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氪新消費 寶璐
編輯 | 黃曉軍
聞香煮茶,人生樂雅。
提起“香”字,如今多是香水、香薰、香氛等化學香品當道,但而中華傳統的天然香文化,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
熱播古裝劇《夢華錄》中的焚香點茶,就是經典的宋式美學之一。
宋時,中國的香道文化發展到極致。只因宋人對香有一種執著,不僅宮里設立制香工坊,宋朝的達官貴人家中也設有香藥局。
彼時上流階級的日常生活中,香爐中的名香必須一天二十四小時保持燃燒,不可間斷。且對香品的要求甚高,無論焚香的作用如何,所用的香品都必須經過精心調制,稱之為“合香”。
宋朝士大夫群體流行焚香,許多我們熟悉的宋朝名人,如蘇軾、黃庭堅、李清照、陸游,不僅喜歡燒香,且也都是制香的高手。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就是全國乃至全球香料貿易的最大集散地。發展至今的福建市永春縣,仍然香氣繚繞,是如今的“中國香都”。
永春縣所生產的1000多種香品,在國內市場銷售覆蓋率達80%以上;在同以佛教為主的東南亞地區,每3根篾香就有1根來自永春,還有許多篾香香品已經在泰國大王宮和韓國青瓦臺里廣泛使用。
而今,這縷香氣的全產業鏈產值已經突破百億元人民幣,為永春縣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01、永春制香史
永春的篾香起源于定居泉州的阿拉伯蒲氏家族后裔。
清順治三年,蒲家后裔為躲避戰火,遷徙到了永春縣的漢口村,隨即傳入了制香技藝。自此,貧困小山區永春縣命運的齒輪才開始了轉動。
蒲氏后裔進入永春后,正逢清朝實施禁海的政策,香料進口的途徑被切斷,經營的生意只能由原本的倒騰香料轉變為手工制香,且必須要尋找本土香料。恰好漢口村植作條件優越,能為制香生產提供可用原料,十分適合制作篾香。“篾”即為竹骨。
靠著永春豐富的竹林資源,當地人以細小的竹篾為骨,將香料研成粉末后均勻涂于篾骨,是為永春篾香。
這種篾香隨著當地家庭作坊越開越多,產量越來越大,并開始操辦制香廠,發展集體經濟。
彼時漢口村的兩個生產小隊東拼西湊了716元的“天使資金”,1976年7月,漢口制香廠正式投產,不過廠里只有6個人。篾香很好賣,經過兩年的苦心經營,制香廠里的利潤,一年有將近2萬元錢,比從前一個生產隊整年的收益還多。
1980年,永春篾香迎來了走出福建的機會。當時村中一戶人家的親戚從廈門回村探親時,發現漢口大隊所生產神香的香味獨特,是海外市場所沒有的,如果能將本地的香做成出口生意,應該會拓寬出很大的銷路。
但村里目前生產的香距離出口商品的標準還差得很遠,為了生產出合適的樣品,村民外出買制香用的黏粉,要先騎五個小時的自行車,再走二十幾公里的山路。早上五點多出發,往往剛到采購地兒就天黑了,兩天一夜的折騰,也只能馱回四五十斤原料。就這樣經過不斷改良,做了六次打樣,永春的篾香終于達到了出口樣品的標準。
次年,永春的篾香以廈門土畜產進出口公司以“天女牌千支香”、“紅燈牌神香”等商標出口貿易,香品遠銷東南亞、韓國、甚至日本神社,成為當年永春縣出口貿易的大宗農產品。
自此,永春篾香由家庭散戶自產自銷轉變為以出口為主的規模生產。同一時期,村辦集體制香廠招收培訓了數百個制香師傅,成為日后興辦個體、私營和股份制香企的骨干力量,形成了集體、民營香企并存發展的局面,直至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到了1994年,漢口村成為永春縣第一個“億元村”,其所屬的達埔鎮整合全鎮香業資源,建設了中國篾香城,于2010年初投入生產,永春成為中國首個國家級制香基地。
而整個永春縣的篾香經濟的規模,也從2012年的10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74億元,再到如今的百億元。
02、線香的掣肘
