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紀瑤
近日,詐騙又盯上公募公司了。
10月23日,中加基金公告稱,近期關注到有不法分子冒用中加基金名稱,假扮為公司客服人員,以協助婚戀網站清退回款的名義建立微信群并引導投資者下載“中加合辦”APP,通過“先購買基金后提現回款”的方式騙取投資者錢財。中加基金提醒投資者,請務必提高警惕,切勿相信此類不法行為和不實信息,切勿輕易透露個人信息或支付任何可疑費用,不要點擊來源不明的鏈接、下載來源不明的APP或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圖片,保護自身財產安全,謹防上當受騙。

本月,還有多家基金公司發布“打假”公告。
10月17日,中科沃土基金公告稱,近期,中科沃土基金發現有冒用“中科沃土基金”的名義或假冒公司員工提供非法證券咨詢服務等手段實施非法證券活動、詐騙等不法行為。
10月11日,泓德基金公告稱,近期,泓德基金發現社會上有不法分子冒用“泓德”、“泓德合辦”及其工作人員的名義,通過誘導投資者點擊來源不明鏈接及下載手機客戶端(App)等渠道,冒用公司名義出售產品,進行非法集資詐騙活動,騙取投資者錢財。10月10日,長盛基金、合煦智遠基金、京管泰富三家機構也發布了此類公告。
年內,包括南方基金、工銀瑞信、富國基金、銀華基金、信達澳亞、大成基金、華泰柏瑞等多家基金公司均發布了詐騙風險提示公告,提醒投資者提高警惕,并維護好自身權益,并在公告中強調了各自公司的法定名稱和官方聯絡渠道,包括官方網址、客服電話、微信服務號和微信公眾號等。
此外,還有多家頭部基金公司在官方平臺進行防詐騙教育。
某公募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APP詐騙是不法分子最常用的行騙伎倆,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暫未運營自家公司的APP,不法分子在基金公司無防備之處,竊取他人財產。
除了對基金公司的投資者下黑手,不法分子甚至還冒充國家機關、監管機構。
今年6月,不法分子偽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金融債券”信息及圖片,并在網絡上傳播。對此,財政部在官網上聲明,財政部發行的債券均為國債,且1997年后已不再發行實物國債,因此不存在金融債券。同時,提示投資者通過財政部官網查詢國債發行相關信息。
7月,證監會召開2023年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明確“進一步加大資本市場防假打假力度”。
上述公募人士表示,投資者首先一定要從基金公司官站或者Wind這類金融平臺公告欄等正規途徑查詢信息的準確度;其次,購買基金要通過正規渠道,查詢產品備案,核實人員資質。若收到電話或短信,一定要確認是否來自官方客服。若要求輸入密碼或轉賬信息,需加強警惕,另外也需要加強假冒電話信息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