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虎財經 漫步恒天
近日,戰略投資的“火”燒到了自動駕駛領域。
10月12日,滴滴自動駕駛宣布獲廣汽集團投資。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廣汽資本與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將按同等比例共同出資設立專項基金,投資滴滴自動駕駛不超過1.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8億元),刷新了今年自動駕駛領域的融資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自動駕駛在5月份才獲得法雷奧投資,這才過去5個月不到又喜獲廣汽集團大手筆真金白銀的支持。
不禁讓人感慨,自動駕駛行業如今真是“香餑餑”?
01 滴滴自動駕駛想象力釋放,資本跑步入場
其實,滴滴自動駕駛所獲融資的發令槍已經響了很久。自2019年拆分至今,滴滴自動駕駛共計融資超12億美元,估值也一度超過小馬智行。
就拿此次融資來說,也早有預兆。早在2021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公司就宣布與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當時廣汽集團就投資了超3億美元。而在今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公司與廣汽埃安共同發布無人駕駛新能源量產車項目——AIDI計劃,同時國內第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和整車企業的合資公司正式成立。
不難發現,兩家企業的任務分工明確,廣汽負責整車平臺的設計和制造,滴滴則有大量的場景、數據,能夠更快地迭代算法來負責自動駕駛軟硬件技術研發。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不少自動駕駛企業的舉步維艱。背靠福特和大眾的ArgoAI,估值一度超過70億美元,在燒掉26億美元后,于去年十月關停;自動駕駛領域的激光雷達頭部企業Lbeo,也已提交了破產申請;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Mobileye股價一直不振。
也正因此,近兩年滴滴在自動駕駛行業躁動的有些匪夷所思。
據企查查顯示,滴滴自動駕駛業務屬于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行業擁有6項發明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以及4次參與到國家自動駕駛行業標準的制定。
但與被業內認為技術實力最強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小馬智行相比,滴滴在專利數量上遠不及此,被其甩開一大截。
然而,滴滴自動駕駛并沒有停止前進道路,進入2023年,也是連放“大招”。比如在4月份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上,發布了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DiDiNeuron、兩款自動駕駛核心硬件產品以及自動駕駛貨運機器人KargoBot。
當然了,滴滴自動駕駛頻頻所獲資本青睞畢竟僅僅代表“結果”,滴滴入局自動駕駛賽道,或許可以從產業發展上找到“內因”。
02 要起飛的自動駕駛,滴滴都有哪些考量?
雖然從戰略投資的角度看,此次滴滴自動駕駛獲廣汽集團投資能夠促使滴滴的自動駕駛業務加速向前,但是這僅僅觸及到了答案的一半。
舉個反例,有調研機構稱,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者習慣的變遷,投影儀市場發展迅速,預計2024年,全球投影機出貨規模首次突破2000萬臺,三年后的2026年則達到2526萬臺。然而一個比較割裂的點在于,我們并沒有看到投影行業的新興品牌在投融資加持下紛紛爭相進入該賽道。
這是因為投影行業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和需要快速實現商業化價值落地。
自動駕駛行業同樣如此,也就是說,在戰略融資趨勢加持之外,滴滴對滴滴自動駕駛的戰略思考規劃也不能忽視自身的技術需求和商業訴求。
首先,與上文提到的滴滴自動駕駛擁有充足戰略融資相輔相成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滴滴自動駕駛確實有非常值得期待的商業價值。這個商業價值可以從三個角度看:一是終端本身的價值;二是自動駕駛作為入口的價值;三是擴大與其他業務布局的協同效應。
從第一點來看,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升級,交通和汽車產業加速變革。根據MarketsandMarkets研究數據,預計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的58.32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738.7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6.2%。而在細分領域,知名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則預測,全球自動駕駛公共交通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0.57億美元增長到2027年的291.5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43.2%。
在今年4月份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上,CEO張博也表示,自動駕駛擁有極為深厚商用化應用前景,特別是在交通、物流、旅游觀光等領域。
從第二點來看,自動駕駛不光具有商業化的價值,同時還能作為承接IoT和AI技術的載體入口。毫無疑問,一旦自動駕駛全面鋪開落地,可以將IoT和AI技術的變現能力提升至新高度,數字化效率進一步升維。
比如“DiDiNeuron”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賣點,就是車內搭載大屏交互系統,可以與滴滴生態鏈互聯互通,讓用戶通過中控入口可在會議、游戲、影音、街景介紹、氛圍等模式上自由選擇。
從第三點來看,滴滴可通過自動駕駛押注前沿技術,并反哺現實性的業務。談及DiDi Neuron概念車,不少網友表示:“以后打滴滴不需要司機,期待真正的無人駕駛私家車。”
這一點也與一起入局自動駕駛賽道的百度頗具類似,兩者都有很強的趨同性—都與自身其他主營業務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正如COO孟醒所言:“滴滴自動駕駛正在結合新能源整車企業能力,共同定義和量產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首款車型將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
可見,在前期自動駕駛進入反復研發試驗獲得的數據,更重要的意義是有可能會反哺網約車業務,以此通向挖掘新增量空間的“捷徑”。
03 押注自動駕駛,成滴滴下一張王牌?
