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我們并非夜以繼日地披著人性過活,而是在瞬息間邂逅自身人性 | 一周新書推薦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我們并非夜以繼日地披著人性過活,而是在瞬息間邂逅自身人性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唐諾、韓國文學、鋼的城、沒有面目的人、祖蔭下、兒童共和國、朝鮮飲食、鳥兒歌唱……

圖片來源:Mohamed Nohassi Unsplash

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求劍:年紀·閱讀·書寫》

唐諾 著
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2023-10

“刻舟求劍。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們想用它來找掉落時間大河里的某物。”《求劍》是作家唐諾的全新作品,收錄了23篇以“年紀、閱讀與書寫”為主題的散文。逐年增長的年紀,迫使作者者時刻面對日益年輕的世界。唐諾用“年紀”這一獨特視角,帶我們進入伍爾夫、昆德拉、屠格涅夫等人的世界。

年紀的話題從日常生活浮現。早上坐在咖啡館書寫時,唐諾發現自己總置身于年輕人和年輕話題中。閱讀上,他也不常遇見比自己年紀更大的人了。書中人物和書寫者的年輕容顏、年輕思維方式,以及對老年和死亡的猜想,有時令他忍不住要插嘴,不是的,不是這樣的,等你年紀走到那一刻你想的不會是這些。周圍的動植物、店鋪、商家,他都能知道它們的來歷包括可能的未來命運,對于一些年輕的小咖啡館,他也說得出它們何時開張,將來何時消失。事實上,老的不止是人,連居住的房子也老化了——以至于近些年幾乎沒有安靜的日子,總是這家沒修補完又是另一家。而在這幢建于1971年的房子里,唐諾的妻子——同樣是作家的朱天心,完成了她的第一本小說集《昨日當我年輕時》。

《光之護衛》

[韓]趙海珍 著 梅雪 譯 
驚奇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10

《光之護衛》是韓國作家趙海珍的第三部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了九篇作品,包括榮獲李孝石文學獎的《散步者的幸福》。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客居他鄉、無所依靠的游客、非法入境美國的阿根廷清潔工、無力謀生的失意哲學家與努力專注于活著的感覺的中國留學生。

為何會著重描寫這些身處不穩定境遇中的角色?在訪談中,作者回答,因為當過多年大學老師,知道教書這件事有多么不穩定,所以才會書寫被校方裁掉只得在便利店打工的哲學講師。類似的角色還有沒機會拍片的電影導演、受挫的藝術家、不知何時會失去賴以生計的飯碗的臨時職員等。

“在我四十歲之后,我更加意識到這樣的不穩定,也因此將更多注意力放到這類自由落體中的角色身上。我也觀察到我生活中有很多人看上去體面,但其生活隨時都有可能脫軌。”趙海珍說。我們并非夜以繼日地披著人性過活,而是在瞬息間邂逅自身人性。這個瞬間就是她在小說中試圖捕捉的。 

 《鋼的城:美國銹帶興衰史》

[美]加布里埃爾·維南特 著 劉陽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3-10

匹茲堡曾經是美國的經濟中心與“工業心臟”,其鋼鐵制造業在20世紀初期繁盛一時。然而它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去工業化浪潮中逐漸衰落,與此相伴的則是醫療照護經濟的蓬勃發展。

照護經濟繁榮景象的背后是醫療工作者過度的勞動、極低的薪資與不被承認的社會權利。當下,資本的積累越來越與勞動就業分離,利潤集中于并不大規模雇傭的企業,勞動更加集中于低毛利行業。而醫療護理正屬于高就業、低利潤的行業,雇主通常通過提高價格和壓低工資來維護經營狀況。 

醫療護理作為本書的主題貫穿始終。作者揭示了鋼鐵業的衰落和照護經濟的興起對工人階級的生存境遇與生活方式產生的顛覆性影響,并進一步分析這種影響如何放大了工人群體內部的性別與種族分化,以及這種分化如何以潛在的方式影響并重構美國經濟與政治的未來。

《沒有面目的人》

[美]理查德·桑內特 著 周悟拿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10

在一個心浮氣躁、只看眼前的社會中,我們如何判斷哪些是自我內在的持續價值?這是新興的彈性資本主義(flexible capitalism)帶來的問題。在本書中,作者論述在“彈性資本主義” 制度下,工人必須靈活行事,對隨時出現的變化持開放態度,不斷承擔風險,不再依賴規定和正式程序。隨著這種對彈性的強調,工作(work)本身的意義以及我們用來形容的詞匯也隨之改變,事業(career)為職務(job)所替代。

