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界面新聞編輯 | 崔宇
10月18日,為期2天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閉幕。來自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代表到北京來參會,注冊總人數超過1萬人。在會議第一天的企業家大會上,達成了972億美元商業合同。
另據新華社報道,本屆論壇達成了共89項多邊合作成果文件,包括深化互聯互通合作北京倡議、成立全球可持續交通創新聯盟、中國發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等。
自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首倡以來,“一帶一路”已經走過十年。如何評價十年的發展歷程?下一個階段的合作如何開展?界面新聞就此采訪了2位參會專家以及1位致力于推動“一帶一路”合作的巴基斯坦青年。
明顯增強的共識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家“一帶一路”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梁昊光參加了全部3屆論壇,并發表了演講。他對界面新聞說,這屆論壇的最大感受是“共識明顯增強了”。從智庫交流,再到與會企業界發言,他發現中國理念正逐步形成全球共識,全球治理、經濟貿易、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共識越來越強。
“參會學者來自多個地區,意大利、美國、保加利亞、肯尼亞、孟加拉國等,他們對倡議的評價和認同都非常高,融入‘一帶一路’的意愿很強烈,甚至比我的預期還要高一些”,梁昊光說,“包括以前更多提及的‘債務陷阱’偏見、投資風險和挑戰等層面,本次論壇的學者談論得少了很多。”
至于前段時間西方熱炒“想退群”的意大利,“他們在本次論壇上的發言非常積極”,梁昊光說,歐洲同行們的主要看法可以總結為“經濟向東看、政治向西看”。“其實,美國、英國等那些沒有參會的西方國家,他們也比以往更加關注‘一帶一路’,他們正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表達關注,特別是那些政要們。”他說。
據新華社報道,法國派出了“一帶一路”專家考察團參加本次峰會。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也有相同看法。同樣參加了3屆論壇的他“非常欣喜地”發現與會外方人員交流意愿增強了,這不僅僅體現在企業簽約的數字上,還體現在溝通方式上。
“很多說英語或法語的外方人員,他們現在愿意說或者愿意現場學幾句中文,這意味著他們越來越感興趣了。而我們也盡量用(溝通更順暢的)英語和他們多交流,以促進互相了解。”他對界面新聞說。
合作點在哪里?
十年來,已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主要是全球南方國家。如何提高發達的北方國家的更多參與?梁海明特別提到第三方市場合作。
“比如,中國在拿到了共建國家的項目后,可以聯合西方國家企業共同開發。中國的技術和經驗加上西方的設計理念,這樣就可以為共建國家帶來更好、更便宜的產品和項目,由此三方都能得利,實現共贏,這樣也能吸引更多西方國家參與共建。而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綠色和廉潔。”梁海明說。
對于未來的合作方向,梁昊光表示有很多發展機會,在他看來,價值鏈攀升方面的合作“機會多多”。
他說,目前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由西方主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整體上處于價值鏈的中等偏下部分,但在未來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當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需要思考,如何能夠避免再被邊緣化、掌握更多技術或爭取到一個更有利的位置,這需要得到更多關注和推動,而中方最新宣布的“八項行動”已經給出了明確方向。
在本屆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具體包括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多項具體措施。
梁海明也提到未來的一個發力點是建設更多“小而美”項目,尤其是醫院、學校、水電站、自來水廠這樣的民生項目,將會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
對此,巴基斯坦青年沙巴茲(Muhammed Shahbaz)深有體會。醫學出身的沙巴茲,先后接受了巴基斯坦、法國和中國的教育和培訓,目前是中國巴基斯坦醫學會會長。近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巴健康合作,提出了“中巴健康走廊”的概念。
“健康走廊的基本概念是在巴基斯坦建立地區醫療中心。它由醫院、醫科大學、研究培訓中心、醫藥等產業組成,同時我還希望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結合進來,促進數字醫學的發展,讓巴基斯坦分享更多中國醫療發展成果。”沙巴茲對界面新聞說,它還可以進一步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為民眾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沙巴茲舉例稱,巴基斯坦每年都有約2000名學生來中國學習醫學,學成之后他們回國工作,但是巴基斯坦醫生和醫院等基礎設施缺乏,“我們需要更多醫院和醫生培訓”。
而對于“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沙巴茲希望在政府間的項目之外,能夠有更多民生工程,“更多基層和村莊的項目,將會使得當地人民受益,幫助他們過上更富裕的生活,我非常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惠及當地人民和基層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