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第六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昨日下午揭曉,1994年出生的作家楊知寒憑借《一團堅冰》斬獲獎項,并獲得3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獲獎作品于2022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其他四部入圍短名單的作品分別是:費瀅《天珠傳奇》、寧不遠《米蓮分》、邵棟《空氣吉他》和王若虛《狂熱》。
獲獎作品:寫普通人不得不面對的時刻
楊知寒出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階段。小說集《一團堅冰》被出版方宣傳為“小說版《漠河舞廳》”。在頒獎禮現場,楊知寒說,這本小說集里的內容“有一些很不愉快,有一些比較溫暖”,“人生有很多苦與樂同時出現的時刻,我想要寫一些普通人不得不面對的時刻,想要讓那些笨拙的人也有表達自己的機會。”她說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人的情感,寫作時不會考慮“東北”的框架。
評委葉兆言坦言,開始讀《一團堅冰》的時候有點累,但讀后覺得眼前一亮,覺得“這本書即使最低限度我也要把它弄到前五名”。小說中有很多令他印象深刻的細節,一處是老虎把人的鼻子舔掉了,另一處是和尚在特別冷的天氣里穿單衣念經,滿頭是汗。對于這些情形,作者沒有進行過多的描寫,反而寫得非常平淡,“這讓我很吃驚。因為自己這一代的作家很可能會抓住這些細節去放大的。”在他看來,整個小說集里的故事雖然是分散的,講述著不同空間的不同故事,但是總的來說,“這本書是可以揉在一起的”。
評委唐諾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形容《一團堅冰》讀起來比較費力氣,因為小說“永遠在同一個頻率上高速進行”,像公路殺手,缺乏遠近、停歇、徘徊。

楊知寒 著
譯林出版社 2022
作品趨勢分析:類型化顯著,關注生計問題
本屆文學獎的評委們還分析了長名單的“類型化”趨勢。唐諾稱,有大量類型小說進入了本屆的長名單,有些幾乎是純粹的類型小說,有些則使用了重要的類型因素,這一點與六年前他擔任第一屆文學獎評委時有很大不同。

評委李翊云談到,在20年前自己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大家還是在寫傳統的嚴肅文學,但現在美國很多年輕學生都在寫類型小說。她說,每個作家都在制造自己的小的空間,分界線不必很清晰。但是不少年輕的作家既沒有生活經驗,也沒有很多閱讀經驗,就會傾向使用很容易的框架,即類型文學的框架,比如美國就有很多人在寫反烏托邦小說。“不論什么類型文學,寫得最好的都是很好的,但是寫得不太好的就變成了一種逃避——不需要很多閱讀和生活經驗,就可以坐在家里制造一個空間,”李翊云說。
唐諾以勞倫斯·布洛克、勒卡雷為例,指出類型小說寫到極致會比一般小說寫得更好。類型作家甚至比嚴肅作家更用功、更專業,因為這個封閉的天地里布滿了知識的細節,比如謀殺案需要懂化學、機械、驗尸的細節等,所以現在正統小說家“不小心就會變成最不用功的人”。但他也提到,“類型小說的天花板比較低。”唐諾在初選作品中看到,一些作品用到了密室等類型小說的特殊設定,“和真實生活的接軌比想象得要困難。”而在西方推理小說中,和正統小說接軌較好的是寫實的硬漢派推理,“錢德勒曾經說,達希爾·漢密特把尸體交回到有理由殺人的人手中,而不是僅僅提供一具尸體而已。”在入圍初選的《白鳥墜入密林》等作品中,唐諾發現了很多和真實生活無法接軌的情況。
“科幻、推理等類型小說會受到影視較大的支援,可能會對大陸的書寫風貌造成較大的改變。”唐諾指出,類型化可能會成為大陸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這體現了作家在經濟收益和書寫條件的變化中受到的沖擊。李翊云也認為,文學和電影、游戲還是應該有所區別。她說,如果作家頭腦里有個屏幕,在那里可以看見所有的故事和情節,這樣很難創作出很好的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要討論內在的東西,而不是外在顯示出來的東西。”
除了類型化的趨勢之外,李翊云還談到了此次擔任評審感觸頗深的一點,很多作品是在講述生計的問題,涉及到如何謀生、如何租房和如何分遺產,這些話題可以成為一個年代的“marker”(標記)。此外,也有很多年輕作家非常有野心,想要在小說中建立起非常大的系統,在美國很少有人會這樣寫。唐諾也認為,大陸題材豐富,故事很多,所以經常會停留在“大敘事”的題材之下,好像可以一路寫下去,但“盡管它們仍然動人,但畢竟是重復的”,小說并不能只依賴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