這種制度會很自然地引發焦慮,因為人們并不知道哪些風險能得到回報,也不清楚該踏上哪一條道路。 過去,社會底層人民通過時間的積累積攢經驗、增加儲蓄、購買房屋,這條路徑是固定而清晰的。現在,人們的生活卻越來越動蕩不安,他們擔心喪失會輕易失去對生活的掌控,而這種恐懼深植于過去不穩定的工作經歷中。

作者理查德·桑內特,社會學家,現為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和麻省理工學院城市研究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社會學、藝術、家庭、觀念史與身體史。主要著作有《再會,公共人》《眼睛的良心》等。

《祖蔭下:傳統中國的親屬關系、人格和社會流動》

[美]許烺光 著 王燕彬 譯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3-9

家庭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理解中國社會,解決中國問題,離不開對“家”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許烺光基于云南西鎮的深入田野調查,在《祖蔭下》一書中勾畫出一個社區中的中國傳統家制與倫理。本書挖掘中國社會體系中文化與人格的復雜關系,并闡發父子一體與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構成。其中,整體的社會文化和個體的社會行動均以“祖蔭”為核心。祖蔭下的觀念與生活形塑了諸多人格類型,奠定了社會基本結構,貫徹于整個中國的過去與現在。

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亦是作者在國立云南大學的“引路人”(20世紀40年代初,許烺光博士畢業后應費孝通之邀到云南大學任教)。他如此評價本書道,“用來自民族志的資料論說了中國人生活中祭祀祖先儀式中香火延續的觀念及它代表的親屬制度的歷史性。”

作者進行田野調查時,通貨膨脹十分嚴重。40年代抵達西鎮時,當地物價約為1937年的15倍。在第二次訪問結束時,物價已經飆升200倍。許烺光在前言中寫道,對研究而言,通貨膨脹其實并不完全是壞事,“因為它把學者的生活水平降到了與勞動者、小商販持平的境地(如果不是更低的話),從而消弭了人們對于學者的敬畏之情以及面對知識分子的傳統自卑感。”

《小孩共和國:二戰遺孤的社會實驗》

[法]薩米埃爾·布雄 [法]馬蒂亞斯·加爾代 [法]馬蒂娜·呂沙 著 馬雅 陳秋含 譯
萬有引力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3-9

二戰期間,歐洲各國出現了大量的“兒童村”,它們接收受戰爭影響的兒童,并在新教育和“恢復”的旗幟下,用新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重建身心。這種人道主義援助與教育烏托邦相輔相成。教師、牧師、醫生在緊急情況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啟發,建立了兒童團體“小孩共和國”。戰后在種種問題的困擾下,“小孩共和國”的教育理念重新被激活, 孩子們揮舞起鐵鍬和鎬頭、錘子和抹刀,耕種土地,建造村莊;他們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無論他們稱它為“聯合委員會”“市政委員會”還是“工會”等);孩子們還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隊”、合作社、報紙,甚至他們本“國”專有的貨幣。

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推廣這種自治的教育模式,舉辦了一場重要會議。本書圍繞這次會議,重回這些“小孩共和國”的組織者、建設者曾經置身的歷史現場,追蹤他們的教育實驗經歷,揭示不同時期“小孩共和國”的親歷者的社會背景和意識形態。書中的孩子們經歷了戰爭的痛苦,比那些相對沒有經歷過同樣程度的困難和危險的孩子成熟得更快。

《飲食中的朝鮮歷史》

[韓]宋永心 著 陳曉菁 譯
啟真館 |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3-9

李氏朝鮮500多年的歷史,奠定了現今韓國的文化及生活樣貌。本書借由明太魚干、白菜泡菜、血腸、綠豆煎餅等食物,講述了與李氏朝鮮政治史、生活史、時代面貌、鄉土史、身份階級等相關的知識。其中,食物與階級的一章尤為有趣,駝酪粥、神仙爐屬于最高統治者的御膳桌,牛腸和血腸從貴族飲食演變為庶民菜肴,班家牛骨湯、市場湯飯為有限貴族與忙碌的百姓共享。綠豆煎餅向來被視為一種窮人食物,據說朝鮮時代每逢饑荒之年,權貴家族就會把綠豆煎餅施舍與窮人。

