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售公園 蘇黎
兩年前,王興花了將近400億元為自己的零售終局思維買單,因為他深信,零售行業的終局是萬物到家。
效仿亞馬遜“D-team”,搭建美團零售特別小組,負責零售相關業務的討論和決議;將美團戰略從“Food+Platform”升級為“零售+科技”,把零售提到戰略高度……
很可惜,在零售業務上積極籌謀的美團,當年的業績報告顯示,由于支持零售業務發展供應鏈及用戶激勵發展投入,美團新業務及其他分部的經營虧損達到384億元。
虧損并不意味著判斷失誤,相反,除了美團,京東、阿里、字節都在積極搶灘零售,尤其是即時零售業務,更是成為了互聯網大廠的必爭之地,電商平臺和零售的邊界日益模糊。
根據Tech星球報道,包括“小時達”在內的抖音即時零售,被視為抖音電商的核心項目,“小時達”服務更是獲得了獨立入口,與抖音超市平級。
昨天,京東發布《2023即時零售發展趨勢白皮書》,在業內首次提出“即時+”概念,顛覆過去的商業格局。
令人不禁好奇,大廠不惜燒錢也要做下去的即時零售,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一、水大魚大,列車開往NOW時代
探究即時零售的生意經之前,先來搞清楚什么是即時零售。
即時零售是本地線下零售的延伸,主打本地化、即時化,統稱為近場電商。
履約時效性是傳統電商的天然約束,也是線下零售的重要壁壘,消費者對于“快速送達到家”的需求是即時零售興起的基礎。
經過市場教育,即時零售已經演變成一種高確定性的生活方式。
2021年,在王興改革企業戰略的同年,美團高級副總裁、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曾預判,未來五年,互聯網零售市場會從快遞電商時代的“Everything Store”(萬貨商店),進化到即時零售時代的“Everything Now”(萬物到家)。
市場的反饋與進化比想象中還要快。
看過《哆啦A夢》的都想要萬能口袋,按照漫畫設定,2112年東京松芝工廠才會誕生哆啦A夢,其實進入2023年已經可以人均一個“哆啦A夢”了。
在王興的設想里,零售的終極形態就是機器貓,你想要一個東西,它就能立即給你掏出來。
現在,不少年輕人開始選擇“空包旅行”,到達目的地后再購買日用必需品。數據顯示,今年1月,這種異地遷徙并通過即時零售下單的用戶超1000萬。
實際上,自打即時零售的概念提出以來,其配送速度就在不斷迭代提升,多日達—次日達—限時達—小時達,進化至小時級別,京東、淘寶天貓、美團、抖音等平臺均對小時達模式優化升級。
用戶的即時需求通過即時配送得到即時滿足,從而帶來更多即時需求,并成為生活方式。于是,即時零售的公式變成了:Everything Now(萬物到家)= Live Now(即時生活) + Bussiness Now(即時經營) + Service Now(即時服務)。
其中,即時生活對應的是用戶,即時經營和即時服務對應的是零售商和品牌商,后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即時零售生態的形成和持續進化。
“想要就要,即時滿足”的NOW時代,轟隆轟隆來了。
9月份即時零售的iPhone15首發就是個很鮮活的例子。
本年度iPhone新品在消費者側的反映堪稱史上最冷清,卻在即時零售市場迎來了一小波高光,僅在預售階段,先后就有美團、京東、抖音3個玩家參與,京東到家更是保障現貨小時級最快分鐘級送達。
那么,為什么互聯網大廠都來做即時零售的生意,并且興致盎然?
