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李杭
編輯|黎廣
喀什,旅行者為了看它一眼,甘愿跨越大半個中國的邊境地區。
在新疆有句話“風光看喀納斯,人文看喀什噶爾。”還有一種說法是,“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不管是哪一句,都可以證明:喀什地區是新疆的一塊招牌。
今年以來,新疆旅游持續升溫。1—7月,新疆旅游人數超過1.4億人次,收入超過1407億元。
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喀什地區共接待國內游客180.01萬人次,相較2019年同期增長89.78%;實現旅游收入15.38億元,相較2019年同期增長62.07%。
假期過后,喀什依舊熱鬧不減。
游人們漫步在充滿異域風情的古城里,聽街巷里傳來民間藝人的彈唱,或者穿行在茂密的胡楊林中,飽覽美如幻境的迷人秋景。
“喀什古城里的彩虹巷有很多中老年游客在外面排隊等待進入拍照,非常熱鬧。”國慶后錯峰出行到喀什游覽的黃筱(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彩虹巷前人流如織 圖源:受訪者提供
一半自然,一半煙火;一半風景,一半繁華。穿越悠長的歲月,喀什一直是一個充滿魅力、令人難忘的地方。
越來越多人背上行囊,在喀什一眼萬年,然后在未來的時光中,無盡玩味。
喀什的風景,有多么極致
人們總說“北疆賞風景,南疆看風情”。但如果你去過喀什,就會發現南疆的風景同樣迷人。
喀什地區三面環山,一面敞開,北有天山南脈橫臥,西有帕米爾高原聳立,南部是綿亙東西的喀喇昆侖山,東部則是一望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景色,在喀什都能找到。
喀什地區風景 時代周報 潘展虹/攝
從喀什出發,沿著G314一路向西南行駛,海拔逐漸攀升,沿途風景也愈加迷人。這條路上,既有雪山冰川,也有峽谷湖泊,隨手一拍,就是一張完美的壁紙。
在離喀什市區150公里,海拔3300多米左右的昆侖山脈中,藏著一座美麗的湖泊——白沙湖。它的湖水碧藍沉靜,旁邊是散落一地潔白色的沙子,湖泊的遠處則是終年不化的雪山。
這汪湖水就像帕米爾高原流下的一顆藍眼淚,被雪山小心翼翼地捧在掌心。
順著這條公路再往前,就能看到帕米爾高原的第三高峰——慕士塔格峰。
它的山體看起來柔和而敦厚,幾乎是一個完美渾圓的覆缽形狀。它雄踞群山之首,是帕米爾最重要的地標,也被稱為“冰川之父”。
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山頂終年積雪,山間遍布冰川,綿延數十公里,蔚為壯觀。如果站在山頂俯瞰,能看到冰川如一條銀色巨龍般盤踞在高原之巔,氣勢磅礴。
到了夏季,覆蓋山體的冰川融化后,雪水不斷匯集,自高山流下,形成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等多條河流。河流經過的地方,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深秋季節,葉爾羌河畔的胡楊林便進入了最佳觀賞季節。從空中俯瞰,層層疊疊的胡楊林和靜靜流淌的葉爾羌河相互輝映,朦朧而又夢幻。
喀什地區胡楊林 時代周報 潘展虹/攝
從10月中旬開始,一棵棵姿態各異的胡楊樹漸次換上“金裝”,金色的葉片隨著秋風翩翩起舞,盡情展現著生命的律動。
看過綠洲大漠、胡楊冰川、雪山湖泊。回到喀什市區,一場日落同樣動人心魄。
喀什是我國最西部的地區之一,和東部地區有兩個小時的時差。早晨8點,當我國其他城市的打工人已經在地鐵上“人擠人”,喀什的人們還在溫柔的夢鄉。而晚上9點,我國大部分地方已經完全進入黑夜狀態,喀什的傍晚才剛剛來臨。
這意味著,如果你晚上10點半的飛機落地喀什,仍然能趕上一場日落。
當太陽逐漸落下,火光般的余暉鋪展開來,深邃的藍、壯美的金、絢爛的紅,在天空上一層層暈染,在墻壁上映射出屢屢霞光,只有親眼看到才能明白它的美。
在巴扎里感受喀什的風物
天山把新疆分為兩個部分,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北疆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和干旱性氣候,南疆則為暖溫帶干旱性氣候。
雖然地處干旱地區,但喀什幸運地擁有著葉爾羌河和克孜勒河兩大河流。這兩條河流的沖積,形成了大片的平原綠洲,讓喀什有了肥沃的土地,孕育出豐富的瓜果和遍地的牛羊。
而這些物產的交易中心,就是巴扎。
有人說,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它的菜市場,因為這是一個城市最市井、最接地氣的地方,也是最能體現當地人生活習慣的地方。而想要了解喀什,就一定不能錯過巴扎。
巴扎就是新疆人口中的集市、農貿市場。對于當地人來說,巴扎不僅僅是水果、蔬菜和其他產品的交易場所,更是社交中心,是音樂會場,是新疆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喀什的每個鄉都有自己的巴扎日,鄉鎮之間輪流錯開進行,所售商品各不相同。巴扎,就是喀什流動的盛宴。