綠豆煎餅作為窮人食物的觀念在韓國解放后變得根深蒂固。結束征召與流亡的人們回到漢城之后,必須想辦法賺錢——成本最低的生意就是販賣便宜的綠豆煎餅了。這種煎餅的貧窮色彩還與一個故事有關,相傳貞洞地區有許多貧困家庭聚集,而窮人家中經常有壁虱出沒,所以這里叫做“壁虱溝”,這些人賣的煎餅因為長得像扁平狀的壁虱,被叫做“壁虱煎餅”。貧窮與虱子有關,這來自于生活常識,也有心理想象的成分。 

《12只鳥兒,治愈你:大自然的幸福課堂》

[英]查理·科貝特 著 曾心儀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2023-10

倉鸮是大自然的無聲殺手;云雀的啼鳴聲如同金湯力,也是眾多作家的繆斯;毛腳燕、家燕、雨燕的出現,意味著夏天的到來……本書作者、英國前記者查理·科貝特經歷了喪母之痛,他一度焦慮、抑郁,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快樂。當他躺在山坡上淋著細雨時,云雀的啼鳴聲拯救了他。

本書從科普和人文觀鳥的角度介紹了12種鳥的外觀、習性和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包括云雀、歐亞鴝、喜鵲、翠鳥、倉鸮等),并從個人經驗,總結了在何時何地能觀賞到什么鳥,是一部輕松有趣的鳥類文化史和觀鳥指南,既適合對觀鳥感興趣的入門者,也適合資深觀鳥者閱讀。本書插圖由版畫家Sarah Young制作,以版畫形式刻畫出每一種鳥兒的可愛模樣。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我們并非夜以繼日地披著人性過活,而是在瞬息間邂逅自身人性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唐諾、韓國文學、鋼的城、沒有面目的人、祖蔭下、兒童共和國、朝鮮飲食、鳥兒歌唱……

圖片來源:Mohamed Nohassi Unsplash

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求劍:年紀·閱讀·書寫》

唐諾 著
理想國 | 北京日報出版社2023-10

“刻舟求劍。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們想用它來找掉落時間大河里的某物。”《求劍》是作家唐諾的全新作品,收錄了23篇以“年紀、閱讀與書寫”為主題的散文。逐年增長的年紀,迫使作者者時刻面對日益年輕的世界。唐諾用“年紀”這一獨特視角,帶我們進入伍爾夫、昆德拉、屠格涅夫等人的世界。

年紀的話題從日常生活浮現。早上坐在咖啡館書寫時,唐諾發現自己總置身于年輕人和年輕話題中。閱讀上,他也不常遇見比自己年紀更大的人了。書中人物和書寫者的年輕容顏、年輕思維方式,以及對老年和死亡的猜想,有時令他忍不住要插嘴,不是的,不是這樣的,等你年紀走到那一刻你想的不會是這些。周圍的動植物、店鋪、商家,他都能知道它們的來歷包括可能的未來命運,對于一些年輕的小咖啡館,他也說得出它們何時開張,將來何時消失。事實上,老的不止是人,連居住的房子也老化了——以至于近些年幾乎沒有安靜的日子,總是這家沒修補完又是另一家。而在這幢建于1971年的房子里,唐諾的妻子——同樣是作家的朱天心,完成了她的第一本小說集《昨日當我年輕時》。

《光之護衛》

[韓]趙海珍 著 梅雪 譯 
驚奇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3-10

《光之護衛》是韓國作家趙海珍的第三部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了九篇作品,包括榮獲李孝石文學獎的《散步者的幸福》。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客居他鄉、無所依靠的游客、非法入境美國的阿根廷清潔工、無力謀生的失意哲學家與努力專注于活著的感覺的中國留學生。

為何會著重描寫這些身處不穩定境遇中的角色?在訪談中,作者回答,因為當過多年大學老師,知道教書這件事有多么不穩定,所以才會書寫被校方裁掉只得在便利店打工的哲學講師。類似的角色還有沒機會拍片的電影導演、受挫的藝術家、不知何時會失去賴以生計的飯碗的臨時職員等。

