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近日,《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下稱《行動方案》)正式發布。聚焦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提出多項舉措。
上海將打造開放賦能的高能級創新基礎設施,具體措施包括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開放、建設新一代光源預研裝置、前瞻布局6G技術研發試驗設施、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數字孿生仿真驗證平臺、組建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布局智能機器人創新基礎設施等。
《行動方案》明確,上海將在未來三年開展新一代光源關鍵技術預研,突破高功率調制激光等關鍵技術,實現對國際領先的儲存環全相干光源原創技術的驗證。
“大設施在支撐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科創辦執行副主任彭崧在發布會上表示,上海圍繞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領域建設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設施共20個。
彭崧介紹稱,張江科學城正在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集聚在不到2公里的區域范圍內,包括各類光源,包括同步輻射光源、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等,同時還包括活細胞成像等各類線站
集群設施建成后,上海將同時具備靜態結構、動態變化、極高能量這三大微觀領域研究能力。可同時滿足尖端與廣泛、基礎與產業的各類用戶需求,有力支撐物質、生命、醫藥、材料、能源、化學、雙碳等領域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
以上海光源為例,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是目前我國用戶最多、開放度最高、綜合成果最顯著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為近700家科研機構和6.3萬名企業科研人員提供服務,年均達4500人次,與歐美同類光源相當。光源二期線站現已全面建成,今年用戶預計可達近萬人次。
在重大成果方面,中國科學家利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全球首次實驗發現外爾費米子等3種新費米子態;在全球率先解析新冠病毒三維空間結構,助力華堂寧、民得維等多款國產創新藥上市;支撐解決了單原子催化、納米限域催化、高性能碳纖維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有力推動了重大成果產業化。
除了光子領域,上海還面向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領域,規劃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例如,上海布局建設的聚變能源項目,是我國第一個開工的“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國內唯一的多重特性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平臺。
彭崧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動項目建設,確保早日建成、早日投運;進一步加大設施向企業用戶的開放服務,支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上海光源等設施已為科技企業用戶開辟了‘綠色通道’,誠摯地歡迎和支持更多科技企業利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研究。”
此外,他透露,將啟動上海市“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期研究,針對國家戰略需求和我市科技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強化主動布局、下好“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