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李杭
編輯|黎廣
“金九銀十”,網絡上婚禮相關話題的討論度居高不下。
有人在這期間關注結婚人數不斷下跌的社會趨勢,有人抱怨國慶期間隨的份子花了將近一個月的工資;也有人探討辦一場婚禮所需要的花銷。
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結婚”作為一件人生大事,大操大辦才顯得比較隆重。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一切從簡。
有的人大膽砍掉傳統婚禮的環節,不請司儀、不租車隊,通過簡化流程省錢。還有人杜絕婚禮中的消費陷阱,用莫桑石代替真鉆,自己布置婚禮場地,或者在網絡上租借低價婚紗。
不僅不想花冤枉錢,一些人還在試圖靠結婚“圈錢”。
“把彩禮和嫁妝全部存起來,看兩年后能賺多少利息。”“把結婚時買的黃金賣掉了一部分,賺了一萬多。”“出婚禮閑置,能賺點是點。”打開小紅書,能看到很多類似的分享。
總的來說,當代年輕人辦婚禮主打的就是不花一分冤枉錢。告別傳統婚禮的嫁娶習俗,簡化儀式和流程,把錢省下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想法。
性價比,成為結婚的主旋律
近日,民政部網站發布了《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公報顯示,去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683.5 萬對,比上年下降10.6%。結婚率為4.8%,比上年下降0.6個千分點。
一邊是不斷下降的結婚率,另一邊是越來越多不想辦婚禮的年輕人。
據DT財經報道,微博曾有人發起過一項調查,在“如何看待結婚不舉行婚禮”的問題上,有近半年輕人表示支持,選擇不辦婚禮或者旅行結婚;僅有33%的人選擇必須要辦。
“流程繁瑣是年輕人不想辦婚禮的主要原因。如果辦婚禮,我希望我的婚禮是一場很酷的聚會,而不是一場繁文縟節的表演”,北京人玲玲說。
玲玲覺得,婚禮就像創造一個作品,需要從零到一進行籌劃、設計和彩排。小到喜糖的挑選,大到籌劃婚宴,繁瑣的流程和形式主義讓很多人只想逃離。
價格昂貴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結婚服務平臺婚禮紀發布的《2020年中國結婚消費趨勢洞察》顯示,2019年中國每對新人平均結婚消費達22.3萬元,是五年前的3.5倍。
另據新京報,2021年,一對新人平均結婚花費25.3萬,而且會有超過四成的新人在實際花費中超出原定預算。
這讓很多年輕人想要把舉行婚禮的錢省下來旅游,或者湊房子首付。“消費環境氣氛弱于往年,也是很多人不想舉辦婚禮的主要原因。”玲玲感嘆道。
即使拗不過父母,必須舉行婚禮,很多年輕人也找到了不少省錢的方式。比如省掉儀式,只辦婚宴,或者把婚慶公司砍掉,自己逐一找“四大金剛”(司儀、化妝師、攝影師和攝像師)。
在他們看來,辦婚禮通常要交不少“智商稅”。不論是婚紗攝影、珠寶鉆戒、還是婚禮布置,很多東西只要冠上結婚的名頭,價格就貴了不少。這使得很多人逐漸對婚禮的儀式感失去興趣,只想把錢花在刀刃上。
根據《2021中國結婚消費新常態用戶行為洞察報告》,63%的90后、95后注重消費性價比,婚禮消費傾向正在趨于理性。
性價比,已經成為新時代年輕人結婚的主旋律。
算一筆結婚經濟賬
國慶期間,90后衢州人徐曉仙完成了一項人生清單,結婚。
雖然也曾幻想過一場電影般奢華、夢幻的婚禮,但是回歸現實,為了一場給別人看的婚禮,要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讓徐曉仙覺得非常不值,“表演給別人看的,沒必要。”
為了完成一場既有儀式感,又不失性價比的婚禮,徐曉仙問遍了周圍朋友的婚禮花費,又走遍了衢州主要的婚慶機構,“了解下婚禮的行情消費情況,避免花冤枉錢。”
接下來的策劃流程中,“辦一場高性價比的婚禮”成為了徐曉仙的目標。喜糖自己包裝,結婚禮服在網上淘,并且用婚禮當天拍攝的寫真來代替了結婚照。
“除了婚禮場地租借和布置花了一萬四千三,還有比較重要的化妝師等四大金剛花了接近一萬三,其他的項目一切從簡。”徐曉仙說。
婚禮結束后,徐曉仙在網絡上曬出了全部的花費,一共四萬六千元,“基本與衢州當地的平均婚禮花費持平。”