“在我四十歲之后,我更加意識到這樣的不穩定,也因此將更多注意力放到這類自由落體中的角色身上。我也觀察到我生活中有很多人看上去體面,但其生活隨時都有可能脫軌。”趙海珍說。我們并非夜以繼日地披著人性過活,而是在瞬息間邂逅自身人性。這個瞬間就是她在小說中試圖捕捉的。 

 《鋼的城:美國銹帶興衰史》

[美]加布里埃爾·維南特 著 劉陽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3-10

匹茲堡曾經是美國的經濟中心與“工業心臟”,其鋼鐵制造業在20世紀初期繁盛一時。然而它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去工業化浪潮中逐漸衰落,與此相伴的則是醫療照護經濟的蓬勃發展。

照護經濟繁榮景象的背后是醫療工作者過度的勞動、極低的薪資與不被承認的社會權利。當下,資本的積累越來越與勞動就業分離,利潤集中于并不大規模雇傭的企業,勞動更加集中于低毛利行業。而醫療護理正屬于高就業、低利潤的行業,雇主通常通過提高價格和壓低工資來維護經營狀況。 

醫療護理作為本書的主題貫穿始終。作者揭示了鋼鐵業的衰落和照護經濟的興起對工人階級的生存境遇與生活方式產生的顛覆性影響,并進一步分析這種影響如何放大了工人群體內部的性別與種族分化,以及這種分化如何以潛在的方式影響并重構美國經濟與政治的未來。

《沒有面目的人》

[美]理查德·桑內特 著 周悟拿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3-10

在一個心浮氣躁、只看眼前的社會中,我們如何判斷哪些是自我內在的持續價值?這是新興的彈性資本主義(flexible capitalism)帶來的問題。在本書中,作者論述在“彈性資本主義” 制度下,工人必須靈活行事,對隨時出現的變化持開放態度,不斷承擔風險,不再依賴規定和正式程序。隨著這種對彈性的強調,工作(work)本身的意義以及我們用來形容的詞匯也隨之改變,事業(career)為職務(job)所替代。

這種制度會很自然地引發焦慮,因為人們并不知道哪些風險能得到回報,也不清楚該踏上哪一條道路。 過去,社會底層人民通過時間的積累積攢經驗、增加儲蓄、購買房屋,這條路徑是固定而清晰的。現在,人們的生活卻越來越動蕩不安,他們擔心喪失會輕易失去對生活的掌控,而這種恐懼深植于過去不穩定的工作經歷中。

作者理查德·桑內特,社會學家,現為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和麻省理工學院城市研究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社會學、藝術、家庭、觀念史與身體史。主要著作有《再會,公共人》《眼睛的良心》等。

《祖蔭下:傳統中國的親屬關系、人格和社會流動》

[美]許烺光 著 王燕彬 譯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3-9

家庭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理解中國社會,解決中國問題,離不開對“家”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許烺光基于云南西鎮的深入田野調查,在《祖蔭下》一書中勾畫出一個社區中的中國傳統家制與倫理。本書挖掘中國社會體系中文化與人格的復雜關系,并闡發父子一體與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構成。其中,整體的社會文化和個體的社會行動均以“祖蔭”為核心。祖蔭下的觀念與生活形塑了諸多人格類型,奠定了社會基本結構,貫徹于整個中國的過去與現在。

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亦是作者在國立云南大學的“引路人”(20世紀40年代初,許烺光博士畢業后應費孝通之邀到云南大學任教)。他如此評價本書道,“用來自民族志的資料論說了中國人生活中祭祀祖先儀式中香火延續的觀念及它代表的親屬制度的歷史性。”

作者進行田野調查時,通貨膨脹十分嚴重。40年代抵達西鎮時,當地物價約為1937年的15倍。在第二次訪問結束時,物價已經飆升200倍。許烺光在前言中寫道,對研究而言,通貨膨脹其實并不完全是壞事,“因為它把學者的生活水平降到了與勞動者、小商販持平的境地(如果不是更低的話),從而消弭了人們對于學者的敬畏之情以及面對知識分子的傳統自卑感。”

《小孩共和國:二戰遺孤的社會實驗》

[法]薩米埃爾·布雄 [法]馬蒂亞斯·加爾代 [法]馬蒂娜·呂沙 著 馬雅 陳秋含 譯
萬有引力 |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3-9

