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治邦
某地產巨頭垮塌之后,事后分析來看,公司此前的高負債率和大手筆分紅像極了一場龐氏騙局,最終是大量債權人為這場龐氏騙局買單。
近期處于IPO中止狀態的福華通達化學股份公司(下文簡稱:福華化學),公司一方面意欲從市場大手筆募資27.51億元用作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又在上市申報前夜實施了26億元的分紅案。市場反饋來看,投資者主要是覺得公司吃相難看,大股東前腳從公司拿到了大筆的現金分紅,后腳又意欲從資本市場彌補缺額,相當于股東的分紅款變相來自于即將實施的IPO募資。
公開信息顯示,福華化學過去三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184.81、15.85億元、27.66億元,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42.98億元、87.12億元、95.29億元。上述數據來看,公司凈利潤增長遠高于營業收入的增長。雖說化工行業,但公司凈利潤波動如此之大,仍然讓外界詫異。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司的負債總額長期保持在100億元上下,資產負債率更是長期在80%附近。
在見證了某地產巨頭高負債背景下的高分紅,福華化學高負債、高分紅的動作難免讓人懷疑。同樣是重資產行業、高負債率行業,如前文提及的那樣,上述地產巨頭的利潤最終被證實包藏著較大的水分,在不具備分紅條件下,相當于變相從外部借錢來分紅。
在福華化學的申報稿中,公司強調上市前的分紅是為了解決系為了解決與控股股東等關聯方之間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問題。不過,這恰恰證明公司分紅是一不必要的動作。從邏輯上來說,資金占用問題是一本該解決的問題,為何要通過分紅來掩蓋資金占用問題?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占用的資金又流向了何方?
從申報稿呈現出的信息來看,福華化學的說法也很難完全支持。根據申報稿顯示,2022年期初,與福華集團的非經營性資金余額達4.7億元,與控股股東控制的德邦貿易則為1.45億元,與實際控制人張華的期初金額為278.61萬美元,而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在上述兩年的利潤分配中將遠超過資金占用的金額。
對比某地產巨頭的案例,福華化學過去兩年超40億元的利潤又是否真實?考慮到公司累計的負債金額和負債率并沒有大幅度的變化,公司過去兩年超40億元的凈利潤是否像某地產巨頭一樣包含著未知的財務風險。真正健康的分紅,應當是資產質量的改善與分紅安排成正比,不能為了分紅而分紅,更不能為了轉嫁風險而進行分紅。
換而言之,福華化學在負債壓力并未顯著改善的背景下,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卻借著分紅從中獲取了巨額財富,另一方面還將財務風險變相轉移至了資本市場。
申報稿進一步顯示,不僅股東可以變相從投資者口袋里掏錢,銀行也可以借著福華化學的這場IPO盛宴降低風險敞口。福華化學在申報稿中指出,公司部分募集資金將用作償還銀行貸款,以2022年12月31日合并報表口徑的財務數據靜態測算,若公司本次17.59億元募集資金償還公司的銀行借款,公司的借款將由 577,394.98萬元減少至40.15億元,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合并口徑)將由76.20%下降至62.73%。
福華化學的這場IPO之旅更像是一場掉期套現、風險轉移的盛宴,股東變相從投資者手中獲取分紅款、降低產業投資風險,銀行從投資者收錢降低風險,而一切的風險都將由廣大投資者買單。
在有了某地產巨頭的前車之鑒,對高負債率、高分紅的福華化學,外界自然有理由懷疑其上市的動機,甚至對其華麗的財務數據產生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