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四少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布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規范電視直播頻道業務秩序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指出,當前,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違規合作、電視機廠商與地方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違規合作,通過開放的公共互聯網渠道開展“互聯網電視直播”等業務,一些地方已發生了重大播出安全事故,直播節目源來源不明、非法插播風險高、公共互聯網傳輸節點多易受攻擊等已構成對電視安全播出的重大風險,嚴重影響廣播電視意識形態安全。
通知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實際上,關于網絡電視涉嫌違法違規的話題,老生常談。近年來,互聯網電視的誕生,以及基于網絡電視的各種畸形的商業模式,正在阻礙了社會輿論的正常傳播,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埋下隱患。
因此,《通知》還指出,為深化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工作,規范廣播電視傳播秩序,要按照“遏制增量、治理存量”的原則,堅決遏制“互聯網電視直播”業務增量,確保電視業務的意識形態陣地安全。國家廣電總局的一紙文件,也讓一直以來的行業亂象,無處藏匿。
① OTT直播涉嫌違規侵權,灰色地帶無處藏匿
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視頻及數據服務業務,也被業內稱為OTT業務,按照《通知》內容,目前一些從事OTT業務的互聯網公司,正是違法違規的重災區。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8月底,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布了《關于停止發展違規互聯網電視直播業務新增用戶的通知》。
而本次相關部門對“互聯網電視直播”的再次叫停,也是近幾年來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直播業務的首次公開“表態”,措辭也十分嚴厲。由此可見,對OTT直播亂象進行治理,已刻不容緩。
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此前一直“心存僥幸”的互聯網電視直播業務,已經在政策層面被“判了死刑”,除了被明確定性為違規業務外,可能還在法律層面,存在侵權風險。
據媒體報道,對于OTT業務涉嫌侵權,全國已有20余家省級廣播電視臺、臺新媒體機構聯合發布了《電視頻道聯合維權聲明》,對電視頻道內容被OTT公司侵權聯名維權。而且,剩余省份的廣播電視臺也正在加入維權行列,一場關于追究互聯網電視直播侵權行為的法律斗爭就此展開。
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機構已下定決心,堅決打擊此類違法違規行為。而OTT直播涉嫌違規播出不合法的內容,以及侵權地方電視臺內容版權的灰色地帶,也將無處藏匿。
② 天下苦網絡電視“久矣”,套娃式收費亂象或被終結
實際上,自從有了網絡電視,一些智能電視廠商也卷入了這場“是非”,甚至整個網絡電視行業也因為其商業模式混亂、且各自為政而烏煙瘴氣。各種亂象同樣亟待治理,甚至刻不容緩。
首先,電視“套娃”收費問題由來已久,已引發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關注。正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楊國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傳送的有線電視、通過電信運營商專網傳送的IPTV、通過互聯網傳送的互聯網電視OTT形成了三大體系,一方面滿足了群眾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多種市場主體不同程度參與電視的播送和收費,造成了“套娃”收費等問題,給人民群眾帶來困擾。
值得一提的是,TCL、海信等為代表的傳統品牌電視廠商,也是這次整改的“重點對象”。據消費者反饋,此類業務給消費者看電視的各種操作帶來了嚴重影響,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更是差到極致。
例如,有位網友表示,家里購買的是相對傳統的海信品牌電視,但是在收看節目時,與一些主打網絡電視功能的產品,在本質上并沒有太大不同,甚至在收看央視、各省的衛視時,也設置了收費、開通會員等各種門檻。
因此,網友也吐槽稱:“電視與網絡均已付費,觀看各大地方衛視的免費節目,居然還需要另外收費?”很顯然,這種情況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合規,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而由于智能電視廠商以及網絡電視運營商的“貪婪”,電視節目中隨處可見的各種廣告,更是讓消費者基本難以非常連貫完整的看完一個節目,體驗之差,確實令人難以忍受。
為了應對這樣的行業亂象,8月中旬,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消費者協會等有關單位,在北京召開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復雜工作動員部署會。
消息傳出后,網友均拍手稱快,甚至用“終于等到了”來形容對行業監管“新政”的期待,由此也也足見,網友早已對這種行業亂象深惡痛絕。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各大網絡電視廠商、電視節目內容運營平臺各自為政、相互競爭,甚至連傳統的電視廠商也被迫陷入內卷,而最終的“受害者”卻是消費者。