從新鮮的葡萄、哈密瓜,到紅棗、巴旦木、核桃等各式干果,再到奶疙瘩、奶皮子等奶制品,就像那句老話一樣,在巴扎除了父母,你什么都可以買到。
喀什的石榴 時代周報 阿力米熱/攝
除了綜合性的巴扎集市,在新疆,不同的貨物也擁有著不同的巴扎,比如玉石巴扎、布匹巴扎和牛羊巴扎。
喀什的巴扎 時代周報 阿力米熱/攝
喀什的牛羊大巴扎主要進行牛羊、駱駝、騾子的交易,是喀什最大的牛羊及牲畜交易市場,也是整個南疆乃至亞洲最大的活牲畜交易市場。
對當地人來說,這是一次熱鬧的交易會。本著“保密原則”,買賣雙方在交易時會在中介的調節下快速比劃手指討價還價,等到價格達成一致,雙方會快速的成交,然后擁抱對方,一起哈哈大笑。
而對于游客來說,這則是一次新奇的體驗。“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看著周圍成群的牛羊,逛餓了之后,再走到旁邊冒著熱氣的攤位前,喝一碗熱乎乎的羊湯,那種感受真的很奇妙。”去喀什旅游過的小歐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到了晚上,喀什市里的夜市開始熱鬧起來,傳出混合著碳香與肉香的陣陣香氣。
在夜市,羊下水、烤肉和羊蹄是絕對的主角。路兩旁,翻滾著羊雜碎的大鍋隨處可見;燒得紅彤彤的碳上,一串串烤肉在師傅的手上上下翻飛;再往前,一個個羊蹄被碼成一座小山。
之后買一碗酸奶刨冰,喝一杯清爽的石榴汁,不帶走一身脂肪都是對新疆美食的不尊重。
去喀什古城里走走吧
如果說,不到喀什就不算到過新疆,那么不去古城也就不可能了解真正的喀什。
其實早在漢朝,喀什就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古代中西方文化匯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場所。
公元前128年,從大月氏返回的西漢特使張騫來到了喀什(當時稱為疏勒國)。他驚奇地發現,當時的疏勒居然同中原的城鎮一樣,有著繁華的街道和店鋪。
張騫的見聞被寫進了《漢書·西域傳》。從漢朝的“疏勒國”,到唐朝的“伽師城”,再到宋元的“喀什噶爾”,喀什成為絲綢之路上最美麗最繁華,最具詩意和傳奇色彩的城市。
2100多年以來,喀什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是古代絲綢之路北、中、南線的西端總交匯處,古代四大文明的交匯點,是中西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
喀什成為各方通道的匯聚點,變成南疆重鎮,與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學術著作《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特指漢代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歐亞交通道路;1936年,李希霍芬的學生斯文赫定出版了《絲綢之路》一書,“絲綢之路”這一名詞逐漸為學界及大眾所接受并傳播開來。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陜西、甘肅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到達敦煌,敦煌的西邊,有兩個關,一個是玉門關,另一個是陽關。
出這個兩個關分別都可以進入西域,但是走的是兩條不同的道。出玉門關,走的是西域北道,經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緣進入西域;如果從陽關出去,走的是西域南道,經由昆侖山脈的北麓進入西域。
不過,不管走哪一條路,最終想要穿過西域,去到中亞,向西方前進,最終都要經過喀什,從帕米爾高原翻過。
正因為如此,喀什成為了中外商人云集的國際商埠,素有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的稱號,至今仍然保留著不少古代絲綢之路興盛時期的特色建筑和文化。
而如今,行走在喀什古城的街道里,仍然可以窺見當年熱鬧的景象,錯落層疊的古屋,墻壁上五彩斑斕的彩繪,小巷里不時傳來民間藝人的彈唱,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現在喀什古城內的游客特別多,也多了很多網紅店。”在黃筱眼里,喀什古城內也沾染了網紅的氣息。
不過,在新疆人潔妮看來,流量可以給喀什帶來發展,并且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喀什在絲綢之路中的地位的形成,就是因為有川流不息的商人和游客造訪,在沉靜了幾百年之后,當人潮再度涌入這個城市,能否容納這么多人是一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喀什究竟應該呈現哪個時代的喀什特色給人們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