誠然,我們上文說的前提必須是,滴滴自動駕駛可以真正實現落地并進行大規模應用來產生收益。但現階段,滴滴自動駕駛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在技術上。我們知道自動駕駛的具體分級分為L0到L5級,L5級的自動駕駛技術理論上來說已經可以實現全自動化駕駛,能夠應對激烈駕駛,不需要人為操作。但就目前而言,受限于大量基礎設施和應用建設的技術壁壘,國內外的自動駕駛技術,更多的是L2(半自動駕駛),離L4(超高度自動駕駛)和L5(全自動駕駛)還是有一些距離。
所以對現階段的滴滴自動駕駛來說,不管是在AI交互、3D感知等涉及體驗的硬件設備上,還是傳感技術、網絡傳輸、云存儲服務等一系列基礎設施,想要將產品真正落地,光是在技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基于客觀來說,滴滴開展自動駕駛項目至今已有4年的時間,一路走來也并不容易。不僅每年在人力成本上的投入都在億元以上,團隊人數翻了三倍,人數增加到1000人,更不要說技術相關研發投入了。比如,滴滴自動駕駛一直在大規模仿真系統、大規模機器學習平臺等L4級別自動駕駛全棧核心技術上,都花費了大量真金白銀投入。
目前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像今年4月份剛剛落地的“北曜Beta”激光雷達,是由滴滴自動駕駛和北醒公司聯合研發,號稱“國內首個2K圖像級高精度激光雷達”,擁有每秒300萬高點頻、超512線、橫向120°及縱向25.6°的超大視場角等特點,大幅提升激光雷達在不同環境下的感知效果。當然,技術壁壘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全部突破,但好在我們看到滴滴自動駕駛在技術、資金、應用這三大關鍵層面不斷布局的決心。
其次,根據滴滴發布的最新業績報告顯示,二季度滴滴實現總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52.6%;歸屬于滴滴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3億元,連續多個季度處于虧損狀態的局面仍未有改觀。
然而,作為未來進入自動駕駛的第一入口,單單是各項線下設備的研發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更不必說激光雷達、集成傳感器等其他高技術的研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有著融資資本“站臺”,但滴滴想要實現技術的躍遷,也要背負不小的成本壓力。要知道,同賽道百度的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最初的造價就高達200萬臺一輛。
由此,自動駕駛也就陷入了一個不落地就不能形成規模化紅利,落地卻要面臨巨額虧損的怪圈。
最后,雖然說滴滴自動駕駛的重點一直放在核心技術基建上,但細分其動作后可以發現,滴滴對自動駕駛的探索也逐漸深入到各個產業上,目前就已經初步涉及了新能源汽車、車輛維修等多個相關領域。
當然,向更多的產業進行延展,企業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賽道,但戰線拉長后,就意味著企業會將更多的競爭對手推向了自己的對面,時間和資金也被分散,或許也不如集中到某一個賽道能更快的看到結果。
另外,自動駕駛技術安全問題,也一直是市場關切的焦點,近年來由于還未完全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引發的安全事故頻發,就值得該賽道每一位參與者所需思量的重中之重。
也正因此,在滴滴的頻頻入局下,自動駕駛賽道看似將要瓜熟蒂落,但是在技術和安全尚需提升的現實問題上,還有眾多的大山需要跨越。未來滴滴自動駕駛是否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