據了解,以TCL、海信為代表的許多知名電視廠商生產的智能電視,都有自己的影視內容平臺,而由該類電視廠商提供的影視內容,就需要付費購買其會員才能觀看節目。
除此以外,以愛奇藝為代表的第三方視頻內容平臺,同樣也在變著花樣來向用戶收取會員費,而且,在消費者并沒有完全明白這些會員權益所包括的內容時,還存在著不同來源的內容,均需要付費的情形。由此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僅是高昂的電視觀看成本,更會浪費消費者大量的操作時間,嚴重影響電視的使用體驗。
而由于體驗差,消費者的付費意愿并不強,所以很多網友調侃,如今的電視機,幾乎成了客廳的裝飾品,而琳瑯滿目的會員服務,也就形同虛設,只能收割一些特別需要觀看電視的人群。
例如,河南的鄭女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自己曾在家里的電視上購買了價值248元的愛奇藝會員,用于觀看電影,但令鄭女士不解的是,當她想看兒童視頻時,卻發現自己還需支付一筆99元的會員費用。
鄭女士無奈地表示,后來她點開首頁發現,電影是愛奇藝的,電視劇是騰訊的,兒童視頻是小米的,每個觀看項目都有不同的公司收費。
據媒體報道,很多電視機搭配的娛樂影視專區為內置服務,用戶收看視頻需要開通會員。
關于消費者是否可以只購買一種會員服務,就可以觀看電視內的所有付費內容,相關銷售人員則表示,可以購買平臺自帶的聚合會員,聚合會員下包含多家視頻App的服務,“但聚合會員比較貴,一年五百多,分開付的話比較劃算。”
由此可見,各種收費服務琳瑯滿目,對于消費者而言并不透明。而如此收費亂象,顯然是任何一個普通用戶都難以接受、難于理解的。
因為,網絡上呼吁各大平臺形成統一戰線、共同經營管理視頻內容的呼聲越來越高,行業亂象整頓也刻不容緩。
網絡電視整頓新規出臺,以及一些整改措施開始相繼落地后,業內人士認為,屬于網絡電視野蠻生長、瘋狂收割韭菜的時代即將成為過往。而隨著行業監管趨嚴,一些以拓展付費會員為目的商業活動,也將被重拳遏制。
可以預見,在這樣的監管重壓之下,過去的行業灰色地帶將逐漸消失,一些違法違規平臺,甚至會因為踩踏監管底線,而徹底“涼涼”。
③ 比亂收費更可怕的,是破壞社會秩序
如《通知》所言,OTT等電視節目存在內容源來源不明、非法插播風險高、公共互聯網傳播節點多易受攻擊等潛在問題。
例如,信息安全問題就是網絡電視最大的風險之一,根據中國通信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電視數量超過10億多,將近8成以上的電視系統正在非法采集用戶的隱私數據。
雖然在電視畫面中,有各種信息安全提示,但是如果消費者不點擊同意的話,根本就無法觀看想要觀看的節目。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據業內專業人士透露,就連我們在家里常用的手機投屏功能,也存在一定的信息泄漏的風險。
除了信息安全以外,網絡電視帶來的更可怕的影響還在于,一些未經嚴格審核的違法違規內容,將會控制輿論導向,影響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尤其是電視作為一個家庭客廳的中心,是青少年極易接觸的內容載體,一旦未經嚴格審核的網絡電視內容、OTT直播內容通過網絡電視大肆傳播,將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讓年輕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被扭曲,危害社會穩定。
實際上,網絡電視企業及視頻內容運營商的貪婪成性,正在破壞行業生態,引發消費者的集中抵制情緒。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的電視銷量同比下降了12.2%,預計全年的銷量將跌破3000萬臺。
在這樣的行業趨勢下,甚至有些互聯網電視企業的出貨量,甚至已被傳統電視企業趕超,海信電視重新奪回了國內電視市場的第一名,而TCL、創維等傳統電視企業的銷量也有所增長。
不過,當傳統電視廠商也加入了互聯網電視的混戰之后,消費者的集中抵制,恐怕也會無濟于事。因此,國家從政策、法律層面進行集中治理,可謂順應民心、順應潮流。而在監管趨嚴,行業走向規范化發展的趨勢之下,肅清行業亂象,也勢必如同當年的“雙減”政策,形成雷霆萬鈞之勢。
人們需要什么樣的網絡電視?
不可否認,網絡電視的出現,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必然,而升級后的智能電視,其設計初衷同樣是為了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和便利性,原本應該利大于弊。
但是遺憾的是,在商業利益、巨頭資本的博弈之中,在電視行業的市場化進程中,其發展軌跡已經扭曲變現,甚至與人類最初研發此類產品的初衷,南轅北轍,不僅使用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體驗越來越差,從而也導致消費者投入的金錢成本與時間成本,與享受到的服務不成正比。
由此來看廣大消費者集體抵制網絡電視、各種視頻會員平臺,也合情合理。可喜的是,目前的行業亂象,已經引起了國家廣電總局等監管部門的注意與高度重視,各項監管新政也在通過選擇“試點”的方式逐步推進。
今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密集開會商討網絡電視行業的治理對策,也釋放出強烈信號:屬于網絡電視野蠻生長、利益至上的市場化時代即將結束,而行業走向規范化發展已是必然。可以預見,一切違法、違規的互聯網電視商業化運營,以及貪婪成性的商業模式,也將因此而被終結。
而在這樣的利好消息來臨之時,全社會也都在呼喚一個健康向上的電視行業,以及舒適的居家消費體驗。希望這類企業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早日覺醒,尊重消費者,還人們在家看電視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