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時浩
編輯|韓迅
10月18日,恒生前海基金發布公告稱,恒生前海恒生滬深港通細分行業龍頭指數基金(以下簡稱“恒生滬深港通細分行業龍頭”)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終止恒生滬深港通細分行業龍頭基金合同有關事項的議案》,該基金10月19日起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這就意味著該基金即將清盤。
與此同時,博時基金也發布公告稱,博時安譽18個月定開債因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自即日起進入清算程序。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10只基金清盤,其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合計清盤數量創近五年新高。這些清盤的基金中,有的基金經理因為產品全部清盤而面臨沒有產品可以管理的情況;有的基金經理上任僅37天,產品就遭到清盤。
清盤導致基金經理“無基可管”
1998年3月,國內兩只封閉式基金率先成立,也拉開了中國公募基金的大幕,盡管當年底國內公募基金產品僅有5只,但是二十五年之后,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基金產品數量已經突破了1萬只。
但是,基金投資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最近幾年,公募基金產品的清盤愈演愈烈。
早在2012年,市場就曾呼吁監管層解決迷你基退出機制的問題,此后也傳出監管層嚴格規范“迷你基金”數量的政策,不過一直未形成明確的公開正式文件。直至2014年初,全市場迷你基數量首次超過百只,并于當年8月誕生了中國公募行業主動退市的首例基金。
隨著國內公募基金改革全面推進,基金產品近年來清盤的數量也不斷攀升。
對于清盤的原因,有基金從業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公募產品加速清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過多迷你基會影響基金公司新發產品的審批速度,在當前的監管要求下,如分級基金、短期理財等類型的產品受到政策制約,運作難度不斷加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生命周期,若不能成功轉型則只能清盤。此外,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會拖累基金凈值表現,基民持基體驗較差,一些長期業績不佳的基金會遭到投資者大額贖回,從而導致規模過小清盤。“
截至2023年9月22日,恒生滬深港通細分行業龍頭登記在冊的基金份額總數約為 5666.75萬份,而在2020年5月成立之際,該基金的募集份額合計約41798.01萬份。
除去恒生滬深港通細分行業龍頭,楊偉在恒生前海基金共計管理過 3 只基金產品(多種份額合并計算),另外兩只分別是恒生前海港股通高股息指數、恒生前海中證質量成長。
令人驚詫的是,恒生前海港股通高股息指數、恒生前海中證質量成長已經終止運作,分別進入到清算階段。加上此次恒生滬深港通細分行業龍頭的清盤,楊偉在恒生前海基金將面臨“無基可管”的窘境。
10月18日,博時基金發布公告稱,博時安譽18個月定開債因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自即日起進入清算程序。博時安譽18個月定開債成立于2015年12月23日,基金經理為程卓。成立初始的博時安譽18個月定開債規模一度超過25億元,但在今年上半年末,該基金份額只剩下1.71億元,較此前高點大幅縮水超90%。
不只是恒生前海基金、博時基金,2023年以來,還有不少基金經理,上任后產品很快就遭遇了清盤。這些基金經理中,浦銀安盛盛毅一年定開債基金經理陶祺,上任后僅有37天相關產品就被清盤。
浦銀安盛盛毅一年定開債成立于2020年9月17日,作為一只發起式基金,產品初始份額約為2.1億份,根據相關法規,發起式基金若成立滿三年其規模未達到2億份,將進入清盤程序。
2023年在1月31日,陶祺接任運作浦銀安盛盛毅一年定開債,最終,因產品規模過小,產品于2023年3月9日進入清算程序,相比其他發起式基金提前半年進行了清盤。
與浦銀安盛盛毅一年定開債情況類似的還有銀河恒益混合,該基金最后一任基金經理何晶今年3月24日剛剛上任,5月17日銀河恒益混合就被清盤,何晶任期不足兩個月。其實,銀河恒益混合這只偏債基金,2022年10月12日才剛剛宣告成立,從出生到清盤,全部周期也只有7個月。
今年已有超過210只基金清盤
越來越多的迷你基金面臨清盤壓力。一般而言,規模低于2億元成立門檻的基金被稱為迷你基金,而低于5000萬元的基金則碰觸了相關法規設定的清盤警戒線。
2014年首只公募基金產品主動清盤以來,不僅拉開了公募基金行業主動清盤的序幕,也使得該行業從2017年開始,每年清盤的基金數量都超過百只。
從清盤數量來看,2018是基金清盤的高點。數據統計顯示,全年基金清盤數量達到428只,創歷史新高。2019年至2021年,隨著市場轉暖,清盤基金數量相比2018年有所降低,但總體依然呈現上升趨勢,三年間清盤數分別達到132只、173只、250只,
2022年,公募基金數量突破一萬只,與快速增長的產品總數相對應的是,迷你基金的清盤持續加速,共有375只基金在當年相繼清盤。
從產品類別上看,在2022年清盤的基金中,股票基金有78只,混合基金有149只,債券基金有135只。另有五只FOF基金臨近年末選擇清盤,包括景順養老2045、國聯安安享穩健等。按月份進一步細分,11月和12月清盤基金最為密集,分別有55只、58只基金選擇清盤。
過往趨勢上,早前清盤的基金多數是機構定制的債權類基金,即使是2022年,在全部清盤產品中也有超過3成比重為固收類基金,但在2023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則一反常態成為重點清盤領域。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10只基金清盤,其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合計清盤數量創近五年新高。
雖然近年來清盤基金數量不斷增長,但對于行業發展而言并不一定是壞事,有基金經理告知時代周報記者,“通常來說,基金清盤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遭到清盤的產品往往是不受市場歡迎的基金,面對市場數萬款良莠不齊的產品,通過清盤可以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此外,清盤基金增多,也會倒逼基金公司提升研究和投資能力,進而實現全行業良性發展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