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環外OUTSIDE 劉奕然
編輯|車卯卯
十月下旬的頤和園,將迎來一年中最美的一個月。
老舍曾說“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隨著秋季第一批樹葉開始變色,頤和園的秋景達到最佳觀賞時期。這座坐落在西郊的山水園林,每年都被無數游客納入秋景必賞。
大松曾在頤和園做了6年講解工作,十分清楚園內哪里適合觀景,什么時候游客最多。
在園內為游客做講解,是他日復一日的工作。他帶著游客一路從歷史概況到生動細節,講述經停每一站背后典故和特色。
季節性的頤和園秋景是濃烈并短暫的,而內的古建筑是脫離時間概念的。
從一個精致小園子講到建筑背后的巧思,再延伸到中國園林的6個種類。對于游客而言,大松是游覽古建筑時博文強記娓娓道來的百科全書。
熱愛是大松做這份工作的源動力,身在這座皇家園林中就會更有感觸,這里的古建筑值得給更多人看、更多人聽。
2019年,大松決定從頤和園走向互聯網,開始了他在短視頻中當導游的生涯。
從頤和園辭職,我在直播間做“云導游”
在大松初中時,他最愛歷史課。他時常回憶起初中歷史老師的風趣幽默,僅僅只靠語言和動作,就能把全班同學帶入到一個歷史情境中。
即便課本上的內容看起來死板單調,歷史老師也會活靈活現展現出來,甚至有次“把鞋脫了”來表演歷史事件。大松慢慢愛上了歷史。
大學選擇了歷史專業的大松終于興趣變成了專業,畢業后也順利進入了頤和園工作。不過在這時,他覺得自己獲取知識的方式僅僅是“讀死書”。尤其對于古建筑知識,不過是紙上談兵。
“在進入頤和園之前,我對古建筑的理解可以完全說是一個小白,但是在工作中就慢慢就開始學習相關知識。”
講解工作的根本是人與人知識的交流,游客問的問題花樣百出,常常是前期培訓里沒有的東西,在主動和被動學習的推動下,大松在短期內不斷擴充知識量,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知識大爆炸。
給游客講解時的大松
看得越多,大松越覺得這里面的東西值得、也應當讓更多人看見。
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古建筑知識,在這個時代也需要新的傳播形式。
大松選擇了在抖音上發布的自己的第一條短視頻,內容是關于一個在北京市中心的“寶藏”景點。它平常很冷門,時常被大眾遺忘,但距離故宮天安門邊上僅僅一墻之隔——皇家祭祖的太廟。
“我當時想著這個地方離故宮這么近,但很少有人會去,里面的金絲楠木大殿真是比故宮里的太和殿都要壯觀,我得把這兒給介紹介紹。”
大松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文化博主之路,逐漸拍攝了不少的北京古建筑。尤其是他發現很多粉絲對陵寢和墳墓都特別感興趣,一條清東陵香妃地宮一分多鐘視頻,竟然意外收獲了60萬的播放量。
新奇的題材加上深入解說,讓大松在初期很快積累下了不少初始粉絲。最高的一條關于故宮平面講解的視頻,擁有3000多萬播放量。
也就在這個期間,大松慢慢思考如何去探索更多題材和建筑,試試看能否再度完成一次自我突破,考慮從頤和園辭去穩定的工作,做起了全職博主。
辭職的決定并不容易,當時大松家人并不贊同:“這么穩定的工作,博主也可以兼職做呀。”大松葉動搖過,因為這確實是一份自己很喜愛的工作,30多歲辭職可以,但如果做博主失敗的話,想再回來就不容易了。
大松反復思慮過,糾結徘徊過,還是覺得自己的古建筑視頻創作已經走到了一個分水嶺,他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走出這一步。家人也同意了,默默支持他這個外界看來有些不合理的決定。
在辭職的前一天,大松有些睡不著,早上天不亮就醒了,第一個去了頤和園。最后一次做了講解的工作,帶著不舍走出這座相伴6年的皇家園林,準備去給觀眾帶來更多的中國古建筑講解。
全職博主意味著時間、地點更加自由,也有更大的壓力
而【大松講古建】這個賬號正是他經過蛻變后的更成熟的道路,新號的第一條視頻是一片茫茫的故宮的雪景,有不少老熟人在評論區留言“又見雪景,又見大松。”
視頻和賬號有了一次全新的升級,更專業的講解、更細的分析、更精確的賽道,大松摒棄了比較泛化的操作,開始走專業講解古建筑的路線。