千禧年后,國內外香業市場的容量翻漲了十幾倍,永春涌現出了如漢口制香廠、彬達、興隆、聯發、金豐、興全、百軒、達盛等一批規模較大的制香企業。
隨著這些天然香企業的成長,西方化學香的勢頭來得更加兇猛,國內目前的傳統天然香市場在對陣中一直處于落后狀態。
今年上半年,國內唯一一家上市企業,古城香業,發布了其2022年的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7,309,994.20元,較上年17,952.35萬元減少4,221.35萬元,同比減少了23.51%;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9,305,055.47元,同比減少了40.32%,銷量、利潤雙雙下滑。行業中最游刃有余的龍頭企業尚且如此,其他的中小企業更加艱難。
傳統天然香的香道文化雖然也是中國數千年的重要傳承之一,但從阿里研究院對于國潮文化的報告數據來看,搜索的十大中國元素中,茶道,服飾,刺繡,京劇都有提及,卻并未見香道文化的身影。比起其他傳統文化又在近幾年重新翻紅,香道似乎已經難見其蹤跡。
實際上“香”是一種很容易影響消費者的東西。國際品牌大師Martin Lindstrom的研究指出:“人的情緒有75%是由嗅覺產生的。人對照片的回憶在三個月后只剩下50%,但是回憶氣味的準確度缺高達65%。”香道文化的主要感官刺激看在于嗅覺。
而這樣的優勢,傳統香幾乎占不到什么好處,全給化學香做了嫁衣。
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洋香水進入國內的時期,尚未濺起什么波瀾。傳統香還是有著絕對的市場優勢,大到祭祀,小到家用的檀香與蚊香,皆是固體線香的市場。彼時國內唯有六神、隆力奇等花露水制造商勉強算得上做“香味”生意的,至于香奈兒、迪奧、愛馬仕等國際品牌的洋貨香水則是被奉為超級奢侈品的存在,平常百姓根本不會去消費。
2014年以后,國內的消費者才算有了開始用香的習慣。不但荷包鼓了,一眾平價海外香薰品牌如紅極一時的祖馬龍、橘滋等也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加上互聯網渠道的鋪開,以香薰為代表的化學液體香氛,開始擠占傳統天然固態香的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20212年我國香氛市場品牌中,迪奧、香奈兒、祖馬龍市占率位列前三名,總份額超過40%。
不只有海外品牌的獨占鰲頭,國產品牌也開始入局發力。頭豹研究院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2年,國內香薰企業注冊數量逐年遞增,年復合增長率達將近30%。
放眼整個“香氣”市場,以香薰為代表的家居香氛開始成為市場的新藍海。據《香薰品類消費洞察報告》顯示,線上香薰用品的消費近三年持續走高,人均消費頻次明顯提升,行業正在爆發。前有知名國際品牌搶占市場,后有各大擁有美妝背景的大企業入局做新品牌,再加之雨后春筍一般的新銳國貨們。
而線香卻由于其需要燃燒擴香的特性,很難進入普通消費者的家門,要么在祭祀需要時購入進行使用,要么在寺廟內供香客使用,或者在公眾場合如酒店、商務會所等使用。
C端消費者這一塊,幾乎等同線香完全進入不了的市場。加之新世代的消費者對于傳統香的認知基本還只停留在祭祀、上香等使用場景,可以說永春在2014年成為“中國香都”的時候,就和整個傳統香市場開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了。
03、亟待轉型的傳統香
從永春篾香看整個國內市場,同樣存在著許多問題。
更冷水的是,國內的傳統固態香,也呈現品牌效應微弱的現象。永春的篾香雖在產品上有名,但卻沒做出幾個叫得上名的品牌。
略微諷刺,從中國學去“香文化”的日本,卻有著許多“香”的百年品牌。
日本的香道源自唐送時期中國香文化,目前國內香文化已經式微的時候,中國的香文化卻在日本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演繹成了日本香道。不僅成為了日本上流社會活動雅集一部分,與日本茶道、日本花道一起,被并稱“三雅道”。