婚禮結束后,她把結婚前購買的婚紗、秀禾服、以及沒有用過的化妝品等閑置物品都放到了網上進行銷售。“現在出掉的東西不多,不過能賺一點就是一點。”徐曉仙說。
與徐曉仙有著相似消費觀念的小林也向時代周報記者分享了自己的“結婚經濟賬”。
為了節省開支,小林沒有找婚慶公司,而是自己DIY了一場純鮮花戶外婚禮,“我是普通家庭,我的婚禮消費觀念就是該花的地方一定不要節省,不該花的地方則能少就少。”
在取得了小區所在街道的同意后,小林把結婚的地點選在了離家很近的公園草坪,節省下了上萬元的場地費用。
場地布置上,基本也由小林的家人一手操辦。“鮮花搭建布局是我自己設計的,自購木料,公公組織家里人到場地搭建的。”小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場地的椅子、音響等也都是在大禮堂借的,沒有花一分錢。”
所謂婚禮的“四大金剛”,小林也選擇了能省則省,她沒有請司儀,而是與丈夫控制整場婚禮的流程,攝影、攝像則是經過對比后,選擇了性價比較高的一檔,一共花了三千八百元。
據小林計算,她整場婚禮花費最貴的是購買鮮花和請花藝師,兩項一共花了四千九百元。整場婚禮下來一共花了不到一萬元。
在婚戒的選擇上,小林也顯得十分理智。“我個人覺得鉆石不保值,不過如果真的要買,買一個便宜的就好了,現在很多人都會用莫桑鉆來代替天然鉆石。”
過去,鉆戒是結婚必需品,也是人們表達愛與承諾的方式。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鉆戒失去興趣。他們認為鉆戒不保值、不實用。他們更愿意購買黃金,或者用其他方式來證明自己對另一半的愛意。
鉆石市場確實處于低迷之中。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根據天然鉆石生產商和供應商戴比爾斯集團(De Beers Group)發布的最新數據,該公司在2023年第7個銷售周期(8月14日至8月29日)售出3.7億美元(約合26.87億元人民幣)的天然鉆石,同比下滑42%。
國內幾家鉆石企業的業績也呈現出下降趨勢。
據萊紳通靈(603900.SH)發布的2023年半年度報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4.27億元,同比下降21.3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03.22萬元,同比下降3.94%。
與之相對的,黃金的銷量在今年不斷走高。
據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上半年的金飾消費量為328噸,同比回升17%。
企業方面,8月14日,中國黃金集團黃金珠寶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半年度業績報告稱,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295.67億元,同比增加16.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5.37億元,同比增加22.31%。中國黃金表示,報告期內營收變動主要是由于期內黃金產品銷量增加及黃金價格上漲。
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可以有效地抵御通貨膨脹和經濟風險。作為一種投資品,黃金的表現不僅好于其他大宗商品,也高于股票等其他資產,所以吸引了不少人購買。
不過也有網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結婚時買黃金也并不能保證穩賺不賠。“現在商家在回收黃金飾品時每克至少要收數十元的折舊費,此外還有手續費,如果不是低價時購買,根本起不到保值的作用。”
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待黃金的態度也逐漸謹慎。“我身邊結婚的朋友中,很多人不僅不買鉆戒,也會把買三金的錢省下來存到銀行里,畢竟錢只有拿在自己手上,才是最可靠的。”玲玲說。
曾經讓無數人感動的人生儀式,正在變得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