水大魚大,即時零售行業規模仍有翻倍空間。
餐飲外賣是即時零售行業的最大品類,占比超過80%,滲透率最高,根據即時餐飲配送行業規模及格局,估算2023年即時餐飲配送市場規模約1.6萬億元,預計2022年—2025年復合增速15%,達到2萬億元。
非餐零售品類多樣,但用戶下單頻次比餐飲低,據統計,2022年,美團閃購約7次/用戶/年,京東到家3.6次,餓了么6.5次,而餐飲外賣約35—40次/用戶/年,在傳統行業滲透率僅為8%,所以可滲透市場空間巨大。
(圖片來源:交銀國際證券)
2023年底,非餐即時零售行業市場規模預計將超5000億元,在可滲透市場中的滲透率逐年提升,預計到2025年超過7000億元,2022年—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30%。
即時零售之所以有萬億級別的增長空間,原因在于有用戶、有場景、有增量。
新一代年輕人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有將近60%的美團外賣用戶成為美團閃購用戶;需要即時滿足的生活場景愈加多元,驅動即時零售增長,更多場景需求仍在不斷被激發。
同時,市場走向逐漸明朗,靠即時零售生意賺錢的日子更近了。
即時零售平臺的盈利性判斷是以單量的規?;獮楹诵倪壿嫷摹?022年,各平臺的單量規模提升,虧損收窄幅度大,2023年規?;в型掷m。
這并不是在盲目樂觀,至少有3個動力可以提升單量:用戶流量仍有轉化空間;用戶下單頻次對比外賣頻次有提升空間;品類多樣則能夠提升用戶粘性。
有研究報告預計,京東到家運營利潤將轉正,美團閃購虧損則持續收窄。
可以說,即時零售的市場已經足夠大,對于入局的玩家而言,現階段各自的差距其實都不是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是誰能更快找到正確的路徑。
二、巨頭搭臺,錯位競爭
一般來說,背靠大流量平臺型玩家領先。
根據各公司披露及估算,2022年,即時零售業務按交易規模排名,美團閃購排名第一,市占率34%,其次為餓了么,市占率26%,京東到家排名第三。
(圖片來源:交銀國際證券)
即時零售行業有著明顯的“雙邊網絡效應”,強者愈強,容易形成“更多商家入駐供應產品—更多消費者購買—更多騎手配送—更多商家入駐”的閉環發展邏輯,最后導致寡頭壟斷或者贏者通吃,進入壁壘較高。
盡管即時零售還未發展至寡頭態勢,但目前的牌桌已經稍顯擁擠,考慮到每位玩家各自手中的籌碼不等,零售公園試圖逐一拆解各自優劣勢。
目前,線上零售平臺可劃分為平臺模式、自營模式這兩種商業模式。除了抖音,美團、京東、阿里都選了兩條腿走路。
平臺模式的商品供給依托本地零售企業,不需要自建線下商鋪,是輕資產運營模式,業務覆蓋全國,規模天花板較高。
自營模式區域性強,對線下門店的依賴決定了其重資產的運營模式,輻射范圍有限,加上對資金和消費能力的高要求導致其布局主要集中在高線城市,規模天花板較低。
由于成本壓力,自營模式尤其是生鮮前置倉模式盈利能力不佳,討論空間有限,本文將重點探討巨頭在平臺模式上的布局。
美團閃購是美團布局即時零售采取的平臺模式,成立于2018年,彼時的美團閃購只是個idea;2022年二季度,被納入美團核心本地商業板塊中;站在2023年回望過去四個季度,規模已達1750億元。
美團的優勢在于有送外賣的經驗,一來,在外賣市場摸爬滾打多年,有著成熟的即時配送網絡;二來,日均活躍騎手超過100萬,龐大的騎手體系帶來強大的履約體系。美團可以較為省力地搭建出一套最后三公里的即時配送體系。
相較于其他平臺,用戶的即時零售消費心智也培育得最為完善。
美團外賣業務積累的到家心智與美團閃購即時零售場景匹配度較高,轉化效率更好,前文提及,有近60%的美團外賣用戶成為美團閃購的用戶。今年七夕,美團閃購單量突破1300萬單。
為了滿足“供需錯配”,解決線上消費者需求與線下商品不完全匹配問題,2020年美團閃購孵化了一個新項目:閃電倉,采取前置倉模式,是美團閃購的“打樣項目”。
本質上,閃電倉是即時零售業態延伸出來的一種新供給模式,商品是其最堅固的護城河,SKU通常是便利店的2—4倍,可以說,閃電倉專門為美團閃購業務打造的“商品倉庫”。
高效履約,覆蓋范圍達3—5公里(傳統便利店為1公里),24小時營業,原本沒有被滿足的即時需求重新被激活,閃電倉的客單價也隨之拉高。
然而,美團閃購采取的是合作模式建倉,自主權較弱,如何與品牌商協調貨品,如何加大供給的深度和寬度,如何提升運營時間和效率,對零售認知和能力仍處于積累階段的美團而言,都是棘手的問題。
在變現盈利方面,美團閃購廣告變現率約為1.5%,低于京東到家的3.5%,美團閃購以中小商家為主,醫藥品類占比高,直接影響其單均價值及單均收入,現在美團閃購仍處于虧損狀態,尚未盈利。
與美團閃購發展路徑類似,餓了么也是從餐飲外賣逐步拓展業態品類,以送萬物為目標切入即時零售市場,形成外賣+即時零售O2O模式。
2022年5月,餓了么將賽道擴展至即時零售領域,推出全能超市業務。同年,餓了么單均轉正。
餓了么非餐發展勁頭也較為強勁,2022年估算交易規模達1080億元,排名第二。
餓了么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同樣是賺錢能力不足,仍然持續性虧損。盡管虧損率有所提高,但對比美團閃購和京東到家,虧損率最高,2022年,餓了么虧損率高達-32%,美團閃購、京東到家則為-15%、-19.3%。
京東即時零售品牌“京東到家”早在2015年就上線了,后來與達達合并為達達-京東到家,已獨立上市。
