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越來越多商界領袖來到匈牙利,表示我們支持繼續保持全球聯系、支持加強同中國的經濟交流,但我們自己的政府沒有,我們該怎么辦?”10月23日,匈牙利國際事務與貿易研究所(IFAT)總裁帕平(Gladden Pappin)在北京的一場論壇后對界面新聞說。
“不幸的是,我無法為他們說話,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政府。我只能說,匈牙利的大門絕對是敞開的。但我認為,越是在這樣的時代,跨國公司們越有必要一起倡導共同繁榮這件事。如果人們(總是)談論脫鉤和去風險,那么這實際上會增加全球供應鏈中企業的風險。”他表示。
10月23日-24日,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全球智庫創新年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歐洲以及其他地區的近100位智庫專家交流全球趨勢的前沿觀點,制定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
在24日的論壇上,中國商務部歐洲司原司長孫永福指出,中歐經貿合作越來越受到雙邊政治關系、意識形態、人權因素的影響,當然美國因素對中歐經貿合作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對于雙邊關系,歐盟強調矛盾多,強調合作少,這對雙邊務實合作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
在論壇后的采訪環節,帕平對媒體表示,當許多國家都在談論脫鉤和去風險時,就會陷入“我們外交部長曾說的‘真正的風險是去風險’”這一局面。
帕平領導的IFAT是匈牙利總理府所屬智庫,接受匈牙利外交與貿易部管理,研究領域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安全和外交等事務。
他在采訪中也對中東局勢不穩表達了關注。雖然“無法預測任何關于戰爭的事情”,但是帕平指出,即便導致沖突的原因眾多,比如歷史因素、文化分歧、地緣政治的不同理解、資源沖突等,但是沖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誤解和缺乏聯系的基礎上。而經濟上被切斷的東西越多,誤解的可能性就越大,貧困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仍在發酵中的巴以沖突是最新的風險。關于這場戰爭的經濟影響,布魯金斯學會全球經濟與發展項目高級研究員布拉德福德(Colin Bradford)對界面新聞表示“不太確定”。但是與經濟影響相比,更令他擔心的是沖突發展成另一場地區戰爭及其帶來的政治影響。
“我不太明白哈馬斯的行為動因,我可以理解以色列人的報復動因,因為他們的家人和人民遭受痛苦。但報復不僅不能緩和局勢,還可能導致緊張局勢再次加劇。我不是說不要這樣做,我要說的是這樣做的時候要保持小心。”他說。
布拉德福德同時表示,這個世界不需要戰爭,需要的是減少軍事行動,需要更多安全和投資,需要增加能夠影響人們生活事務的投資,比如社會變革、環境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更大投入。
世界秩序正在演變,多種危機成為新常態。
“歐洲發生了烏克蘭危機,中東也出現很多流血事件,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沖突會非常危險,特別是有一些大國牽扯進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正以不恰當的方式牽扯進來,”美國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班多(Doug Bandow)在論壇上說,“亞洲方面也存在問題,且危機是有風險的。另外,不僅大國競爭,中等國家的競爭也越來越多,比如朝鮮和伊朗,這都是一些潛在的風險。這確實成了一種新常態。”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跨國公司如何做決策?
“我認為首先必須評估你所處的行業,以及供應鏈涉及的國家對全球化的承諾如何。你拿出全球地圖,看看哪些部分將繼續開放,哪些部分可能開始關閉,你就會知道,應該在哪里分配商業投資。”帕平對界面新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