大松還把處女作“太廟”又被翻出來講了一次,接連推出5集,從都宮之制講到皇家祭祖傳統,將太廟這個很多人講不懂的地方用專業的知識講透了。
命運是奇妙的,就像十幾年過去,大松兜兜轉轉,也在互聯網的講臺上成為了那個生動幽默的“歷史老師”。
留住觀眾只要最簡單的方式和熱忱
通常上午11點,大松就要到達今天準備講解的地方,長達4個小時的直播常常會讓他沒時間吃中飯。
沒有底稿,邊走邊講,用手指作為最基礎的提示。除了需要強大的知識儲備外,對精力和體力也是一種考驗。
直播已經成為大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戶外直播,對知識科普類博主來說是個相當大的挑戰。但是六年的頤和園的職業生涯,讓大松應對起來游刃有余。
離開頤和園,大松不斷點亮更多足跡,走向更多的景點和建筑,在直播間當起了全國古建筑的講解員。
他講過河南鞏義村的宋太宗永熙陵,介紹過洛陽隋唐的定鼎門,比較過南京的故宮和北京的故宮,還解析過太原晉祠獻殿的木質結構。
除直播外,大松還會一周更新兩到三條視頻。但當他提及創作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時,出乎意料地竟然是:不會剪輯。
當【大松講古建】的賬號粉絲突破10w,總點贊量達70W+時,他仍舊沒有團隊,全靠自己運營,加上一周至少直播5次是個不小的工作量。而大松全程都沒有后期人員參與制作,一切全靠最基礎的手機軟件剪輯。
“我沒學過什么特別專業的拍攝手法,或者精良的剪輯和視頻制作,有時候我也會羨慕別人視頻里的那些特效。”
但事實證明,有時留住觀眾只需要最簡單的方式,甚至技術上不需要過高的門檻。干貨和趣味性并存,邊走邊播娓娓道來就已經足夠。
大松直播時會分別遠景、近景、不同角度進行講解
粉絲們也很喜歡這種由淺入深的講解古建筑方式,讓所有人都能聽懂,是大松做講解的首要目標。自學成才的經歷,讓他更懂對古建筑感興趣的小白最想知道什么,粉絲怎么才能最快吸收知識。
比如古建筑的屋頂為例,就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等諸多分類。為了讓觀眾理解,大松會用立體模型圖先講解各種屋頂的特點,清楚標出各種屋頂的屋脊數量和類別,屋檐和山墻的垂直關系。他再帶觀眾去看現實中的建筑,把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慢慢地觀眾自己就能判斷古建筑的屋頂類別。
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讓本來專業人士才能接觸到的古建筑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很多普通觀眾都可以學習,把曾經的課堂從線下變成了隨時可達。
中國傳統文化就這樣以新的形式在互聯網上找到新的愛好者,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基礎入門課程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憑著真誠的內容和風格,大松結識了許多全國各地的同好,大家有了自己的線下古建筑交流活動,也會相約一起出外旅游看古建筑。
今年夏天大松計劃前往山西。俗話說,地下看陜西,地上看山西。山西擁有豐富的唐遼金的建筑遺產,但卻苦于交通不便。通過直播間相熟的山西本地粉絲聽聞大松要來山西,就自告奮勇提出兩個人開車自駕一起看。
景點多,時間緊,前往佛光寺的途中,兩人準備抄下近道,選擇了一條需要越過恒山的路線,山路陡窄難行,偏偏晚上還暴雨連連。
“那天真是心驚肉跳的,正常兩個小時的路程,那天我們開了四個小時,路上全是拉煤的大貨車,我后來想起來還說,為了看古建筑也是拼了。”
歷經辛苦到達佛光寺,只為觀察古建筑細節
大松多年生活在北京,熟悉的是明清朝代的建筑。但論起個人偏好來講,大松坦言會更加喜歡山西的古建筑風格。宏大、寬廣的氣勢,是山西古建筑的特色。
過去對山西古建的了解大多都是基于書面上,當大松親自站到古建筑的面前,覺得所受到的震撼,不是書本可以相提并論的。