京東到家主要聚焦商超和3C品類,在垂直品類中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受益于京東的品牌認可度,京東到家平臺變現能力也隨之提升,與京東平臺資源整合實現共贏。
區別于美團與餓了么,京東到家是從非餐品類的重點消費品類開始擴張的,逐步將即時零售O2O業務與主站B2C業務融合加深,形成B2C+O2O模式。
盡管布局最早,京東到家掀起的水花不大,整合至京東體系后反而出現“降速”,受限于品類擴張,多以商超、品牌商家為主,增速有放緩趨勢。
今年9月,抖音才剛剛開始正式布局即時零售,成色如何還需等待時間檢驗。
抖音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的配送體系,無法完成從銷售到配送的完整閉環,如果真的下定決心,抖音需要搭建自己的配送平臺來維持履約的穩定性。
除了已經入局的玩家,無法滿足即時需求的天貓超市,也推出“1212半日達”作為對即時零售的防守。
三、彎腰撿鋼镚,即時零售不相信一夜暴富
說到底,即時零售的本質是零售,做的是長期主義的苦生意,彎腰撿鋼镚。
2013年以前,即時零售處于雛形階段,傳統零售擁抱互聯網意識覺醒,平臺溢出能力開始顯現,電子商務與實體商業開啟第一輪融合。
十年過去,即時零售才逐漸有了自己的聲量,擺脫不溫不火狀態。
即時零售業務的盈利難度遠高于餐飲外賣,無論是平臺模式,還是自營模式,盈利能力都比較薄弱,美團、京東、餓了么均未實現扭虧為盈。
拉長時間線來看,零售業的發展過程很殘酷,需要不斷降低利潤,通過讓利吸引消費者,只有消費者獲得體驗更好,平臺才能聚集更大體量的消費者。
零售公司通常秉持這樣的經營哲學:提升經營效率、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將節省下來的成本以“低價”讓利給消費者,把性價比做得越來越極致。沃爾瑪、711皆是如此。
甚至可以說,擁有超高粘性用戶,塑造完成自有品牌后,平臺才有資格對供應商達成超高議價協議。
以一瓶售價3元的可樂為例,成本大概分為:水加瓶子6毛錢,人工和儲藏2毛錢,運輸和營銷1塊5毛錢。
剩下7毛錢被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瓜分,其中,零售商能賺2毛錢,再扣除門店經營成本,一瓶凈賺5分錢。
回想線下購物經歷會發現,大型商超經常有打折、買一送一、量販裝等活動,夫妻店不搞活動,但會看情分幫顧客抹個零頭。
總體上,線下實體零售屬于薄利多銷,掙點小錢不容易。所以將零售生意搬到線上,苦日子并不會結束,即時零售同樣也得堅守長期主義,主打細水長流。
(圖片來源:交銀國際證券)
即時零售產業鏈由商品供給、商品成交和履約交付三個環節組成,鏈路復雜,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都有提升空間。
具體拆分下來,即時零售的市場參與者主要包括上游的本地零售商、品牌商,中游的即時零售平臺電商、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以及下游的消費者。
這就意味著,即時零售平臺向上,需要對接大量的傳統實體零售商,牽扯大量精力;自己需要匹配成熟且穩定的數字化系統;對下需要大量穩定的騎手履約,成本壓力巨大。
光是中間環節,達達等平臺就耗費了五六年時間。
同時,相較于其他平臺,即時零售平臺早期爆發性較弱,因為有效供給不足制約了行業發展,供需匹配效率低下。
越是難做的苦生意,越需要精耕細作。
走過自由生長,迎來爆發式增長,即時零售進入提質階段,更多的品牌和商家通過電商形成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精細化運營。
對于零售商和品牌商而言,需要遵循達爾文進化論的兩大原則:漸變和分化。
從漸變的進化原則來看,零售商首先要積極擁抱即時零售平臺,滿足消費者全方位、多層次的消費習慣,不被市場拋棄;已經入駐的零售商應該最大程度上架商品品類,進入全品類進化。
從分化的進化原則來看,零售商既需要有針對性地開發適應即時消費的自有品牌,通過差異化提升利潤,也需要開發新的業態,匹配即時零售模式。
對于即時零售平臺而言,搭建核心壁壘:倉揀配送系統,這是打贏牌局的關鍵。
俗話說,想要富,先修路。更快更好的零售履約是維護用戶粘性的利器,也可以更好地促成商家品牌與平臺的合作。
美團和餓了么有著天然的履約優勢,尤其是美團閃購還有收購數字化中臺系統“牽?;ā保痪〇|到家和達達快送聯手,在配送上實力較強,京東到家還在不斷優化自研的海博、達達優撿服務。
沒有自己的配送系統,在即時零售市場想要爭奪份額并不容易,想要通過第三方配送平臺加入即時零售戰場,首要解決的就是,應該如何優化商家和第三方騎手在配送環節存在的壁壘。
縱覽當前的即時零售市場,發展整體仍處于較低水平,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存在一定的“數實融合”鴻溝,尚不能構建起商品流通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等全鏈路信息,盡管已經進入“即時+”時代,但整體運行效率不佳。
不過,換個角度看,無論是新玩家還是老玩家,都意味著還有不錯的機會,就像現在才上即時零售牌桌的抖音,并沒有被甩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