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政策護航之下,“險資版ABS”延續了去年的發行熱度。
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下稱:中保登)披露,今年以來,保險資產支持計劃已登記54只,登記規模累計2836.01億元,有望續創去年熱度。2022年,中保登共注冊通過65項資產支持計劃,注冊規模總計3044.93億元。
就今年登記情況看,6月以來,資產支持計劃登記數量明顯提速。今年前5個月,中保登僅登記19只產品,合計規模1120億元;6月至今則已有登記資產支持計劃35只,規模合計1716.01億元。

13家設立資產支持計劃的機構中,華泰資產、大家資產、建信保險資管、百年保險資管、民生通惠資產、平安資產、國壽投資和光大永明資產年內累計登記資產支持計劃規模均達到200億元以上。
其中,華泰資產登記數量最多,累計登記規模也最大,8只合計規模470億元;民生通惠資產登記7只,但合計規模267.2億元,相對較小;百年保險資管平均單只規模最大,達到72.5億元。
此外,百年保險資管、華泰資產、大家資產、建信保險資管和國壽投資登記的單只資產支持計劃規模均為100億元,為年內單只最大創設規模。
“主要是監管比較支持。”滬上一保險資管公司陳女士向界面新聞表示。
按照《資產支持計劃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定義,資產支持計劃業務,是指保險資管公司等專業管理機構作為受托人設立支持計劃,以基礎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面向保險機構等合格投資者發行受益憑證的業務活動。

由于資產支持計劃本質為資產證券化的一種,因此也被稱為“險資版ABS”,又因保險資管公司主要通過中保登開展上述業務,因此也有“保交所ABS”之稱。
整體上,“險資版ABS”起步較晚,規模占比也低。《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發展報告(2023)》就顯示,同期資產支持計劃規模占保險資管公司各類業務總規模比重僅0.63%。
不過,伴隨近年來政策端的持續發力,資產支持計劃的發展已逐漸駛入快車道。2019年6月,原銀保監會發文確立資產支持計劃實行“初次申報核準、后續產品注冊”制度;2021年9月,銀保監會進一步將資產支持計劃調整為“初次申報核準、后續登記制度”,注冊制到登記制的改變,也大大提升了“險資版ABS”的發行效率。

中保登平臺顯示,從2019年(首單項目注冊年份)到2022年,保險ABS注冊單數分別為8單、24單、37單和65單;登記規模分別為115.01億元、712.77億元、1562.40億元和3044.93億元,登記呈現出爆發態勢。
在增量經濟走向盤活存量經濟的大環境下,“險資版ABS”發展顯著提速。
“資產支持計劃作為一種新型融資工具,不僅能夠盤活存量資產、助推經濟結構和金融市場轉型發展,也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調整負債結構。”人保資本信用風險評估部嚴素華此前發文表示。
泰康資產副總經理、基礎設施及不動產投資中心負責人李振蓬近期媒體接待會上也提到,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具有穩定現金流特征的存量資產為基礎而發行,其特征符合保險資金的投資需求,能一定程度上增厚保險資金的收益水平。
從底層基礎資產來看,中保登要求,資產支持計劃的基礎資產主要涉及債權、收(受)益權及權益類資產。其中,債權包含金融及融資租賃債權、企業應收賬款債權、不良資產重組債權、信托貸款債權等;收(受)益權包含高速公路、供水、供電等未來經營收益權、信托受益權、私募基金份額收益權等;權益類包含未上市公司股權。
需說明的是,根據監管定義,區別于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ABS(下稱“交易所ABS”)定位為“標準化資產”,“險資版ABS”則被定義為非標資產。并且由于缺少掛牌轉讓平臺以支持線上轉讓交易,業內也多認為“險資版ABS”流動性風險較高。
今年3月3日,中國證監會指導證券交易所制定《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指引》,優質保險資管公司獲準管理人身份參與“交易所ABS”以及REITs業務。
10月13日,國壽資產、泰康資產、太保資產、人保資產、平安資管作為業內首5家保險資管公司拿到試點資格。
過往,保險資管公司只能以投資人身份參與“交易所ABS”以及公募REITs業務。此次首5家機構拿到試點資格后,保險資管則正式完成了ABS、REITs業務的全產業鏈參與。
人保資產在拿到試點資格后表示,作為資產證券化管理人及投資者的雙重身份深度參與資產證券化業務,能更好地拓寬發展空間和產品結構,“非標+標”有機結合,可為客戶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提升保險資金的配置效率和效果。公司也將加大創新力度,布局優質資產,以高質量金融服務做好實體經濟的服務支撐。
“險資以前就一直配過交易所ABS,現在保險資管又可以拿著管理人牌照,做一樣的資產,還可以有管理費收入,一舉兩得。”此次接收采訪的陳女士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