業收入30.76億元,同比增長4.7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5億元,同比下降10.27%;扣非凈利潤為3.61億元,同比下降12.69%。
這是華熙生物自2019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凈利潤下滑,營收增速也創下上市以來歷次中報最低。
數據顯示,公司的銷售費用一路狂飆,而凈利率卻加速下滑。
華熙生物業績增速放緩會不會已是定局?背后原因幾何?公司未來可能破局嗎?
功能性護膚品業務業績不佳
從業務構成來看,華熙生物的核心業務主要包括原料、醫療終端、功能性護膚品和功能性食品四大板塊。其中,生物活性物原料是華熙生物的核心基礎。
2023年上半年,該項業務為公司創造了5.67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23.2%。
具體來看,醫藥級、化妝品級和食品級原料的貢獻比例分別為38.9%、32.7%和10.4%。
醫療終端業務方面,在經歷2021年后的兩輪調整后,重新回到高速增長軌道,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收入4.8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3.11%。其中,與醫美相關的皮膚類醫療產品,實現收入3.26億元,同比增長56.76%。
相比于原料、醫療終端業務的亮眼表現,華熙生物在功能性護膚品板塊的業績卻不容樂觀,公司旗下潤百顏、夸迪、米蓓爾、BM肌活四個品牌在2023年上半年全線收入下滑,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為2%、10.1%、16.8%和29.6%,業績承壓明顯。
作為核心業務之一,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的營收、毛利雙降是導致公司整體業績下滑、增速趨緩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銷售費用的高企也是拖累公司凈利率的主要因素。
半年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銷售費用約為14.2億元,同比上漲2.4%,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為46.17%。
其中,又以線上推廣服務費占比最高,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的線上推廣服務費投入為7.12億元,同比增長51.17%,占銷售費用總額的比重最高,達50.14%,對此,華熙生物表示,公司功能性護膚品的主要銷售收入來自線上零售。
定位轉向的代價
華熙生物的業績突然“變臉”,一定程度上要歸因于其市場定位調整之下帶來的業務戰略轉變,從公司現有的業務規劃不難看出,其背后的邏輯是為了加快完成從to B到to C的轉向。
在公司發展早期,華熙生物一直聚焦于上游原料供應環節,直到2012年,才開始布局醫療終端領域,相較于同行愛美客,華熙生物整整晚了3年,當意識到難以從愛美客手中“奪食”后,華熙生物又將業務重心轉向了市場規模更為廣闊的功能性護膚品。
2018年,華熙生物開始全面進軍C端市場,重點發力功效護膚,而2019年在科創板的成功上市又為其向to C業務的轉型按下了加速鍵。
轉向C端,華熙生物雖取得了不錯的營收,但為此付出的成本也不小。
由于入局晚,華熙生物要面臨的市場競爭和客戶爭奪也更為激烈,加之功效護膚產品對營銷的依賴程度也較高,這就使得華熙生物不得不“研發”“營銷”兩手抓,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來保持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獲客日益艱難、成本日漸高企的市場環境中投入更多的營銷成本來幫助自己。
顯而易見,這兩項工作,沒有一項是不燒錢的,這也就自然而然造成了華熙生物利潤的不斷收窄。
短期來看,華熙生物推廣費用的大量投入的確是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占領用戶心智、提高轉化率提升銷量的利器,但長期來看,若企業不能進一步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降本以及保障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那么銷售費用的高企會使得產品生產成本進一步抬升,從而侵蝕原有的利潤空間,近年來華熙生物的業績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一方面銷售費用在持續增加,另一方面產品毛利率走勢卻在不斷下滑。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累計支出達85.25億元,同期內的銷售費用率一度漲超60%,而凈利率卻從2019年的31%下滑至2023年上半年的13.71%,下滑速度之快也是令人咂舌。
如今的華熙生物似乎并不缺“名氣”,社交平臺上可以非常輕易搜到公司旗下各類“網紅產品”的種草推文,瀏覽量高的并不在少數,只是伴隨時間的推移,這些流量帶來的業績增長效果越來越小。
相比之下,一直堅守在B端市場的愛美客日子就要好過不少,通過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渠道的多元布局,公司整體的利潤空間正在穩步增加。數據顯示,愛美客每年的研發占營收比例在7%-8%,而華熙生物在5%-6%。
對華熙生物而言,to C可能是門好生意,但一定不是門“好做”的生意,華熙生物可能需要更深度地思考如何平衡營銷與研發之間的關系,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壁壘。
增長新曲線路在何方?
眼下,玻尿酸賽道日益擁擠,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無論是原料還是終端產品,價格都在逐年下降。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7-2021年,玻尿酸原材料的平均價格已由210元/克降至124元/克,降幅達40.95%,終端產品方面,價格已從2018年的每瓶約1557元降至2021年每瓶1111元,整體利潤空間大幅壓縮,這也使得做玻尿酸生意的企業們不得不加快思考企業未來該如何發展。
作為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不止一次強調,“華熙生物不是一家醫美公司,而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公司”,這表明,華熙生物要聚焦的,不是某個單品、某個環節,而是要做全產業鏈的布局和閉環生態的打造,而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無疑是對華熙生物“內功”的一場大考。
這幾年,華熙生物也確實一直都在努力尋找新的增長曲線,其中,食用級玻尿酸就是嘗試之一——2021年,華熙生物相繼推出“水肌泉”、透明質酸食品品牌“黑零”以及透明質酸果飲品牌“休想角落”,2022年,“水肌泉”推出新品類“玻尿酸蘇打氣泡水”,“休想角落”推出全2.0“夜帽子熬夜精華飲”系列5款產品。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業務并不能承接華熙生物的美好想象,在2022年僅實現營收0.75億,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收0.33億,相比于整體營收大盤,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不僅如此,該類業務產品還曾陷入過輿論旋渦,被質疑是“智商稅”,比如今年2月,上海市消保委官微就曾發文質疑“吃出水光肌”的玻尿酸食品的真實性,這也使得華熙生物這項業務未來的發展蒙上陰影。
當然,除了大眾化的產品探索,華熙生物也在探索醫美領域上游的前沿賽道。
2020年,華熙生物就曾高調宣布要轉型合成生物,在2022年上半年,公式通過收購益而康生物,正式切入膠原蛋白產業,2022年8月底,又發布膠原蛋白原料產品,宣布將對膠原蛋白全產業鏈進行布局。資料顯示,華熙生物目前已在合成生物領域投入近20億元。
雖然動作頻頻,但到目前為止,公司只有部分原料處于中試階段,在如今內卷加劇的生物賽道,華熙生物的優勢并不顯著,想要成為行業領跑者還尚需時日。
眼下,華熙生物正處在從快速增長到穩健增長的過渡期,在新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背景下,戰略轉向和業務改革都是必然之為。今年上半年,華熙生物推進“數字化轉型、組織能力提升、合規經營、安全運營和降本增效”五大戰略任務,通過完整的指標體系和系統的流程設計,驅動業務良性發展,通過組織能力支撐個人能力發揮,開啟“全面化”發展道路。
不難看出,公司也在試圖主動擺脫過去成功的路徑依賴并主動進行變革。
在全新的周期里,華熙生物又會打出怎樣的牌,講好屬于自己的“玻尿酸”新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