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宋涵
曾經炙手可熱的險企股權,如今無人問津。百年人壽二股東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新光控股)因破產重整,其所持百年人壽4億股權被拍賣。然圍觀者多,無一報名。
成立14年的百年人壽正在脫離正常運營軌跡,公司治理頻遭拷問。股權分散且質押、凍結比例較高;董事長、總裁核心崗位長期空缺;凈利波動大,償付能力直逼監管紅線。
重壓之下的百年人壽,下一步該如何破局?
股權問題突出
近日,阿里拍賣平臺掛出百年人壽4億股權將被新光控股管理人拍賣的消息。據網站顯示,此筆股權拍賣競價周期為1天,自2023年10月30日10時至2023年10月31日10時,起拍價和評估價一致為6.92億元。
截至2023年10月19日,此次拍賣已吸引1500多次圍觀,只是尚無人報名。
該筆股權持有人為百年人壽第二大股東新光控股,目前該筆股權質押于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拍賣源于新光控股破產重整。據悉,2019年4月9日,新光控股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向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2019年4月25日,經法院裁定受理新光控股破產重整申請。
近些年,受宏觀經濟影響以及行業形勢所迫,保險股權進入冷凍期,股權拍賣流拍的不在少數。除了標的股權比例較小不受關注外,保險公司經營實力也是投資者考慮的重點因素。
百年人壽此次股權拍賣結局還未可知。
百年人壽成立于2009年6月,是東北地區首家中資壽險法人機構。公司股權較為分散,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股東總計17家,其中,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東有8家。
公司股東帶有濃厚的“地產系”氣息。第一大股東為大連萬達集團持股比例11.55%,大連融達投資、新光控股、大連一方地產、江西恒茂房地產、大連城市建設集團、科瑞集團、中國華建投資控股7家并列第二大股東,分別持股10.26%。
同時,公司股權架構并不樂觀,近8成股權處于質押、凍結狀態。其中,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東,除大連融達投資股權正常外,無一逃脫質押、凍結命運。
除此之外,公司股權轉讓計劃多次流產,大股東深陷股權糾紛。
今年3月,裁判文書網揭開了大連萬達集團和中國聯合實業之間的股權糾紛,2019年12月27日雙方簽訂《股份轉讓協議》約定萬達將百年人壽9億股轉讓給中國聯合實業,中國聯合實業向萬達支付27.18億元。然轉讓款支付后,卻未獲得相應股權。
2018年,同樣是大股東大連萬達集團為降低負債率欲轉讓所持百年人壽全部股權給同是地產巨頭的綠城中國(03900.HK)。不過因監管未批準,該筆股權轉讓以流產告終。其后奧園集團也曾擬收購百年人壽3家股東合計13.86%股權,結果也未獲成功。
百年人壽股權相繼經歷被質押、凍結、拍賣,可以說是行業保險股權遇冷的縮影。究其原因,既有國資股東響應號召回歸主業的決心;也受保險公司轉型承壓、經營不善,股東投資回報下降、低于預期的影響。
總裁、董事長任職迷霧尚待官方揭曉
百年人壽治理隱患除股權問題突出外,長期領導班子不齊,管理層混亂也是其一。
自2012年公司首位董事長兼總裁何勇生卸任后,2012-2018年歷經了曹湛、鄒水平、單勇3位總裁。
自2021年7月,單勇辭去百年人壽總裁職務后,遲遲未選出新總裁。半年內臨時負責人倒是換了2名,由彼時副總裁孫曉紅換成于衛紅。
其中,部分負責人履歷有“污點”。例如孫曉紅、單勇、曹湛三位高管在其他險企部門都曾因業務違規被銀保監會給予行政處罰。其中,在單勇任期內,百年人壽曾因存在超范圍進行股票投資問題,被采取行政監管措施,三個月內不得新增股票投資業務。
《全球財說》注意到,短短一年時間,副總裁數量由2022年初的4人減少到如今的2人,僅余白云飛、榮紅兩位,減少人員為莊粵珉和孫曉紅。
此外,除了總裁核心崗位空缺,董事長職務亦然。
第一任董事長何勇生自2012年卸任后,又于2021年2月卸任董事職務。同年,萬達“老將”劉朝暉任公司執行董事,外界曾傳言稱其有望接任公司董事長一職。不過,目前何勇生仍為公司法人代表。
今年,百年人壽執行董事再添一員。2023年2月,公司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選舉王新浩擔任董事會執行董事,其任職資格尚待核準。
此后相繼有媒體報道稱,臨時負責人于衛紅已離開百年人壽,原太保壽險副總經理戴文浩加入百年人壽擬任總裁,浦發銀行原副行長王新浩將出任百年人壽董事長。
然而百年人壽兩個重磅級人物亮相,公司卻悄無聲息。《全球財說》查找公司官網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相關模塊,一無所獲。且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網站分別搜索“戴文浩”、“王新浩”詞條與百年人壽也并無聯系。這使得百年人壽人事變動再增添一絲不確定性。
經營不善
一般來說,險企負責人頻繁變更、決策者長期空懸,或影響公司日常戰略和經營。
事實上,百年人壽如今處境艱難。
按照公司慣例,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發布時間往往會較上市公司半年報早一步,一般于7月底發布。然而直至2023年10月19日,公司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仍未有動靜。
不過,從今年一季報也不難看出,百年人壽到了“舉步維艱”的時刻。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延遲披露更像是個信號。
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48.21億元,同期凈利虧損10.5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公司凈資產為-4.20億元,已經正式邁入“資不抵債”困境。
最近一年,百年人壽凈資產流失較快。由2021年第四季度凈資產81.66億元,降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3.23億元,僅一年凈資產縮水超9成。
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在投資端折戟。凈資產收益率為-2106.87%,總資產收益率為-0.41%,投資收益率為0.87%,綜合投資收益率為1.05%。
百年人壽業績承壓,并非一朝一夕。
近5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迅速擴張,凈利卻未同步且起伏較大。
2018-2022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規模分別為385.65億元、456.41億元、538.86億元、568.18億元、529.16億元。同期,凈利僅為6.86億元、2.23億元、8.02億元、5.88億元、-27.10億元。
這主要源于激進的產品策略,使得業務規模快速提升同時,營業支出中退保金和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占了大頭。
近5年,公司退保金分別為115.90億元、136.41億元、42.07億元、84.35億元、178.36億元。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分別為201.41億元、235.79億元、443.96億元、409.68億元、339.96億元。
適逢2022年股債雙殺,險企普遍投資端失利。百年人壽不幸在列,2022年末其凈資產收益率-64.94%,總資產收益率-1.11%,投資收益率3.98%,綜合投資收益率2.05%。
負債端和投資端雙雙受挫,使得2022年百年人壽凈利巨虧27.10億元。
此外,公司業績承壓連帶償付能力吃緊,甚至逼近監管紅線。
2023年第一季度末,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4.43%;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02.59%。
報告明確表示,預計下個季度償付能力將繼續下滑。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至55.48%,綜合償付能力率下滑至100.06%。
根據監管標準,險企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由此可見,公司償付能力即將觸發監管紅線。
同時,公司償付能力遠低于行業平均水準。
根據國家監管總局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末,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0.3%,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5.7%。人身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0.9%;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9.7%。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操作風險中公司治理方面漏洞,公司2022年全年四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均為C級。
(注:保險風險等級分ABCD,不同等級有不同的監管措施,A級風險最小,等級越靠后,保險公司風險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