二戰期間,歐洲各國出現了大量的“兒童村”,它們接收受戰爭影響的兒童,并在新教育和“恢復”的旗幟下,用新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重建身心。這種人道主義援助與教育烏托邦相輔相成。教師、牧師、醫生在緊急情況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啟發,建立了兒童團體“小孩共和國”。戰后在種種問題的困擾下,“小孩共和國”的教育理念重新被激活, 孩子們揮舞起鐵鍬和鎬頭、錘子和抹刀,耕種土地,建造村莊;他們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無論他們稱它為“聯合委員會”“市政委員會”還是“工會”等);孩子們還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隊”、合作社、報紙,甚至他們本“國”專有的貨幣。

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推廣這種自治的教育模式,舉辦了一場重要會議。本書圍繞這次會議,重回這些“小孩共和國”的組織者、建設者曾經置身的歷史現場,追蹤他們的教育實驗經歷,揭示不同時期“小孩共和國”的親歷者的社會背景和意識形態。書中的孩子們經歷了戰爭的痛苦,比那些相對沒有經歷過同樣程度的困難和危險的孩子成熟得更快。

《飲食中的朝鮮歷史》

[韓]宋永心 著 陳曉菁 譯
啟真館 |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3-9

李氏朝鮮500多年的歷史,奠定了現今韓國的文化及生活樣貌。本書借由明太魚干、白菜泡菜、血腸、綠豆煎餅等食物,講述了與李氏朝鮮政治史、生活史、時代面貌、鄉土史、身份階級等相關的知識。其中,食物與階級的一章尤為有趣,駝酪粥、神仙爐屬于最高統治者的御膳桌,牛腸和血腸從貴族飲食演變為庶民菜肴,班家牛骨湯、市場湯飯為有限貴族與忙碌的百姓共享。綠豆煎餅向來被視為一種窮人食物,據說朝鮮時代每逢饑荒之年,權貴家族就會把綠豆煎餅施舍與窮人。

綠豆煎餅作為窮人食物的觀念在韓國解放后變得根深蒂固。結束征召與流亡的人們回到漢城之后,必須想辦法賺錢——成本最低的生意就是販賣便宜的綠豆煎餅了。這種煎餅的貧窮色彩還與一個故事有關,相傳貞洞地區有許多貧困家庭聚集,而窮人家中經常有壁虱出沒,所以這里叫做“壁虱溝”,這些人賣的煎餅因為長得像扁平狀的壁虱,被叫做“壁虱煎餅”。貧窮與虱子有關,這來自于生活常識,也有心理想象的成分。 

《12只鳥兒,治愈你:大自然的幸福課堂》

[英]查理·科貝特 著 曾心儀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2023-10

倉鸮是大自然的無聲殺手;云雀的啼鳴聲如同金湯力,也是眾多作家的繆斯;毛腳燕、家燕、雨燕的出現,意味著夏天的到來……本書作者、英國前記者查理·科貝特經歷了喪母之痛,他一度焦慮、抑郁,找不到生活和工作的快樂。當他躺在山坡上淋著細雨時,云雀的啼鳴聲拯救了他。

本書從科普和人文觀鳥的角度介紹了12種鳥的外觀、習性和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包括云雀、歐亞鴝、喜鵲、翠鳥、倉鸮等),并從個人經驗,總結了在何時何地能觀賞到什么鳥,是一部輕松有趣的鳥類文化史和觀鳥指南,既適合對觀鳥感興趣的入門者,也適合資深觀鳥者閱讀。本書插圖由版畫家Sarah Young制作,以版畫形式刻畫出每一種鳥兒的可愛模樣。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施秉县| 乌兰浩特市| 宁海县| 红桥区| 资源县| 邳州市| 汤原县| 西城区| 宁城县| 招远市| 嘉兴市| 广饶县| 井陉县| 天峨县| 阿拉善左旗| 塔河县| 双桥区| 北安市| 宣恩县| 哈密市| 嘉峪关市| 明溪县| 日土县| 天全县| 南丰县| 长宁区| 共和县| 仙游县| 宁化县| 吉首市| 额敏县| 甘德县| 西平县| 翁牛特旗| 德钦县| 广安市| 上犹县| 乳源| 祁阳县| 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