聊古建筑避不開斗拱,斗拱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既能承重,也向外出挑,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以山西唐遼金的建筑為例,它的斗拱比起北京明清期間的要大上幾倍,因為那個時期的斗拱還保留著“承重”的作用,到了明清斗拱就慢慢進化為裝飾,所以比起北京城風格華麗的建筑,山西更顯粗獷豪邁和百納海川的盛世氣象。
于大松而言,能把這樣的知識展現給更多人的聽,在抖音上聚集更多的古建筑同好,就是自己一直做下去的意義所在。
短視頻助力古建筑在新時代“重新復活”
大松的視頻評論區中,有很多人都在問他看什么書才能做到這種知識儲備。
對大松自己而言,除了讀書,他平時就愛多問、多看、多談。包括在頤和園時期,他會在游客少的時候和其他講解工作人員一起查資料一起研究。
在大松成為知識文化博主后,學習的地方就移到了直播間和視頻評論區中。
大松的講解是讓人先感興趣,再慢慢過渡到專業化更強的內容上。于是觀眾們的學習也就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
在《2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中,當代人連續專注時長僅有8秒。在大眾普遍缺失專注度的時代,總會有大松一樣的人一天直播4、5個小時,用慢節奏講一個古建筑,也總會有人覺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興趣的催動,是學習行動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而在如今的時代,點燃興趣的很可能就是一個視頻。古建筑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在一條條視頻、一場場直播中開始影響并帶動更多人。
大松也常會在抖音上看看其他講解古建筑的博主,學習交流。
比如視頻博主@楊爸圖說,他科普古建筑的第一步,從自己手繪建筑圖稿開始。
在白紙上繪圖,是一個可以隨意拆分詳解的過程。畫上一堵墻,盲窗怎么制作,空窗怎么取景,總能通過畫圖的過程給予直觀地表達。即使沒有基礎的人也能在幾分鐘內迅速看懂。
畫圖也是一個自由空間,從圓明園遺址開始倒推,在畫紙上復原圓明園最初的樣子。
形象生動是@楊爸圖說視頻的主要風格
還有@古建筑斗拱學堂的王老師,研究古建筑50年,山西省級文物單位原古建工程負責人,身為資深文博古建專家,被大松稱贊“有梁思成大師的遺風”。
王老師的課程相當于無數愛好者的初學網課,人人都有機會從零基礎學起。從屋頂到大斗,從柱礎到柱頂石,王老師經常走訪實地,彎下腰,用尺子丈量,一點點地講解古建筑。循循善誘中,更多的人開始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王老師的零基礎系列目前還在持續更新
正是通過無數博主的耕耘努力,如今在抖音上,傳統文化和古建筑變得不再小眾,受眾遍布全國的同時,也有愈加年輕化的趨勢。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文化和古建筑在現代社會中處于“失語”狀態。
互聯網給予了知識博主發光發熱的平臺,也大大降低了感興趣小白學生的入坑門檻。現在古建筑不再僅僅是歸屬于不同時代的印跡,而是留給后人的一則影音資料,可以通過一方屏幕隨時收聽。
結語
臨近金秋,北京各個景點的購票約展的名額開始變得緊俏起來。
現在的人出行,早已不滿足于視覺觀賞,走馬觀花式的旅行已經成為過去式。只有深入體驗和理解,才能讓人沉浸其中,在旅行結束后還能帶走許多思考。
當人們涌入延禧宮抬頭拍攝秋天的銀杏葉時,也會想起來前在網上看過關于紅墻金瓦的知識科普:知道誰的屋頂是等級最高的重檐廡殿頂,知道琉璃龜背紋是太和殿專有,知道武英殿的級別為什么高于文華殿等等。
年輕人會主動吸收知識,他們在看短視頻時娛樂學習,并且形容其為“知識以一種狡猾的方式進了我的腦子”。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經過知識文化博主的助力,也成為了傳統文化和古建筑的圈中愛好者。
這些佇立了幾百年,曾經沉睡過、沉寂過的古建筑,如今通過無數像大松這樣的博主,成功在快時代重新復活。