日本香堂NipponKodo、香彩堂、鳩居堂……等百年制香品牌,不僅在日本家喻戶曉,甚至在中國也是名列前茅的制香品牌,甚至超越中國自己的制香品牌。國內唯一一家上市的“香”企業,只有一家古城香業。
以至于在中國的C端傳統香市場,卻是以日本的香品牌為尊。在國內的網購平臺上,銷量最高的品牌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日本國;而在國外,中國游客對于日本香的購買力也十分驚人。
以擁有430年歷史的“日本香堂”為例,根據日本新華僑報報道,其年銷售量可達23萬箱以上,以致業界驚呼中國游客的“爆買”,使得日本香品的銷售額呈現井噴之勢。且中國游客對于日本香品的購入不僅連年翻番,更是出手闊綽,十幾甚至數十萬日元的香品也能閉眼就入。因為對“香道”最感興趣、造詣最深的就是中國人。歐美人需要文化教育以及逐個步驟的解釋,從一說到十。而中國人卻是一點即通,只要說到一,就能自動領會到十。這給日本業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品牌認可度上不敵日本,消費者偏好度上不敵洋香水,國內傳統香需要找到新的出路,但產業的轉型路上盡數都是暗礁,國內“香”市場的供應鏈尚且還不夠順滑,時常面臨卡脖子的問題。
新的消費者們嗅覺閾值被越拉越高,不再青睞麝香桂皮,轉而喜愛香精香料。但國內將近八成的香精香料市場,都掌握在歐洲上市公司手里。其中,奇華頓、芬美意、國際香精香料公司(IFF)、德之馨、曼式這五大香精公司占據了全球香精香料行業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成本最高的還不是原料被卡,而是搭配原料的優秀調香師更是鳳毛麟角。一位調香師的培養,比培養一個宇航員還難,專業的調香師,全球只有400位。
因此,日本有為香道文化專門設置的學科分支,而我們國內對于“香”行業人才的培養還尚未形成氣候,有自主研發能力的香精香料公司寥寥無幾,專研的也是食品、日化類的添加香精。
由此可見,國內的香產業上游實力還有待提升,如果自研香型,會投入高昂的成本,且消費者不一定買賬,如果選擇與國外巨頭合作,首先源頭不在自己手里不穩定,其次便是粘板上的魚,任人開價。
而且傳統香所用的中式香料并不是尋常的化學香料能替代的,因為不是穩定的化學合成物,天然香材的氣味會受到生長、采摘、天氣等太多因素的影響,興許來自兩棵樹的桂皮的味道也會不一樣,故此生產標準也無法統一明確。
例如曾經知名品牌“野獸派”的一款“桂花烏龍”香氛,被曝與“名創優品”的某款同類香型產品為同一代工廠生產,但價格卻相差了14倍之高,一時的輿論翻車鬧得沸沸揚揚。
所以市面上的國產香,即便是國貨品牌,也甚少會涉足東方香調的產品,幾乎都是做西洋香調的香氛。
好在永春也有一批中小規模的制香企業已經開始加快轉型,快速拓展其他使用場景。把傳統的朝拜、祭祀用香向功能香、保健香等方向轉型。例如從雪梨香等“花香”入手,到開發無煙塵的“金香”,再到“艾草香”等功能香、養生香。
永春香城與福建中醫藥大學合作,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創新相結合,研發了一批具有保健等新功能的香產品,創新類產品豐富后,市場訂單也在逐漸增加。為了發展保健香、養生香,永春的龍頭企業彬達制香廠,聯合福建醫科大學證實了“烏沉香”的功效,如殺菌、凈化空氣等,并結合科技創新,開發了運用于汽車、家居等領域的產品,如車載用香。
就養生香而言,養生香以往多用的是香囊或熏香,現在也被研發轉型為固態的香珠,便于把玩,甚至設計成各種掛飾、書簽,或制成香磚等,就能把平時不常使用的傳統香帶入日常。永春的香氣傳承,同樣隨之氤氳萬里。
參考文獻:1.國產香薰困在“籠”中:殘酷的浪漫生意
2.正本清源:探索香道的中國起源
3.中國四大制香基地丨永春:一支香“點燃”一個產業|永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